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申报书
申报书

编号

 

 

 

 

2012年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申 报 表

 

 

                  社会科学基础部

      课 程 名 称         应用伦理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马克思主义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课 程 负 责 人      陈金华

      申 报 日 期         2012年2月28

      学年授课学生数      800

 

复旦大学教务处

二○一一年十二月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1

基本

信息

 

陈 金 华

 

出生年月

1960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55664321

 

博士

 

教研室主任

 

 

所在院系

社会科学基础部

E-mail

edward806@gmail.com

通信地址(邮编)

邯郸路220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  邮政编码200433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2学时、9学期、1000人)

2.《应用伦理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公共限选课、2学时、9学期、1000人)

3.《青年心理专题研究》(硕士生专业课程,2学时、5240人)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全校硕士生公共课程,2学时、4450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硕士生公共课程,2学时、1140人)

 

(二)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

1.主持“思想道德修养案例研究”(此科研项目为复旦大学“十五”课程建设项目,由教务处立项并资助。20058月完成。)

2.主持学校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由教务处资助。20089月。)

3.主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设项目。(由市教委资助。200810月。)

4.指导各类硕士毕业论文16篇。

 

(三)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

1.论文:“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新探索”,(第二作者),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复旦学子人生格言精选》,副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月。

3.《当代大学生关心的 25 个理论问题》(230000字,副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月。

4、论文:“论课题调研活动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月;

 

 

(四)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1.《复旦大学——英美烟草奖教金》,二等奖,复旦大学,19976月。

2.《复旦大学19951997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复旦大学,199810月。

3.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一名次,复旦大学,200312月。

4.“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和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伦理学》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名次),20076月。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复旦大学2009—2010教学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复旦大学,2010-06

6.主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入上海市精品课程名单,课程网站地址:http://ddfl.fudan.edu.cn/index.jsp,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0-07

7. 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荣获 “《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复旦大学,201112月。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

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

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月。

2.《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月。

 

(二)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

1.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学考试丛书,383000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月。

2.论文:“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第一作者,11000字),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510月。

3.论文:“‘无形之手’、‘有形之手’和‘第三只手’与构建和谐社会”(13000字),

见《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月。

4.论文:“论高校德育中学生主体性的意蕴”(第一作者,12000字),

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35月。

6.论文:“良性竞争如何可能——关于竞争的伦理思考”(9000字),

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月。

7.论文:“化规范为德性”(8800字),见《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月。

8.论文:“论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10000字),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8月。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3月转载。

9.论文: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意义和路径,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2月。
   10
.论文:“论幸福的多维视角及其意蕴”,《现代人文——中国思想-中国学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月。本论文参加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社科界、《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联合发起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征文活动”,该文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见《文汇报》20081127第四版报道)。

11.论文:“论个人品德建设的实质及其路径”,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812月。

12、论文: “如何看待并消除贫富极化现象”,荣获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上海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文汇报理论部,2010-12

13.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者之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1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刘学礼

性别

出生年月

1961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55664321

 

硕士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传 真

65642098

所在院系

社会科学基础部

E-mail

Liuxueli1130@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433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应用伦理学

 

 

2-2

1-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应用伦理学》

3.《生命伦理学》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负责人,2011年)

2.《医学科研道德概论》新课程建设

(复旦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教材资助项目,负责人,2010年)

3.科技简史课程建设

(复旦大学研讨型课程项目,课题负责人,2010年)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1.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最佳时机

《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2.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活动

《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12期。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读书活动

《上海医教》2004年第2期。

4.《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参编教材)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自然辩证法教学指导用书》(第二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7年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三等奖(独立)

2.2007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三等奖(独立)

3.2008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

4.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5.2009年获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6.2010年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负责人)

                                               

 

 

1-   

2-3

2-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07-2010年,主要参加者)

2.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知情同意模式研究》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年,主要参加者)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兰州学刊》2008年第7期。独立。

2.3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之路,《上海教育》2008年第15-16期。独立。

