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首页  教师队伍  罗书华

罗书华
罗书华,1965年生,江西泰和人,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供职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来到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任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主要研究兴趣是红楼梦研究、文学批评史。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罗书华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一、中国诗学与叙事学比较研究
1998年至2000年间,罗书华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复旦大学随黄霖先生做博士后研究,即以《中国诗学与叙事学比较研究》为题,进行了长达二年的专门研究。全文分:“韵与散:语体论”、“心与事:本体论”、“意象与形象:显现论”、“超越与沉迷:语言论”、“养气与格物:创作论”、“韵致与逼真:审美论(一)”、“平淡与奇诡:审美论(二)”、“怨与愤:现实精神论”诸章,对诗学与叙事学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探讨。开拓了诗学与叙事学比较的新的研究空间,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意味的论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成果。该著的部分篇章已陆续公开发表。
在本体论上,该著提出了本体与深层本体两个层次,并以为心是中国诗学的本体,而道则是中国诗学的深层本体;事为中国叙事学的本体,而理则是中国叙事学的深层本体。心与事对提,道与理对提。中国诗学本体论经历了志、情、性、灵四种形态与四个阶段,中国叙事学本体论则经历了实录之事、或有之事、虚构之事与文生之事四种形态与阶段。诗学本体论起于心而归于物,叙事学本体始于事而至于心,相反而相合,相斥而相生。诗学与叙事学深层本体的不同,决定了诗学与叙事学在题材与内容、主题与结构及其现实功用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也决定了诗学对于现实的超越与叙事学对于现实的沉迷。
在此基础上,该著又在显现的层面上提出了诗学的意象与叙事学的事象这对范畴。以为,诗学意象的发展是情与景二元的互动和发展,二者经历了由混沌之合,至情景两分、再到情景交融的历程。叙事学事象的发展,则经历了事与理的分合与互动。境界是意象的高峰,性格则是事象的最高成就。只有到了情与景、理与事融合无痕时,境界和性格才会产生。无论是境界还是性格,它们都是以一写多,以有限写无限。境有疆界的意思,格也是一种限制。境界与性格的魅力始原于它的边界效应,在于与现实生的分离,以及与其它境界与性格的区别。性格是叙事学中的境界,而境界则是诗学中的性格。
本体的不同决定了诗学与叙事学在创作方向的不同。诗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内心展示出来以及表达怎样的内心,而叙事学所面临的则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并将它表达出来。与之相应,养气培志成了诗学创作论的首要问题,叙事学创作的首要问题则是格物忘我。但归根到底,诗学与叙事学的核心都不免是追求人与物的交流,言象意物的印合,而虚静也就成了诗学与叙事学共同追求的创作心态。
另外,该著还发现,在语言论方面,诗学崇尚简、无序与超常,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的倾向,而叙事学则崇尚繁、有序与俗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沉迷的倾向。在审美论方面,诗学以韵为美,而叙事学则以真为美,诗学偏向于淡泊,而叙事学则倾向于奇诡。在现实精神上,诗学对现实是依顺的,偏于怨,叙事学却常常想将它颠覆,偏于愤。总之,该研究在对象、方法及成果方面都有收获与创新,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开拓有其启示意义,各种文体批评实际上都存在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且有望取得可观的成果。
二、中国小说学研究
在来复旦做博士后研究之前,罗书华的主要研究本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其硕士论文是《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喜剧英雄形象研究》,博士论文是《章回小说源流论》(2002年出版时名为《章回小说生成史论》),攻读博士期间还曾出版过《红楼梦:悠远的生命叙述》(1998年)。博士后期间专力进行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站后与黄霖先生合作的《中国历代小说学论著选》(2005年出版)则是小说与文学批评的结合。
该书按时代先后顺序,选录了上至先秦下抵近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学论著百五十余篇,分别加以注解与评释。所选论著包括小说文本、序跋凡例、笔记杂著、评点批改、小说专论各种形式。全书90余万字,评释部分近20万字,主要就其新创、特色、价值及在小说学史上的地位加以阐发。对于各小说学论著,尤其是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诸名家的评释,常能深入肌理,洞幽烛隐,发人所未发,胜义叠出。将各篇的评释部分连缀起来,即是一部中国小说学史。而在整理、注析与评释小说学论著基础之上所作的长达3万字的“前言”,则更可直接名为:“中国小说学论纲”。论者的小说学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这篇前言之中。
该前言分为四个部分:一、小说的所指与类型;二、小说学的存在方式;三、小说学的基本构成;四、小说学的发展阶段。其中,将小说分为稗史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四类;将小说学的存在方式作为小说的重要研究范畴,并将小说文本、序跋凡例、书目著录、笔记杂著、评点批改和小说专论作为小说学的六种主要存在方式;以为中国小说学主要由功能价值论、事体虚实论、叙述结构论与形象性格论四个部分构成;将中国小说学分为汉魏初兴、唐宋渐变、明代勃发、清代繁盛、近代转向六个发展阶段,都是与时论不尽相同的新说,同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具有独立自足的体系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历来“稗史(官)小说“都几乎是与“小说”等义的名词,而在这个体系中,它却成了“小说”中的一类,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本书对古代小说的全新审视。
在完成《中国历代小说学论著选》之后,罗书华又承担了一项新的工作,这就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中国散文学史”。截止本文写作时止,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尚未最后完成。预计此书的完成将会在一系列方面取得突破。
罗书华先生研究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论著、论文目录
 
论著类
1、《红楼梦:悠远的生命叙述》,团结出版社1998年
2、《章回小说生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2年
3、《汉语写作教程》,(韩)新罗大学出版社2002年
4、《中国历代小说学论著选》(与黄霖先生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
 
论文类:
1、《中国喜剧英雄生成考论:牛皋、程咬金、焦廷贵》,《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2、《中国传奇喜剧英雄生成考论:张飞、李逵》,《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3、《中国喜剧英雄生成的文化机制》,《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6期
4、《中国文化与喜剧精神论略》,《艺术百家》1998年第1期
5、《喜剧审美中的崇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6、《厌恨·痴爱·呆狂:贾宝玉的心灵历程》,《江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7、《两只凤凰与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1期
8、《论凤姐兼说“一从二令三人木”》,《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2期
9、《分配与合成:明清英雄传奇小说角色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10、《中国传奇喜剧英雄论略》,《河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11、《媚后藏痴:<聊斋志异>男性形象研究>,《学术研究》1998年第4期
12、《作为喜剧审美的小说》《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13、《诗与真:大观园里的女儿们》,《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
14、《现实文本的还原:<红楼梦>开放叙述论》,《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3期
15、《章回小说的命名与前称》,《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
16、《章回小说之章回考察》,《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17、《中国古代小说观的对立与同一》,《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
18、《史传文学创作动力论》,《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9、《史传的实录及其对章回小说的影响》,《学术论坛》2000年第1期
20、《现实文本的还原:<红楼梦>折射叙述论》,《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
21、《史传与章回小说间的重要一环:讲史的角色创造》,《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2、《现实文本的还原:<红楼梦>流转叙述论》,《江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23、《叙事文学虚构的历程》,《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
24、《史传文学的体例与时间》,《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25、《史传、讲史、章回小说创作目的之演进》,《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6、《喜剧审美中的生命本质》,《齐鲁学刊》2001年第3期
27、《简法与繁法:中国诗学与叙事学之语言比较论》,《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28、《史传文学的角色创造》,《南都学坛》2002年第4期
29、《史传与章回之间:讲史创作简论》,《学术月刊》2004年专辑
30、《中国叙事学本体流变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批评史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