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方法Methodology


教学方法Methodology  

本课程为确保教学质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

1、组合式教学:本课程邀请在我国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老师,如倪世雄教授,主讲第一次课。倪老师总是能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经历和强烈的感召力,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理论的兴趣,效果非常好。接下来由潘忠岐主讲,组织常规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课后互动。这期间,本课程每个学期都会邀请一位到复旦大学访问的外籍专家为学生做一次专题授课,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Barry Buzan,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Anna Michalski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Gustaaf Geeraerts。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会安排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相关讲座活动,把课下讲座变为课上教学的补充,扩展学生的视野。

2、讨论式教学:把课堂讨论定为每次课的必要组成部分,预先布置论题,要求学生准备,并在课上积极发言,老师也作为一分子参与其中,及时引导,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入。例如,在讲授现实主义理论时,本课程安排讨论为什么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安全困境难以避免?。对此,有的同学回答,是因为国家自助本性和国际无政府状态;有的回答,是因为国家之间缺乏信任或意图不明确;也有人认为,是国际机制的无效使然。这些回答每个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只有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解答。由于上述答案都是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结果,因此老师在作最后总结归纳时极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效果明显好于直接讲授。另外,课堂讨论还引出了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如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到底有没有用?”“改变观念就能改变国家之间的安全困境吗?这两个问题便成了随后在讲授自由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时课堂讨论的主题。

3、互动式教学:除了由老师设计和布置论题,学生也可以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本课程每次课上都准许、鼓励并引导学生随时提问。例如,在讲授现实主义理论的局限性时,我以现实主义没能预见到冷战结束为例,说明其在指导实践方面的不足,这时不少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现实主义没能预见到冷战结束?由学生自己提出类似问题要比老师预先布置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会引导他们先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我再进行讲解。这种即时提问、即时解答的互动,可以大大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通过email向老师提出,由老师直接解答,并把这样的问答在相关的课上带到整个课堂,产生外溢效应,促使学生进行积极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4、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采用多媒体手段精心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时,要求学生用PPT作课堂报告。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课堂虚拟校园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师生之间的网络交流。例如,老师把课件和阅读资料及时放到网络课堂,让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和下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有疑问可以在网络课堂上发帖,发现好的文章可以上载,与大家共享,效果相当不错。

5、多元考核模式: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单一模式,本课程把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堂参与:包括出席和参加即时讨论的情况,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程度,并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做PPT课堂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占总分数的20%;二是读书笔记和书评: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般要求分别在第六周和第十二周提交,占总分数的30%;三是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总分数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