3.六朝时期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独立。

4.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及其演变,《复旦学报》2005年增刊。第一作者。

5.试论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评论》2005年第1辑。独立。

6.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哲学思考,《医学与社会》2003年第1期。独立。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摘)

7.试论生育控制的伦理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独立。

8.辅助生育技术的伦理聚焦,《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3年第1期。独立。

9.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伦理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2期。独立。

10.江泽民科技思想初探,《党政论坛》2003年第1期。独立。

11.《生命科学史》(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月版。

12.《医学史》(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月版。

13. 近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兴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独立。

14.论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独立。

15.3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与经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立。

16.糟糕的医学之根源(译文),《医学与哲学》2011325期。独立。

17.《鲨鱼真的不会得癌症吗——本属谬误的医学常识》(译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8月版。

18.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1年第17卷第4期。独立。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2

 

24-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瞿晓敏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7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55665345

 

硕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社科部

E-mail

hwqxm9188@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433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24-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应用伦理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周学时2,每学年2-3个班级,共1600名学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周学时3,每学年2个班级,共1500名学生。

《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周学时2,每学年1个班级,共420名学生。

《医学伦理学》,周学时1,每学年1个班级,共710名学生。  

 

 

 

24-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护理伦理学》教材编写,社会科学部“211工程”学科建设经费资助项目,2006-2009年。

发表论文:卫生政策是病人安全的根本保障,《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第4

主编教材:

《护理伦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月版

《医学伦理学教程》(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月版

获奖:

2009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 员

构成(含

外 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金华

1960.2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负责人,课程设计建设

刘学礼

1961.11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课程建设

徐宗良

1951.2

教授

伦理学

教学,学术指导

瞿晓敏

1964.7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课程建设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

(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教学团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专业学术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理论及伦理学为主。本课程教学团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崇高的道德风范和较强的教研能力。团队教师每学期承担全校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硕士生、博士生课程。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巨大。主讲教师共有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博士2名,硕士2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年龄结构上,本课程教师队伍呈现新老搭配、中青年为主体的特点,其中60岁上一人,50岁上二人,40岁上一人。

早在1996年,陈金华老师就率先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应用伦理学导论》课程,2003年又为教务处编写《应用伦理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005年配合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创新“4+6课程体系”,《应用伦理学导论》课程列为“4+6课程体系”之一。2007年出版《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一书作为本科生教学用书。团队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思想活跃、责任心强”的教师。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综述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教学改革构架设计

1、把握课程功能定位。

《应用伦理学》课程始终秉承、贯彻通识教育精神,跨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构建文科、理科、医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真正的学科交叉。让学生以伦理科学的独特视角领悟人文科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人本身的态度;使学生学会道德思考的方式,用社会伦理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提升他们的科学兴趣。

2、创新教学模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始终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创立“1+1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节课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节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与多样化教学两方面大胆进行创新,即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同时还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达到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之目的。

4、科研与教学互相结合,相互促进。

为了上好《应用伦理学》,教师在学科领域,学术观点和人格特征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鼓励学术思维活跃、学术观点碰撞,从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学术创新群体,努力提升自身的整体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二、教学改革创新之点

1)《应用伦理学》课程属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衍生公共指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我校自从2003年以来在全国率先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应该说,给本科生开设这门课,这在全国尚属先例,具有创新意义。

2)《应用伦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属于公共政治理论系列。本课程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命、环境等板块,内容涉及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涵盖“理论、历史、现实”层次。由于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领国内高校之先,这样《应用伦理学》就自然秉承通识教育精神,射放创新开拓之光芒。

3)《应用伦理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创立“1+1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4《应用伦理学》不断探索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并完善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应用情况

创新,使教学焕发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真正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广大学生所称赞,促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经常不时地爆发出热烈掌声,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评估中获得良好评价,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得到学校认可。20077月我们以“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和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伦理学导论》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完成人陈金华、王贤卿、魏丽娟。

 

