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首页  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  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全部出齐

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全部出齐

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同仁集体编著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新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主编:黄霖、蒋凡。先秦至唐五代卷,由杨明、羊列荣编著;宋金元卷,由羊列荣、刘明今编著;明清卷,由邬国平编著,晚清卷,由周兴陆、魏春吉等编著。全书200万字。

前言


1964年,我校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本问世;1979年,又修订、增补为四卷本出版。这两套书,曾经作为高等学校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的主干教材而被广泛使用。编选者们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设,为当代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论精神,起过重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材料不断被发现,新的认识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模式也不断形成,于是重新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这次“新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调整体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增加“作者简介”;每篇都作注释。作者简介部分,除了介绍作者的生平概况之外,还简要地指出其文论的主要观点,使读者联系选文对该批评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选文每篇作注,不再将无注的选文列为“附录”,使学生更加便于学习。
二、 重选篇目。重选篇目的原则是,一求精,二取新。旧编正文加附录,内容繁多,若每篇作注,篇幅过大,不适合教学使用,故而精简了篇目。增加的新篇,除新发现的材料如出土文献《孔子诗论》和过去有所忽略而又比较重要的材料如《文镜秘府论》中的若干文字外,主要是金元以后有关小说、戏曲、词论等部分,以使全书的内容更加协调,更加符合中国文论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 另写说明。全部说明文字,重新撰写。力图撷采新的研究成果,以更加科学的观点来评析每一篇入选作品的内容、意义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等。
四、 重新注释。新的注释吸取了当代新的研究成果,力求正确、简要、明了,并适当地增加了拼音音注。凡旧注有所缺略或不尽妥善之处,则予以补充、订正。
我们编写组的基本人员都在郭先生一手创建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工作。有些曾经在当年亲聆过郭先生的教诲,甚至直接参加过四卷本的编写;多数人员长期在郭先生及王运熙先生领导下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使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今天能完成《中国历代文论选》的新编工作,离不开前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离不开前辈对我们的教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将永远对郭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同时,也深切地怀念为复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诸先生,衷心感谢王运熙、顾易生先生对我们的教导。
我们的水平毕竟有限,这次新编工作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谨请读者和专家指正。

 

2006年11月11日

凡例


一、 选录原则。本编所选,乃中国历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文字。凡能阐明某一文学观点,表达某一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一定意义者,均在入选范围,形式不拘。
考虑到不同时代对于不同文体的“文学”的认识不同,所选的尺度一般也与之相适应,往往是前宽后严。
所选文字过长,或有与文论无关者,均予节录。凡经节录的选文,均于题下注明。
一、 全书编次。本编所选内容,从先秦至清末。共分四册,第一册从先秦至隋、唐,第二册为宋、金、元,第三册从明至清代前中期,第四册为晚清。
每册以文系人,以时为序,先后排列。
一、 编选体例。先列“作者简介”,略说生平及主要的文学观点。次为正文,后作注释,再加说明。
一、 正文依据。本编所选录的正文,多选择善本,或依据通行本(包括今人整理本),于篇末均注明出处。个别文字据他本校改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异体字一律改正,通假字一般不改。避讳字也一般不改,唯人名及容易引起歧义者,一般加方括号予以改正,必要时在注释中予以说明。明显错字,均作径改。
一、 注释文字。所选各篇,一律加注。所注文字,力求准确、简要、明了。引用资料视具体情况而定,必要时略加串释。
凡有歧义者,一般以一说为主;必要时,并存他说,以供参考。
一、 篇末说明。所选各篇,均附“说明”。每篇说明文字,多寡不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主旨在于介绍、评析该篇的主要内容及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必要时联系该作者其他有关文字,乃至批评史上相关的言论,加以阐释。联缀各篇说明,略可窥见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概貌。

后记


 在我们全体编写组人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下,《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正式面世了。
  我们这套《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参考了1909年唐文治先生编《古人论文大义》初创“文论选”以来的一些代表性著作,特别是我校陈子展先生于1935年编著的文论录要和汇编本《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讲义》,以及更为成熟的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写体例与精神,力图跟上时代的脚步,在选目、体例、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总体格局,还是遵循先辈朱东润先生强调的“详近略远”的原则,将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编为一卷,宋金元编为一卷,明清编为一卷,晚清编为一卷。这样分卷,当然也与文论资料随着时代的推进而越来越丰富有关。
  “晚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本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帝逊位这一段历史;考虑到文论与文学变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同时将“辛亥革命”至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之间若干重要的文论篇章也附见于此。这一历史时期,一般也称之为中国的“近代”。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论与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激变和关键时期,过去的文论选著作一般都比较重视,所以我们也安排了一卷的篇幅。
  任何教材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以求不断地修订完善。我们热切地期盼着有关专家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以期将这套教材修订得更好。
  最后,借此机会,我们向十分重视出版这套教材,并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黄霖 蒋凡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批评史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