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学研究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成果展示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本课程团队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概括起来,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1、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大众传媒文化》课程是全校学生讨论最积极的课程之一,课程互动充分,教学互动方式和渠道多元。教学互动既包括课堂内的互动,即随时提问随时解答,也包括课堂外的小组讨论和小组读书计划;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中观点的讲述和辩驳,也包括学生在网络上主动发起媒介文化热点的讨论;既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也有学生之间自发的互动讨论。自从2012年本课程响应学生意见,在网站上开设“媒介文化论坛”以来,由学生发起的媒介文化热点讨论就有140多个话题,学生的回帖率也极高,这些媒介文化热点事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屌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期间各种翻墙软件被禁止的原因;我国新闻媒介是否应当私有化;媒体的揭露报道是否助长了社会阴暗;新媒介给你带来了什么;如何看待文化的普世价值;台湾人肉搜索的合法化等。

2、媒介文化热点评析机制鲜活的媒介文化事件,是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本课结合当下媒介化社会中发生的典型文化事件进行课堂评析,激发学生对媒介化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比如,在《非诚勿扰》节目和穿越剧热播时,对“拜金女”、“宝马女”、当代人的爱情观、穿越剧热播原因等问题出现了讨论热潮,为此,课程团队迅速制定了《非诚勿扰》节目和穿越剧分析方案,激发学生关注、研究兴趣,让他们以研究小组的形式,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同时,我们还在课上对这一媒介文化热点进行专门评析。

3经典作品与课外延伸阅读结合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我们强调对经典理论的精读。学生们在上本课之前,他们对媒介文化理论的经典作品几乎没有涉猎过。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感受思想、理论的精彩。我们开具了一系列的阅读文献和参考书目,供学生课前或者课后阅读。还把该课程中的经典篇目、著作纳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经典读书计划任课教师担任经典读书计划项目的导师,指导学生们阅读。

4、学生需求的反馈机制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是一个结构多元的庞大青年精英群体,涉及到文、理、医,还有留学生等不同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为使本课能够与大学生的接受期待吻合,在助教的配合下,我们随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期待、意见和建议,掌握大学生的媒介阅听偏好、特征,最后反映到课程教学实践中。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互动、直接收发邮件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如果发现某些问题是学生共同感兴趣的,就会对课程做适当的调整比如,有同学建议把“媒介文化论坛”中的发言计入平时的考核,但对过于简单的回复不予计入,事实证明对这条建议的采纳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讨论的水平。

    经过几年的努力,本课程在媒介文化理论和媒介文化热点的结合上已经取到了明显的成效,突出体现在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基本能用媒介文化理论、方法分析媒介文化热点,媒介素养提高显著。此外,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使老师的视野得到了扩展。目前,互动充分,教学互动方式多远,这也是对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