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公众开放日”
发布时间: 2014-03-25 浏览次数: 52

 

作为中国“最神秘”的政府部门之一,外交部于200396首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当天上午,外交部以“走进外交部”为主题,举办了首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四所高校的学生、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部分资深热心读者及“外交部网站形象设计大赛”获奖者,共35名关心中国外交事业的公众参加了本次活动。

  公众进入外交部首先参观的是新闻发布厅。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孔泉、亚洲司司长傅莹和干部司司长吴恳用多媒体方式分别向公众介绍了外交部机构设置及新闻司主要工作、周边外交及亚洲司工作情况、外交部干部人事制度及干部考录情况。三位司长对在场公众的踊跃提问均给予认真回答,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外交部工作和中国外交政策及立场。随后,公众参观了外交部部史展厅、餐厅和护照签证大厅,观看了中国50年辉煌外交展、听外交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秉海介绍外交部后勤保障情况、领事司司长罗田广介绍外交部领侨保护工作。

  最后,公众来到预示和平的橄榄厅。戴秉国副部长、沈国放部长助理在门口迎接公众,与公众进行交谈、合影,将“走进外交部”活动推向高潮。戴秉国副部长代表李肇星部长和外交部欢迎大家的到来,对公众对外交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扼要介绍了中国总体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他强调,在我们200多个驻外使领馆中战斗着大批的优秀外交官,有些地方还很艰苦,甚至还有动荡和战乱,因此,外交工作既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充满艰辛。他说外交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的,外交部愿意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

此次活动是外交部向公众开放的首次尝试。受邀公众热情很高,特别是“中国外交论坛”的读者纷纷表示,外交部组织此次活动,是密切联系群众、与时俱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大家怀着对中国外交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与外交部官员近距离接触,更加深了他们对外交的兴趣及对外交工作的理解。

有了第一次良好的开始,下一次外交部“公众开放日”便成为更多人的期待。果然,时隔不到一年,即2004620,外交部第二次“公众开放日”如所期盼地到来。与2003年的首次开放日相比,这次开放日的参观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上午8时,来自北京、天津、广东、广西、江苏、吉林等8省、市、自治区的108名普通民众准时到来,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带领办公厅、档案馆、新闻司、领事司、干部司主要领导在大门口整齐列队欢迎。830分,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赶往机场赴外地参加高层会议之前,专门抽出时间与参观者见面,并回答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欢迎大家到外交部来,外交部是人民的外交部,欢迎大家参观。”“欢迎你们给祖国的外交工作提供智慧和建议,也希望你们给外交部工作以监督和帮助。”“外交部愿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大家的指导。”外交部部长朴实、诚恳、贴心的话语赢得了参观者们的阵阵掌声。

在第二次外交部“开放日”上,参观者似乎也都是有备而来,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深入。比如,什么是“人民的政府”?外交部为什么要向公众开放?对此,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孔泉作了一个精彩的诠释和回答:一是外交部以前跟国外的人打交道很多,反而与国内接触少,这很不正常。因为外交部本身就是人民的机构、政府的机构,在拿纳税人的钱做事,在做什么事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民知道。二是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外交部想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外交政策是符合我们人民、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最高利益的。通过向公众开放,向公众解释现在的外交政策,希望得到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三是出国的公民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外交部驻外使馆的最主要工作之一,在这方面有很多事情需要与公众沟通。四是现在我国在海外的经济活动很多,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加强与这些机构的互动与沟通。此外,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希望有公众的参与,通过公众开放日活动,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是批评,让外交部汲取营养,归根结底,人民的参与是开展外交工作的力量源泉。

从外交部的前两次“公众开放日”来看,尽管受邀参观外交部的民众主要是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等论坛上关心外交事务的网友,以及给外交部写信的热心公众(不是所有对外交事务感兴趣的民众都有资格参观),尽管外交部的公众开放日尚未正式机制化(公众开放日极其有限),但作为“人民的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外交部在“政府走近民众”方面已经率先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不仅有利于塑造人民政府与人民公仆的“亲民”形象,缩小政府与民众之间业已存在的巨大鸿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民众与政府机关和官员的接触、互动,可以塑造一种新型的政府行政文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外交部决定从2005年开始,“公众开放日”实现机制化,每年举行2次大规模活动。活动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比如,200663的公众开放日,是与当时正在进行中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结合在一起的,开放日当天重点介绍了中阿友好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具体案例,介绍我领事保护工作。在这次开放日上,有阿曼苏丹国、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巴林王国、突尼斯共和国、阿尔及利亚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等6国驻华使节受邀出席,外交部长李肇星还与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阿语系学生一起跳起阿拉伯舞,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有时候,“公众开放日”也以“专场”的方式展开。比如,在2009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的200余名大学生以及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参加了“公众开放日”活动,与外交官们面对面座谈,交流青年人的心声。外交部长杨洁篪对青年大学生说:“21世纪的中国外交大有可为,是国家的外交、人民的外交,是见证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一席话激起了同学们的话题:“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外交事业?”“要做一名合格的外交官,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您还记得在外交生涯中最辉煌和最尴尬的时刻吗?”在这次“专场”开放日上,长期担任中国领导人翻译的翻译室英文处处长费胜潮讲述了自己在面对公司企业等招聘时毅然选择外交事业的心路历程,鼓励同学们多学、多练;四川大地震后带领日本救援队进入灾区的新闻司官员周冬梅希望同学们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工作做在前面”;长期驻扎在艰苦地区,以及担任复杂多边外交工作的青年外交官也与同学们恳切交流心得……

