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科技史是一门文理交融,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课程,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简史》课程不在于仅仅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技史实,更注重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故事,沟通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功能,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启发思维为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表现在,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强调合作型、研讨型、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科技简史》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研讨型教学”作为重要环节,认真组织好课堂研讨,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前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同学们“本学期我最想了解的科技史问题”。将同学们多方位、多视角的问题概括为若干专题,不仅在课堂讲授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围绕这几个同学们关心的专题,安排小班讨论。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在下次大班上课时,各小班同学代表通过PPT等形式,在全班汇报交流。然后,全班对这些问题再进一步开展讨论。有时期末考试的题目也是围绕着这些研讨的问题继续展开。

在组织大班讨论时,有时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请您当评委”的卷子,要求台下同学写一个发言要点,并对台上发言者的观点作出点评,并进行质疑,将台上和台下、口头和书面发言相结合,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交流。最后由主讲教师做总结。这种形式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问题的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

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2005年春季,以本课程为平台,任课教师发起组织了“复旦大学学生科技史协会”,取名“三思(science)社”,主讲教师亲自担任三思社指导教师,选修《科技简史》课程的同学,许多也是“三思社”的会员。我们以学生社团作为本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推荐同学参加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的学术活动。抓住科技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纪念日,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了一系列课堂延伸专题讲座。比如,2005年,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举办了“哲人科学家爱因斯坦”专题报告会。又如,围绕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和他的生物进化论创立150周年的纪念活动,邀请生物进化论专家在课堂上作了有关“进化论的发展及其影响”主题讲座。再如,邀请物理学家作了“最难解之谜——意识的科学探索历程”专题报告;配合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举办了“3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之路”报告会;配合国庆6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了“新中国科技60年”报告会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能有机会互动。同时,“三思社”开展了学生演讲。在课外,“三思社”组织了参观科技馆、先进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等一系列活动。配合课堂教学,课外还开展了“科技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合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将对科技史怀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开展了经典著作读书小组。主要研读W.C.丹皮尔名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以下简称《科学史》)。多样化的读书讨论交流形式是读书小组的最大特点。平时会有同学对每次讨论的章节的知识进行针对性概括。随后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书本知识章节的梳理,期间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言或者针对每次事先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小组成员文理交叉,多学科的特点,增强同学们的问题意识。根据本书具体内容,有时请个别同学结合专业做重点发言的准备,如第6章“19世纪的物理学”就请物理系的同学多准备一点,第7章“19世纪的生物学”则请生命科学院的同学多讲一点。另外我们还准备的其他的交流形式。读书小组参加了科技史方面的讲座,观看了科技史方面的影片,进行了读书报告交流等。此外,将读书小组的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期结束时,小组同学代表在《科技简史》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读书小组的学习成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生动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我们还曾尝试了“课前聊天”的研讨形式,具体做法是:事先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中拟定几个专题,提早一周布置。在正式上课前1小时,对该问题感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课后彼此之间进一步通过电子邮箱等交流。最后由临时召集人将大家研讨的思想、观点加以整理后,在下一次上课时,在全班做20分钟的汇报交流,并进一步讨论。

在近年来的《科技简史》教学中,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学生实际,并结合课程考核,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如“科技史给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科技史的价值和意义;“医学史上的人与事”结合医学院选课同学的专业特点,感悟“医学与其说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社会科学”,从医学发展的历史启发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我最喜欢的一句科学家名言”使同学们从一句话中感受其中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从科技史角度谈谈通识教育”结合全校范围开展的通识教育大讨论,是同学们深入认识当前通识教育的理念;“我心目中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就对自己影响最深、启发最大的科学家,联系现实、联系专业、联系自身展开评传;“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与智慧对话”引导学生读科技史上的经典之作;“新中国科技史”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身边的科技史”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科技史,而且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提问,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史内涵,学做科技史;“从多维角度解读李约瑟难题”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规律,揭示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人们自觉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科技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世博与科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追溯世博与科技的关系,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更加显得生动活泼。

近期我们在学校教务处本科教学研究课题的资助下,不仅进行了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更是计划以《科技简史》课堂教学进行翻转课堂改革试点。既积极汲取他人经验,又不照搬照抄现有模式。根据本课程自身特点,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有机结合(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实施翻转课堂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实际、具体内容,逐步推行),尝试提出科技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包括科技史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保证课外学习目标实现和安排好课堂互动这两个关键环节。对科技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可行方案,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试验。通过科技史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版权所有 © 复旦大学科技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