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概况
教学研究概况

病原生物与人类

教学研究

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旨在人文、历史、科学、探索的精神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关注人类的健康,关爱我们的社会藉此培养具有公共卫生意识领袖气质的各行业精英人才。

日常教研活动包括:

1. 学习通识教育理念

2. 统一教学难度和教学安排

3. 制订考核模式和要求

4. 参加病原生物学相关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

历经7年的教学实践和师生交流,我们及时收集学生各层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课程建设效果良好,获得了2013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荣誉和2013年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及2012年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进一步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及央视网三大在线教育平台推出。201631日正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在线课程。在线课程,特别是MOOC的推出,面向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开展病原生物相关的公共健康教育,也为校内选课学生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便利。结合课堂讲座、在线学习和课外实践,开展小班研讨,不断加深认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是下一阶段的教学研究重点。

  1. 以专家视角、平实语言打造特色专题讲座,传承科学健康观

本课程由病原生物学领域的多位专业老师和临床医生共同参与授课,组成了专业过硬、梯队合理的授课队伍,师资力量强,教学经验丰富。每位授课教师对所授专题具有较深刻的理解及独特的视角,讲课上既保证一定的医学专业深度和广度,又兼顾各专业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和人文并重。讲座专题经过几年微调整,最终形成了包括总论在内15专题。选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既涵盖了病原生物领域的重要传染病如艾滋病、结核、疟疾、肝炎、流感、血吸虫病等,又不忘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如过敏性疾病、虫媒传染病及被忽视热带病等。讲课内容在保证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广度基础上,更侧重从人文、历史角度探讨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弘扬科学探索精神,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思想性。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和沟通,email、电话、网络平台、教学访谈和反馈等都是有效的沟通模式。此外,每年有两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学工作开展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络,特别是在学生课外实践指导、课堂讨论、网络建设及教学意见反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将合作学习理念引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优化实践内容和形式

为加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为学生联络了多家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机构,如上海医学院的校史陈列室及解剖标本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人体寄生虫和媒介标本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组织了集中参观和小组走访活动。在课堂教学之余,我们进一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校园和社会,自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合作实践,将课堂学习收获付诸实践。活动主要围绕两大主题:A是疾病调研与健康宣教B是病原生物学进展与展望。开展活动前,由课程代表组织大家讨论并确定活动的小主题(注意:切入点不要太大),实施方案及预期目标,并在课堂上和其他小组同学讨论,听取同学的建议以完善活动方案。每个小组根据既定的方案和主题开展各种活动,总结活动结果并在课堂进行汇报和交流讨论,最后完成一份活动总结报告。成绩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时结合小组内成员自评,在原有成绩基础上适当调整。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支教等社会活动开展疾病调研和健康宣教,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了课堂教学,扩大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延伸课程教学。

学生们自由组队并依据各自的兴趣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锻炼和增强了学生沟通表达、随机应变、概括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实践中吸取同伴的特质,发挥各自所长,有助于更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可通过开展健康宣教和关爱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同时也加深同学间的情谊,丰富大学生活。进一步通过课堂汇报交流和讨论,拓宽了知识视野,从比较分析中找到各自的成长空间。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经验和体会已整理成论文投稿至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详见教学论文:课外合作实践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3. 建立以学习参与度、期中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作为一门以全体本科生为选课对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课程考核需兼顾各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及是否融入个人思考的考核胜于对专业知识的考核。基于此,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交流成为考核其课程学习参与度的重要依据;课外小组合作实践及汇报效果是期中作业的评价依据;期末开卷考试中,不仅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上,更侧重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见解。以上三部分内容分别以20%30%50%的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体系。2016年的教学中引入了在线课程,适当改变各部分的比例为30%30%40%。其中在线学习以学习的参与度、客观测试和主观测试的成绩及网络论坛交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研讨/实践需按要求参加讨论、提交讨论报告并派代表进行汇报,同时还有对课外合作小实践的评价,出勤及平时课堂表现,也会影响这一部分的得分;期末考试部分,采用填空题和问答题两种题型,其中问答题部分采用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无明确答案,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是否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想法,是否有自己的见解,阐述是否合理等。这一考核模式在不失公平和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兼顾了各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较广泛的认可。


4. 依托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多途径学习和互动模式

授课中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教学PPT及动画演示),加强师生课堂及课后的面对面互动交流。构建课程网站便于学生下载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

复旦大学E-learninghttp://elearning.fudan.edu.cn/portal便于校内学生学习交流

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fudan.edu.cn/s/287/main.jspy便于校内外沟通学习

中国大学MOOC:http://www.icourse163.org/连接更广泛的学习者

此外,师生及生生间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微信群等进行多途径互动交流,便于随时畅谈对病原生物的认识,探讨人类与病原生物的历史渊源,分享人类的科研进展,探讨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依托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推广医学通识教育

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2011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视频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于20127月上线公开http://video.jingpinke.com/,社会反响佳。进一步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及央视网三大在线教育平台推出。201631日正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在线课程。视频公开课和慕课的推出,使国内大学生及病原生物学领域的同行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和交流,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好评,有利推广了医学通识教育的范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视频公开课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专题,共包括14讲,

第一讲:总论(上)——病原生物与我们共存(邵红霞)

第二讲:总论(下)——病原生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邵红霞)

第三讲: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上)(卢洪洲)

第四讲: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下)(卢洪洲)

第五讲:与结核抗争(卢洪洲)

第六讲:击退疟疾(上)(程训佳)

第七讲:击退疟疾(下)(程训佳)

第八讲:保护我们的肝(上)(龙健儿)

第九讲:保护我们的肝(下)(龙健儿)

第十讲:送瘟神(上)(毛佐华)

第十一讲:送瘟神(下)(毛佐华)

第十二讲:身边的流感(卢洪洲)

第十三讲:被忽视的热带病(上)(邵红霞)

第十四讲:被忽视的热带病(下)(邵红霞)

限于视频课程拍摄的限制,目前推出的课程仍是以教师讲座式教学为主,融入了学生的部分发言。课程教学中其他内容,如合作学习、课外实践、课堂汇报交流等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都未能在视频课程中体现出来,这是一大遗憾,期待将来有机会进行改进。(详见教学论文:病原生物与人类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在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公开课视频部分被新疆医科大学采纳作为医学汉语视听说教程的语素材料用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医学汉语教学,进一步扩大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


课外合作实践在病原生物与人类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_邵红霞.pdf

病原生物与人类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_邵红霞.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