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驴友遇险求救事件
发布时间: 2012-03-05 浏览次数: 1014

复旦驴友遇险求救事件

201012121730分,上海警方接到复旦大学18名“驴友”被困黄山的报警求救信号后,立即与安徽警方联动,安徽警方派出200人连夜上山搜索救援。13237分,救援组终于在景区云谷寺一号区域成功找到了18名迷路大学生。当时景区遇雨大雾浓,气温仅有4度,救援组决定立即带领大学生走出危险区域。在下撤过程中,参与救援的警察张宁海因为下雨路滑,不幸坠崖牺牲,年仅24岁。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来给你们照路,你们跟着我走。”

据了解,18名被困人员中,有10人为复旦大学在校学生,另有4人为复旦校友。10名在校学生分别来自10个不同的班级,有男有女,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有7人具有户外探险经验,有4人是新人。这18位驴友计划穿越黄山东海大峡谷。因为这条路线比较成熟。20095月,复旦登协组织28人走过并成功穿越过这条路线。此次探险装备也是比较专业的,带了等高线地图、GPS、指南针、对讲机,同时还买了保险,出发前,去年成功穿越的领队给他们提示了路线和风险,18人还把各类资料交给了紧急联络人。队员们带了13条羽绒睡袋,于1211日凌晨310到达景区,开始徒步,11日中午GPS落水后关机。11日下午3点,队伍到了通天塘营地。12日一早下雨了,队伍840分出发,沿着河谷下行,GPS因为进水出现了偏差,导致对比位置发生了错位。因为怕有队员失温,领队侯盼同意报警,队员们抓紧时间扎了四个帐篷。13日凌晨2点左右,有救援队的声音,队员们用求声哨、打头灯和救援队接上了头,随后跟着救援队下山。不料走了几分钟就有人坠崖。13日上午9点半左右,队员们终于走出山谷。下山后得知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宁海牺牲,于是,队员们对遗体进行默哀,并三鞠躬,在寒风中送别了张宁海,然后踏上了回上海的车。让学生早点回上海,这是沪皖联动工作组的决定,因为“当地天气条件很差,学生们又都淋湿了,心理也比较惊恐、疲惫和内疚。”

黄山探险的压队、复旦哲学学院大四学生、复旦登协前会长唐清威回忆说,当时之所以选择报警,是因为队员们身处河谷旁边,地势险峻,手机信号非常微弱,有些队员很着急,就向家长发出了求救短信。家长报警,才有了后来的大救援。

1217,黄山市和复旦校园同步举行张宁海烈士的追悼会,18位获救的驴友分别在两地参加了追思活动。追悼会上还宣读了关于追认张宁海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追授“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的三项批复和决定。

18人也首次站出来回应社会上的批评,他们表示很内疚,也不奢求原谅,只希望用行动去弥补。唐清威忍不住落泪,说:“我和我的同伴们真的不想辩解,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错了,完完全全的错了。”

一位陈姓同学也表示,他们已经认识到前往黄山探险的行为太过草率,“出事后,因为不安和内疚,一开始大家回来只想躲起来,没有及时向遇难民警的家人表示道歉,现在想想很后悔。”

针对网上传言说“复旦的学生很冷漠,事发当天就离开了”,参与这次探险活动的蒋姓同学说,“我们的心情也十分沉痛,毕竟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我们而逝去了,我们离开前还特地等到牺牲民警的尸体运下山,见了最后一面才离开的。当时大家从山上下来,身心都很疲惫,所以不愿对媒体多说什么,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很冷漠。”

唐清威表示,“我们想坦然面对所有的事、所有的指责,社会对我们的沉默不能理解,心理专家说我们需要一个平复期。”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探险是个人自由,户外探险是理想主义者、是疯子做的事,没疯的人不懂。”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大学生该不该去探险?该不该去登山?探险就是冒险吗?以旅游的心态参与了户外运动,行吗?

2、在你看来,救险是谁的职责?处险是谁更拿手?遇险是谁的责任?你是否认为救援是政府理所应当承担的职责?动辄大规模救援是不是浪费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近年来频发的驴友遇险事件是否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救援队伍?是否需要建立一些“高危公职保障制度”、“专业搜救培训机构”?

3、 “黄山事件”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要冷静不要冷漠”的说法?  你认为开展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