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及朝鲜概况

热血无穷花——韩国示威现象分析

发布者:郭一诚发布时间:2017-03-31浏览次数:87

热血无穷花——韩国示威现象分析


公民运动在国家的民主发展历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来自韩国的公民示威新闻不断冲击世界的神经,这些示威事件的不断发生反射出韩国民主的现状及国民性格的一些侧面。本文从现实事件引入,分析韩国公民示威成为常态现象的特点、原因、影响、政府作为及启示。

一、现实联系

1960年反对李承晚独裁的“4.19”革命爆发;1980年光州事件中3万余名市民和学生来到市政厅示威要求民主,与全斗焕的戒严军发生暴力冲突;2005年香港举行第六次WTO部长级会议期间,2000名韩国农民来到香港集体“寒冬投海”、当众剃光头、与警察肉搏;2008年因反对存在疯牛病隐患的美国牛肉进口而全民举行 “烛光示威”;2013127日一万余民众在首尔举行反政府示威,要求总统朴槿惠下台等等。但这些事件仅是韩国众多示威运动的掠影,示威名目之多,涉众之广,方式多样使得示威几乎成为了韩国人习惯的喧嚣。

二、示威特点

频繁性是韩国示威活动的突出特点。根据韩国警察厅的数据,韩国每年有超过111万次的公开示威活动,参加总人数超过300 多万人次,即每天有约1万人分散在某些地方举行抗议。其中既有一人示威,也有多到万人的大游行。

多种示威动因和社会诉求也导致了游行示威成为韩国普遍现象。从门前的垃圾处理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多重的示威动机具有代表性,反映个体、群体或国民全体的利益。为使政府减免学费,学生曾进行游街、静坐;因反对韩美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部分抗议者远赴华盛顿示威;韩国右翼保守团体举行反朝集会;因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进行反日游行等事件显示了国内外重重矛盾的存在,持反美、亲美,反朝、亲朝, 促统、反统[1]主张的团体都有可能竖起旗帜来到街头呼喊口号。

主体广泛也可以从多个示威事件中总结。从学生到市民到农民,各行各业的人群不论男女老幼都可能手持标语牌的示威者。2011年,性买卖女性团体在首尔举行集会,要求废除《性买卖特别法》并解散女性家庭部,承认她们的职业。

除了来自各行业的示威者,专业示威者也随示威频繁趋势出现,专业搜集值得示威的各种信息,帮助策划示威活动。部分职业示威者每年参加示威活动多达200次。[2]

表演性质的示威增强了夸张效果与媒体关注。年轻人用表演的方式使警方陷入尴尬,戏谑地反映要求,实现了独特的讽刺示威。

形式上温和与偏激并存也是突出特点。2002年美军装甲车轧死两名韩国女中学生事件引起的反美“烛光示威”中民众手持蜡烛悼念逝者,反日本“竹岛日”的削发明志,以及反自贸协定采用的“三步一拜”示威等形式中温和色彩超过了流血冲突。

相反地,暴力的自残现象时有出现,同样在反竹岛日活动中一名当时的汉城议员断指写血书抗议。其他情况中示威者甚至手持木棒、钢管与全副武装的警察对峙,示威队中的暴徒可能煽动暴力冲突,警察士兵和其他示威群众会等因此受伤。

温和示威有时能够彰显民族气节,但恶性的暴力示威则反映韩国人偏激易怒的侧面,示威形式造成的影响也具两面性。

三、示威双刃剑

一方面示威活动可以直接反映民众诉求,传达大众情绪,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强化了团结意识。这种民族精神来自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一旦民主受到威胁,国民群起而攻,光州运动后韩国国民对实现民主的强烈愿望可以成为证明。

另一方面极端的示威分子或措施不当的警方可能使示威变成一场暴乱,其频繁也会动摇社会安定的基石,扰乱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

不仅如此,频繁的示威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韩国政府每年向社会团体无偿拨款2000多亿韩元支持它们开展活动,这些本用于补充政府职能、发挥公民能动性的补贴若全部用于示威活动,则会造成对纳税人税款的浪费,也削弱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在交通方面,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会造成路段的交通瘫痪,在示威活动频繁的国会、首尔市政厅和光化门等处尤其如此。

蔓延至国外的示威运动也削弱了韩国树立的东方礼仪之邦形象,在街道上不分青红皂白向外国人喊“美国佬,滚回去”等非理性行为反映的一些示威活动的低劣性,无疑不能在现代国家中与现代民主共存。不良影响也会危及韩国旅游业,为国家综合发展蒙上阴影。

