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段


通识教育的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信息化社会的主题思想是“信息创造价值、创新引领未来”;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使用知识的知识是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通识人才应该善用信息化手段、具备信息化思维。信息化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信息化、国际化、跨学科、创新性。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类似内容的课程,同时由于信息化学科知识体系不完备,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有限。

基于以上理念,结合《信息化思维》课程建设经验,本课程采用了创新教学方式:

l主题报告式讲授,引导信息化社会现象的理性研读。

l案例引导式讨论,熟悉信息化社会现象、现状、问题、机会。

l主持式课堂演讲,培养学生独立见解、沟通交流能力。

l体验式评价实验,培养学生评价性思维、独立见解与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

1)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案例。案例分析是《信息化思维》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所有课程案例均来自教师的科研实践,或者国内外知名信息化案例。理论和说教不是授课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思维这种新课程,其知识体系和授课体系均未成熟,传统授课方式并不适合。我们采用一以贯之的信息化案例,结合信息化思维的特点,从用户需求、技术需求、技术思路、产品实现到创新创业,逐次展开,使学生在案例中体会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会技术驱动应用创新、创新与创业之路,实现信息化思维的训练。

2)鼓励自主思考的评价理念。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信息化思维》使用了非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演讲环节的评分,不考察观点是否正确,而是强调必须有演讲者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要明确,能够引经据典、自证其说。人云亦云、简单的资料收集与罗列,则不受鼓励。

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通常的要求是调查某信息化服务的国内外现状,并且结合个人专业,探讨技术、应用、产品等各个层面可能的创新点,以此培养学生掌握国际化视野、多学科结合能力、评价方法和自主创新能力。

3)课程还引进了实验与实践环节,通过体验式电子商务测评实验,培养学生评价性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