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剂学教学成果: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又被上海市教委确立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通过上海市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2013年药剂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方晓玲教授为国内知名的药剂学教授、复旦大学教学名师、上海市优博导师,主编了供本科生使用的《药剂学》和《药剂学实验指导》,主持了4项教学研究项目,并在2010年全国药剂学师资培训会上作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提高药剂学教学水平的特邀报告。张奇志等九位参与药剂学课程教学(含实验教学)的老师多年来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主编或参编了13本教材,发表(含接收)教学论文9篇,主持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尤其是韩丽妹等4位青年老师在复旦大学和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先后获得了二、三等奖。
2.
主编《药剂学》教材:本课程原先采用的《药剂学》教材(崔福德教授主编,第6版)其章节排布顺序不适合复旦大学药学院大药学的教学计划,药剂学基本理论叙述简单而单元操作、生产设备篇幅较多,使得任课老师常需大幅度调整教学内容,学生的课后复习也缺乏教材可依。20078月方晓玲教授主编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适合大药学专业使用的《药剂学》教材。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本教材的第二版,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再次被遴选为主编单位,由王建新教授担任主编,该教材根据近年来药剂学的发展加入了大量新内容,并增加了制剂的临床应用实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不仅了解制剂的理论和制备知识,也对其合理使用有了一定认识。该教材已于20154月出版,一经使用,即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3.
整合教学队伍,建立药剂学教学团队2010年以来,我们将《药剂学》、《药剂学》和《药剂学概论》三门课程的教学队伍整合,组织成新的药剂学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已经形成一支拥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4.
小班教学/两季开课的教学模式:由于《药剂学I》为必修课,上课人数多,大班教学效果较差。从2008年开始药剂学I理论课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分2个班开课,方便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增进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药剂学I实行春秋两季均开课的方式,大大方便了学生的选课,也给一些成绩较差学生提供了重修的机会。
5.
建设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体系:《药剂学II》侧重于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最新进展,相对于普通剂型而言,更为抽象,老师讲解与学生接受均有一定的难度,传统教学的弊端在《药剂学II》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为此,卢懿老师等从教与学(确立教师的引导地位,树立学生的主体角色)、实验教学(更新实验内容,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以及结业考评(降低理论考试所占比例,增加能力考核比重)3个方面对《药剂学II》的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3年以来,效果良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6.
改革教学方式,引入案例教学、流程式教学法: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如只是进行书本上理论的讲授,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流程式教学法。如讲授注射剂时针对欣弗事件齐二药事件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注射剂为什么要求无菌,无热原,注射剂为什么是质量要求最严格的制剂,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作为一个药学工作者的责任。另外,通过流程式教学法,即通过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将药剂学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学习药剂学时思路更清晰,对重点知识掌握更牢固。由于在案例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2014年张奇志和卢懿两位老师还被邀请参与了人卫出版社组织的《药剂学》(案例教材)的编写。
7.
主编复旦大学《药剂学实验指导》:本课程一贯重视实验操作,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自编并多次修订了适应我校培养目标的实验指导书。2010年下半年我们对药剂实验指导书进行全面修改与补充,紧跟学科发展,增加了静脉注射脂肪乳剂、亲水凝胶骨架片等新剂型、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并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内容。2012年初该书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已成为药学院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8.
优化实验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修正、删除一些陈旧重复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脂质体等新工艺、新剂型实验,开设了《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初步设计处方和制备工艺,并根据《中国药典》要求设计评价方案。实验的考核方式也由原先以实验考试成绩为主,改为由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回答问题、出勤率和实验考试成绩5部分综合评定,这样,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接收方式。
  9.
自制实验录像,提高实验课效果:2006年开始,实验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了使实验演示更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标准操作,从2010年起,负责实验的3位老师先后拍摄了混悬剂、乳剂、片剂的制备等实验录像,并自行配音和剪辑,录像播出后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药剂学I所有学生实验均已制作录像(9)
10.
建立第二课堂:向本科生开放教师科研实验室,让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进入教师实验室,做老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助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近5年,39名学生通过科创活动,获得了国家级、复旦大学和药学院的大学生科创基金,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剂的剂型设计、制备、质量控制、体内过程研究等全面训练,使学生对药剂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很多学生通过科创活动,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发表有本科生参与的核心期刊以上科研论文60余篇。药学院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陆伟博士)和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高晓玲、黄容琴博士),复旦大学校长奖获得者(黄容琴博士)都是由复旦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进入药剂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复旦大学药剂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