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重点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1)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案例。案例分析是《信息化思维》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所有课程案例均来自教师的科研实践,或者国内外知名信息化案例。理论和说教不是授课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思维这种新课程,其知识体系和授课体系均未成熟,传统授课方式并不适合。我们采用一以贯之的信息化案例,结合信息化思维的特点,从用户需求、技术需求、技术思路、产品实现到创新创业,逐次展开,使学生在案例中体会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会技术驱动应用创新、创新与创业之路,实现信息化思维的训练。

2)培养研讨交流的CLASS 2.0理念。报告式的课堂讲授、主持式的课堂演讲与讨论,是《信息化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为了增加课程吸引力,每次课都设计为一个专题报告和2-3个学生演讲。专题报告即课程内容,由教师讲授,弱化传统专业类授课的风格,采用研讨交流报告的风格。

信息化社会,演讲交流能力是信息共享、知识传播和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考虑到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普遍演讲能力不强、缺乏观点。为此,本课程除了在授课环节加强讨论和问答环节之外,专门在每次报告的末页,结合报告内容给出几个相关议题,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议题,准备3-5页的演讲课件,在下一次授课之前,进行5-10分钟的演讲与讨论。

针对常见演讲问题,课程要求学生演讲必须:面向听众;控制时间;观点明确;减少文字;善用课件;交流讨论。特别是交流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必须专门针对自己的演讲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能够调动大家参与讨论。

3)鼓励自主思考的评价理念。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信息化思维》使用了非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演讲环节的评分,不考察观点是否正确,而是强调必须有演讲者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要明确,能够引经据典、自证其说。人云亦云、简单的资料收集与罗列,则不受鼓励。

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通常的要求是调查某信息化服务的国内外现状,并且结合个人专业,探讨技术、应用、产品等各个层面可能的创新点,以此培养学生掌握国际化视野、多学科结合能力、评价方法和自主创新能力。

4)课程还引进了实验与实践环节,通过体验式电子商务测评实验[7],培养学生评价性思维和快速学习能力。

此外,根据学生反馈和建议,对以下几个授课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

1)思维定势。由于对本课采用的授课方法不了解,有些学生对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而失望。为此,课程在每次报告之前,都向学生说明本课的特色。

2)讨论环节。针对学生演讲时讨论环节难以展开,要求专门设计交流方法并且计入评分。

3)演讲时间。由于一些学生时间控制能力不够,课程设置了计时器提示,到时立即停止。

4)人数问题。本文的授课方式,适合30人左右的课堂规模。多于50人,在演讲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就不理想。为此,本课程自2010年开始,将选课人数上限减少为50人。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