四、教学改革内容简介

《应用伦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属于公共政治理论系列。其内容涉及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应用伦理学》任课教师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学科交叉渗透,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伦理问题,尤其是对那些特别尖锐而重大的实际问题,既作理论的思辨,又作深入的探讨,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理论教学模块。我们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第二模块是能力训练模块。我们注重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模块是社会实践模块。我们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以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接触社会、锻炼技能、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就某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递交研究报告。

在成绩评定方面,也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把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团队建设、寝室文明、社区服务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公布考核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将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平时成绩占15%;期末笔试成绩占85%。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小论文、课上讨论交流发言、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并对那些在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可以通过开卷笔试方式取得,也可以调查研究报告代替。

就期末笔试来说,一般以分析案例材料为主,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这些年考过的材料题如有:“南京冠生园事件”、“博导制售毒品事件”、“学术造假事件”、“求职陷阱”、“忏悔录”、“硫酸泼熊事件”、“履历掺水现象”、“虐猫事件”等等。

至于调查研究,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而且,学生的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些年来,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如下:

关于见义勇为的调查研究

关于校园失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公平的调查研究

传统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对媒体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

关于博客与网络视频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调查

公民劣根性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恋爱与金钱研究

大学生物质崇拜现象的研究

大一新生转专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感程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信用卡的调查报告

复旦新生的情况调查

大学生参军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研究

学校资源对外开放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崇拜对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大学生心理焦虑状态调查及其成因探索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调查

大学生自私现象分析

恶搞现象调查研究

师生恋的伦理思考

大学生的婚恋观访谈

复旦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迷信文化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到底——追星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购买使用盗版情况及其对盗版态度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生活西化程度的调查研究

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研究

犯罪低龄化现象研究   

中国下岗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个体户生存现状及其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

****(通天塔、大逃杀、盛夏光年、蓝色大门)中的社会问题调查研究

法定节假日调整的调查报告

复旦校园无障碍设施的调查报告

中日动漫对学生影响的调查

中国司法腐败的调查

校园周边商贩与学生关系的调查报告

从《百家讲坛》到复旦讲座——关于文化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

文化热的流行原因与思考

复旦大学出国交流学生的调查报告

中美价值观差异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在不同抚养背景下性格与行为习惯差异之比较研究

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

校园同性恋现象的调查研究

关于变性人的伦理思考

关于安乐死的研究

对死刑制度的思考

新生儿安乐死问题

换脸的伦理思考

大学生是否接受**妈妈

关于动物的权利探讨

现代社会性别交叉现象(中性趋势、同性恋、变性人)研究

医患关系的状况调查与思考

流浪猫状况调查及其对策

堕胎中的伦理道德研究

对未婚妈妈的态度调查报告

复旦学生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报告

关于临终关怀的认知现状及价值判断的调查

矿难事故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伦理中的三个“P”问题调查研究(Privacy, Piracy, Pornography

克隆技术是喜大于忧,还是忧大于喜?

实行安乐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何看待同性恋婚姻

**母亲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废除死刑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吗?

人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

动物与人类具有同样的权利吗?

在我国社会,法治德治孰先孰后?

对当代中国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

如何理解干得好嫁得好关系?

婚前财产公证,利还是弊?

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

在社会转型时期,妇女是走出家庭好,还是回到厨房好?

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五、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

这些年来,教学团队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如,专门讲授“克隆技术的喜与忧”、“实行安乐死的利与弊”等问题。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该组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来,团队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分析的案例有:“南京冠生园事件”(结合“诚信与市场经济”理论讲解)、“博导制售毒品案”(结合“知识与道德”理论分析)、“贪官忏悔录”(结合“人性修养与制度监督”阐述)等等。总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熟练应付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锻炼对事件的准确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众所周知,近20年来,世界上许多知名研究型大学都开设了研讨型课程。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在新高中课程计划中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2003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探索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的命题和思路,并制定了《新生研讨课手册》,目前已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型课程156门。

不言而喻研讨型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顾名思义,研讨型课程离不开研究和讨论。研讨型课程比较适合于那些不以要求学生记住标准答案或掌握标准技能为目标,而以价值观、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它有赖于丰富的课程资料的提供,只有广泛涉猎本学科的经典思想,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才谈得上研讨。学生因兴趣而选择课程,并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我学习及自我提升能力。