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有时也与特定的外交主题联系在一起。201312月7日的“公众开放日”同时也是第11次驻外使节任职宣誓仪式,提出的主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外交”。前来参加的人除了有相关部门代表、使节亲属外,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和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师生以及其他社会公众等,总共260余人。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即将赴克罗地亚、伊拉克、塞拉利昂、巴巴多斯等国家的11位候任驻外使节面对五星红旗立下了庄重的誓言,“我郑重宣誓:忠实履行大使的神圣职责,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军令状已经立下。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外交部长王毅参加了开放日活动,并寄语新任使节:“中国的外交官并不是官,而是人民的勤务员。”“同胞们走到哪里,你们的保护和服务就要跟随和覆盖到哪里,切实把党和国家的关爱带给每一位海外的中国公民。”

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激励。2003年首次“公众开放日”的时候,就有很多学生表示将来会报考外交部,献身外交事业。参加了2009年“公众开放日”的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研究生崔海培说,“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外交部,听了学长们的介绍,深化了我对外交事业的理解,了解到他们光辉背后异于常人的努力,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外交事业做贡献的决心。”崔海培决定,回去后马上开始报考外交部公务员的准备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学生边旭在参加2013年的“公众开放日”后表示,她也有着成为一名外交官的梦想,今天的活动使她对中国外交官的使命和精神有了更深的感触,为了梦想,她将加倍努力。

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活动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对学生的激励。普通民众受邀参观看上去颇为神秘的政府部门——外交部,并与平日里无法一见、仅在电视里露面的部长、司长们面对面对话,这是一种社会与政治文化的重大变革。曾几何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顺口溜成了政府部门官僚作风严重、“衙门深似海”做派、官员缺乏起码同情心的代名词!很多与政府机关和官员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号称“人民政府”、“人民公仆”的各级政府机关与官员实际上距离人民群众远矣!

这种新型的政府行政文化意味着民众有权知道政府——不管是哪一层级的政府,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一般来说,对于民选的官员应向民众负责,并接受民众的监督,人们是没有异议的,但对于政府机关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其运作效率怎样,政府官员的日常精神面貌又怎样,人们关注得较少,这不仅造成了对政府机关与官员的监督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标准,而且造成了政府事务神秘化、政府官员特权化之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根治这类现象的妙方在于公开政府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让普通民众明了政府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还“人民的政府”之本来面目,包括政府办事流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政府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的公开化,政府办事人员公务行为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政府机关与人员日常活动的透明化等等。

这种新型的政府行政文化还意味着政府官员在与民众实际接触与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将政府所主张和倡导的政治态度、社会责任、政治价值观念传授给普通民众,而普通民众也在与政府官员的实际接触过程中学习必要的行政知识和技能、培育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予以高度认同、支持乃至忠诚的政府行政文化。这是一个人民的政府赖以立足的根本,而恰恰这一点长期以来被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忽视了,他们不想、不愿、也不屑、更不善于与普通民众打交道,甚至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敢让民众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更谈不上主动地到基层去了解和倾听社情民意了。

笔者曾受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州议会参观,亲见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州议会大楼里跑上跑下,到不同部门里参观,期间还有专门的人为他们讲解。带队老师告诉我,这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政府是如何运作的,由此而培养学生们对国家和政府的忠诚观念。这一亲历事件至今都给笔者以强烈的冲撞,或许这就是他们的总统林肯先生曾经所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之理念的生动体现吧!

外交部的“公众开放日”参观活动以及部长、司长们的亲民行为为新型的政府行政文化之培育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我们的各级政府机关及官员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实际上,新一届中央政府自“非典”以来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和探索,获得了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政府机关和官员加入到这一“贴民心、体民情、集民智”的活动中来!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外交部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适用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哪种理论?试展开你的分析。

3、以外交部“公众开放日”为例,谈一下应该如何定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zb_wjdjt6/2009-03/05/content_7541081.htm

[2]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727/n265517019.shtml

[3] http://www.dangjian.cn/djsp/xwsd/201312/t20131209_1625955.shtml

[4] http://www.mfa.gov.cn/mfa_chn/

[5]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5-03/1673814.shtml

[6] http://www.gov.cn/jrzg/2013-12/07/content_2544314.htm

 

版权所有 ©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