homepage  Introduction  Dept.of 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
Dept.of 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概况

本系源于1927年的解剖科,是上海医学院创立伊始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1956年,解剖科分拆为解剖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并有半数教职员工被派往重庆,参与重庆医学院的建立。经历文革前后的分分合合,2002年在上海医学院的系室调整中,两个教研室合并成立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解剖科的首任系主任由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之一、著名外科专家任廷桂教授兼任。1928年,著名医学教育学家、解剖学家张鋆教授(毕业于日本慈惠医科大学,先后两次赴美进修)继任主任直至1946年。在解放前20多年的艰苦创业时期,先后还有王有琪(二级教授,毕业于中央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齐登科(二级教授,毕业于直隶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郑思兢(三级教授,毕业于东吴大学和哈佛大学)、王永豪(毕业于东吴大学)等教授相继到系工作,他们是学科的奠基人,并为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卢于道、范承杰和外籍专家雷门、谭忧黎等著名中外专家也在系里工作过。解放后,本学科相继聚集了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如蒋文华、谷华运、胡则揆、于彦铮、钱佩德、成令忠、陈芝仪、陈耀良、童夙明、陈丽琏、王惠仁、周孝瑚、沈宗文、沈馨亚、刘才栋、罗宝国、左焕琛、彭裕文、钟翠平、王克强、王海杰、谭玉珍等,他们共同促进了学科深入持久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近年来,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彭裕文、周国民和宋志坚等教授的带领下,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正在再创新的辉煌。

本学科为国内最早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主要承担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高级师资培训等工作。现有教职员工40余人(包括数字医学中心在内),其中教授8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2人。现任系主任为周国民教授,副主任李文生教授和刘琼副教授,支部书记为李文生副教授。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主要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和数字医学中心,以及以本学科为主组建的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进入211工程建设学科(神经生物学);2001年进入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学科。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积极参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平台建设,实验室总面积逾1500平方米,包括图像获取与分析实验室、组织制片与染色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现代化的临床解剖实验室和人体科学馆。此外,还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体视荧光显微镜、冰冻切片机等大型设备,为校内外科研提供服务。9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为大学各专业层次的学生开设《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正常人体形态与功能》、《人体奥秘》、《发育神经生物学》、《高级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近20多门课程;其中《局部解剖学》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人体奥秘》2011年荣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组织胚胎学》2004年荣获上海市精品课程;教研室还为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MBBS)开设了全英语课程《Systematic Anatomy》、《RegionalAnatomy》、《Histology & Embryology》课程。其中《Histology & Embryology》(全英文)与《SystematicAnatomy》(全英文)2014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和上海高市高校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示范性课程;《RegionalAnatomy2015年获得复旦大学精品课程称号。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殖与发育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解剖与数字医学和心血管重构及再生医学。2009年至2014年至今共获批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子课题、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8项,总计经费金额20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著81篇,其中影响因子在3.0分以上论文28篇,有的论文还发表在“Nature”“Biotechology”“ARS”和“Journalof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科研成果3次获得上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12人脑动态建模、定位与功能保护新技术及其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国家专利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