《应用伦理学》课程就属于这类课程,因为,该课程重视课堂讨论。组织好课堂讨论对实现研讨型课程教学目的至关重要。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每当讨论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机会发言而感到遗憾,进而课后通过递交书面文章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来弥补课上发言。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掌控整个讨论的节奏、进程和局面,创设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就讨论主题认真地、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深入探索,形成共识。实践证明,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这些年来,团队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有:

假设人性趋善或趋恶,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私利即公益”的命题是否成立?道德是不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吗?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人类有无必要去破译“基因遗传密码”?有没有必要制作“基因信息卡”?如何保护人的基因隐私权?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吗?如何理解“听天由命”与“人定胜天”的关系?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怎样看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在人生中,究竟是健康重要还是财富重要?

“辩论”是“研讨式教学法”题中应有之义。对疑难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法。课堂辩论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辩论为中心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要使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确定辩论题目,选定正反两方的辩手、评委和主持人,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写出辩论文,在学生正式辩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正反方辩论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某一问题。

这些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辩论的题目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与“德治”孰先孰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如何理解“干得好”与“嫁得好”关系?克隆技术是喜大于忧,还是忧大于喜?实行安乐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动物与人类具有同样的权利吗?“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哪一个更合理可取?废除死刑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吗?等等。

“辩论”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是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很有挑战性、竞争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三是培养了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

“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方法。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毫无疑问,“课题项目研究法”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在这里,“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教师有必要在“课题项目研究”的初期阶段,适当加强引导和鼓励,如在开题时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同时要及时把握反馈信息,耐心听学生汇报成果。“说”——是指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题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课题理论知识的认识。“读”——是指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课题内容的影片,等等。“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总是鼓动学生以“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将社会突出问题变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对策。“行”——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行”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5)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保护、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学习的恒久热忱。

在一般人印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记。这种形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研讨型课程的关键和主体是学生。大学生自主观念、平等意识强烈,他们最反感教师以“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姿态出现,最希望教师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的机会。

显然,良好的师生互动是研讨型课程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学生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的本性”这道判断题旁写道:“我深知命题者的用意是让我判断此题为错,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却印证此题的正确。”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扣分了事,而是找他平等对话,让他充分地“摆事实”,然后针对他思想上的模糊,明确地阐述该命题作为人生根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的偏执和在实践中的负面效应,辩证地说明了该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客观正当性。通过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探讨,这位学生终于觉察到自己认识中的偏差。可见,主体素质和意识的提高是研讨型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研讨型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超前学习的意识,拥有交流意识,学会在交流和论辩中发现问题。

这几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如有:

“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看待“同性恋婚姻”?在社会转型时期,妇女是“走出家庭”好,还是“回到厨房”好?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母亲”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建立“诺贝尔精子库”、“名人精子库”和“美女卵子库”,是否科学、合理?为什么器官不能商品化的自由买卖?如何理解“听天由命”与“人定胜天”的关系?在人生追求中,是健康还是财富更重要?无疑,这些问题有利于变“满堂灌”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效果。

1)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提高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能力。陈金华老师先后参加上海市委党校举办的为期两周的“中青年理论骨干培训班”。刘学礼老师参加了市教委党校主办的为期三个月的“青年教师理论培训班”。

220079陈金华老师参加了市教委主办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教学培训班”。

32008陈金华老师参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应用伦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属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系列。本课程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命、环境等板块,内容涉及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涵盖“理论、历史、现实”层次。由于复旦大学率先推行通识教育,领国内高校之先,与此同时,自从1996年起,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我校在全国率先尝试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给本科生开设这门《应用伦理学》课程,这在全国尚属先例。《应用伦理学》课程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精神,跨越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构建了文科、理科、医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真正的学科交叉。让学生以伦理科学的独特视角领悟人文科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人本身的态度;使学生学会道德思考的方式,用社会伦理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提升他们的兴趣。

