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国内宗教学导论的教学课程和教材,大多由世界宗教(主要是五大宗教)、宗教学原理知识、宗教和诸学科或问题的关系(宗教与科学、宗教伦理、宗教和艺术)等论述各占一个份额,其中宗教学原理和世界宗教两大板,其历史性、描述性的知识内容很多是重合的,体现出框架的缺陷,令教学过程流于表面。教学过程如何以宗教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点带动这些历史描述性的内容,将世界宗教知识融入各个理论点中,将一种学科的前沿性和学科的整体性介绍给同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我们团队在宗教学导论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教学上秉承四条原则,首先,将尽量把宗教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剥离开来,突破从“宗教学原理”的角度去教学的传统模式。其次,对宗教学的百年发展脉络进行介绍,借鉴国外宗教学研究的科学的、神学的、人文的视角,选择了人文研究的进路,即重视宗教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侧重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第三,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前沿性和知识基础性、理论的前瞻性和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并举。第四,宗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涉及到很多宗教的现象和社会习俗,重视教学手段多样化,将其中的丰富性展示出来。

由于教学改革,复旦的宗教学导论课程由原先的3学分变为2学分,课时数大大缩小,为了弥补内容多但课时少的张力,最近5年来,我们的宗教学导论教学包含两种授课模式,第一模式是课堂讲授,第二模式是课外的2-3次宗教考察。课堂讲授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宗教学学科特征和宗教信仰的特征(作为轴心文明的核心的超越特性),第二,宗教的各种现象(象征体系、崇拜或礼仪系统、经典和典籍、由此衍生的宗教文化、宗教道德、宗教经验和灵修),第三,宗教对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解答:苦难、罪、死亡;第四,宗教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新兴宗教、宗教和科学新关系、宗教对话),在这个讲授过程中,将世界宗教的发展史、教义、礼仪、经典和伦理教化的特点贯穿进来,同时,也将不同的宗教研究方法的特征贯穿进来,让学生对世界宗教通识、宗教研究的方法和学科史都能有所涉猎。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方式演示,比如在讲解宗教的象征,神圣时空的创立,选择有代表性的纪录片和图片非常说明问题。

由于授课老师一般都是从研究一个宗教传统出来的,本课程通过开设讲座,邀请不同领域(满族教、佛教、天主教、非洲宗教等)的研究专家来讲课来弥补这个缺点。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讲座内容不容易与课程大纲完全协调,即便是提前沟通过上课内容也是如此。最近这个学期,宗教系的不同领域的教师客串了课程大纲的不同章节,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演绎宗教比较和对话,比如关于宗教经典的问题,佛教和基督教研究背景的老师一同讲授两个宗教的成典背景、经典解释的必要性和方法、经典对宗教团体的意义等,学生反应不错。

第二模式是课外宗教场所参访,这是课时之外的教学任务。由于课程建设获得学校的支持,有一定的活动经费,可以支付学生参访的交通费用,另外我们还发现,参访宗教场所超过两个,学生疲劳,效果不好 因此,课外考察从原来的一次,增加到两次、乃至现在的三次,这样,就可以涵盖目前我国已有的五大宗教的场所。根据上海宗教的特征,以及复旦大学宗教学教学基地[i]的特点,最近一个学期的三次教学参访设计如下:第一次,参观天主教董家渡和徐家汇教堂,了解天主教的宗教象征和建筑艺术和特色,参观土山湾博物馆和徐光启博物馆及公园,了解宗教和科学、天主教和上海海外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参观钦赐仰殿和静安寺,了解道教和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派特征,感受本土宗教的象征方式和礼仪空间。第三次,参观沪东清真寺和基督教沪东堂,感受伊斯兰教“五功”的基本内容和礼拜的特点,了解中国基督教的独特性。

教学考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坐上巴士被动旅游,教学考察有5个环节。首先,在考察前,我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自己寻找阅读资料,每组着重熟悉一个宗教的特点和在华特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其次,以研讨的方式,让各小组将重点学习的某个宗教传统在课堂上介绍汇报,其余小组同学提问互动。第三,熟悉将要考察的场所的宗教和历史发展背景。第四,实地考察,邀请宗教场所教长全程陪同介绍,随时接受同学提问。第五,考察结束之后,要求同学至少就一次宗教参访,结合课堂的理论,课后的阅读,写考察感受,通过共同信箱交流。通过5个环节相辅,邀请学生自主构建世界宗教的全景画面,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

[i]复旦大学宗教学本科专业开设以来,就重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分别在066月和20106月开设玉佛寺教学实习基地和土山湾博物馆教学实习基地。


复旦大学宗教学导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