四、追根溯源

究其原因,国民性首先发挥巨大的作用。“急性子”[3]是经历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战争及周边国家夹缝中生存等经历的韩国形成的危机感的外现方式之一。这种性格又在一定程度上被从朴正熙到卢泰愚32年的军人政府统治强化,1960年代朴正熙政府仅用了5个月就建成了汉城到釜山的428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就是韩民族性格的体现。在涉及日本或美国的事务上,国民倾向于用历史上的情感惯性对待突发事件。

其次,在1960年代,暴力示威的形式对于推动民主、反对威权独裁起到了重要作用。示威活动因此具有引导民主的正义力量。在反对美国驻军等问题方面也成为表达民族心声的有力形式。但1960年“四月革命”之后也开展了无休止、多主题的游行集会,再结合其他示威事件中出现的断指自焚等情况,混乱的示威则是对民主参与方式非理性、消极的选择和粗暴的简单延续,国民表达意见的方式缺乏理念上的飞跃。

再次,一些公民团体和职业示威者对公民的煽动利用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以混乱为职业,依靠示威获利的这类人群有时打民主之旗号行威胁稳定之祸事,成为暴力示威的带动者,也可能为示威加入作秀、表演的成分。

深受集会示威噪音影响的韩国中央政府办公大楼附近的居民甚至成立了反示威队伍主张“树立文明的示威文化”。如何使混乱形式转变成和平示威,让理性示威文化延续是公权机关和示威队伍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大有可为

从应对措施方面看,韩国《集会示威法》规定警察应对和平的集会给予保障和支援, 对非法的暴力示威要从初期开始就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并提倡和平式的集会示威活动[4]

在夜间集会的烛光示威由于人员集中、具有转化为暴力活动的可能性被视为非法集会。并且烛光示威通过网络组织,难以追究确定发起者的责任。三步一拜的宗教示威由于会造成交通堵塞也被列入限制范围。

金大中政府时期设立了国家人权委员会,规定政府不要事前限制示威的时间和场所并要求警方克制使用催泪弹。这些措施虽为暴力示威埋下隐患但对国民表达意见无疑持宽容态度。韩国《宪法》虽不承认对集会及结社等活动的许可但规定国民享有集会及结社的自由。

和平理性示威不仅是政府管制下的结果而应该成为示威者自觉的选择。拒绝别有用心者的怂恿需要提高收集信息、理性判断的能力,同时寻找其他合法方式增加表达意见的途径。除了坐而论道亦要起而行之,把喊话等转化为民主的建设的主动参与更具有实效性。

六、“示威”理念

“示威”从实际活动转化成为反抗的理念,在韩国人意识中成为了一种世界观和价值选择,抽象之后,它表现为群集声讨与热血反抗的倾向,并跳出政治,渗入了各个领域的发展。2006年张东健等大批韩国电影人举着“请与国产影片配额制度做朋友,让太极旗在世界飘扬”的标语牌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缩减国产电影配额制[5],引发国内外极大关注。集体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也是这样一种“示威”理念体现,因此韩国不缺乏热情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从一个方面保证了国民对公共议题的长期思考,有利于个问题的解决和措施贯彻,减少“烂尾”事件的发生。

因此根本上“示威”理念是团结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社会向往的凝结,既然它在历史上掀起过“三一”运动的狂澜,那么在现代社会更应激发出建设的热情。热血与理性结合下,红花木槿才能绽放成熟的示威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卉.《韩国对集会示威的管理措施》.《公安研究》2005年第06

[2]郑成宏.《保护国产片:韩国电影人“反美”示威》.《世界知识》2006年第06期 第60

[3]陈一鸣董书华.《半岛性格儒家文明——韩国学者谈韩国国民性格》.《南方周末》 2005414

[4]詹德斌.《透视韩国示威文化》.《当代韩国》2006年第03

[5]尹保云.《公民社会运动与韩国的民主发展》.当代韩国》200903



[1]詹德斌.《透视韩国示威文化》. 《当代韩国》2006年第03

[2]同上

[3]陈一鸣 董书华.《半岛性格 儒家文明——韩国学者谈韩国国民性格》.《南方周末》 2005414

[4]王卉.《韩国对集会示威的管理措施》.《公安研究》200506

[5]郑成宏.《保护国产片:韩国电影人“反美”示威》.《世界知识》2006年第06期 第60


复旦大学韩国及朝鲜概况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