(二)《应用伦理学》课程经历了一个从分散性探索到整合性发展完善的历程。

2000年两校合并(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以前,《应用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三门课程分别隶属于两个学校。2001年两校合并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和原上海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进行资源和力量的整合调整。自2003年起,我校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调研”工作(由校党委书记秦绍德领衔承担教育部综合组的调研工作),掌握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20053月,在学校成立复旦学院,实施通识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在这一背景下,社科部对全校的本科公共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推出了新的“复旦大学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经过学校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自2005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

与此同时,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校党委书记牵头,对我校两课进行了改革试点,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了思想品德专题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模式,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获得校内外专家的好评。20069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充分兼顾全国各地的情况后推出“教育部新方案”中的第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求全国高校在新学期对2006级学生开设。我们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出发,对2006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了过渡方案,将《应用伦理学》作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衍生课程(“4+6课程体系”)。所以,《应用伦理学》课程隶属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衍生公共指定必修课程之一(六门公共指定必修课程中,学生可任选一门),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三)《应用伦理学》是一门是以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课程。《应用伦理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创立“1+1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节课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节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与多样化教学两方面又进行大胆创新,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同时还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加强师生互活动,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增强教学效果。

(五)《应用伦理学》任课教师在学科领域,学术观点和人格特征上,取兼容并包的政策,让学术观点碰撞,努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在学校每学期的教学评估中获得良好评价。20077《应用伦理学》以“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和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伦理学导论》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9月校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成为教务处资助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应用伦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属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公共思想政治理论系列。本课程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命、环境等板块,内容涉及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涵盖“理论、历史、现实”层次。鉴于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应用伦理学》课程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精神。我们认识到,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其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人才。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变化的范畴。从目标上看,它要体现出通识全能通才的灵魂;从活动来看,它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传承文化,改变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思想、文化价值观。这样,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应用伦理学》课程始终秉承通识教育精神理念。

本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让学生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伦理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教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就复旦学生而言,不仅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而且要造就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党和国家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直接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肩负义不容辞的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应用伦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生价值理想,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

本课程教师秉承努力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人才的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并采用“三三制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看电影、参观展览、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伦理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给予学生新知识,又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既要注意基本理论讲授,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文明素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4-2-1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为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伦理学》课制定初步计划。 第一、开展荣辱观专题教学。加强国家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诚信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第二、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适度调整内容涉及到:人性伦理、人生伦理、性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行政伦理等方面。第三、革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应用伦理学》教学,在课内组织小组讨论、主题征文、情景体现、电影观摩,在课外,组织调研、专题讲座、社会考察,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丰富教育内涵,结合教育素材丰富的特点,提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应用伦理学(本科)教学大纲——按教学周顺序排列授课内容。

 

1  导论

1.普通伦理学概述;       2.应用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3.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4.《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学习意义

23   第一章 人性与伦理

1.人性研究的历史考察;     2.人性的结构分析;

3.人性与道德规范;         4.有关人性问题的伦理研究

4  第二章 人生与伦理

1.人生本质论;2.人生过程论;3.人生价值论;4.人生问题的伦理研究

56   第三章 性与伦理

1.性学研究概述;          2.佛洛伊德学说述评;

3.性行为的伦理评判;      4.性道德问题研究

78   第四章 婚姻家庭与伦理

1.婚姻与道德;2.爱情与道德;3.家庭与道德;4.有关问题的研究

89   第五章 生命与伦理

1.生命伦理学概述;            2.生殖技术与伦理;

3.基因与伦理;                4.生死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1011   第六章 医学与伦理

1.生育控制与伦理;          2.器官移植与伦理;

3.整形美容与伦理;          4.医患关系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1213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伦理

1.生态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2.全球环境问题根源分析;

3.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      4.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

14   第八章 科技与伦理

1.科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2.网络与伦理;

3.工程与伦理;              4.核伦理学

15   第九章 经济与伦理

1.经济哲学研究;            2.企业伦理学;

3.商业伦理学;              4.企业的德性修养

16   第十章 行政与伦理

1.行政伦理价值观;          2.行政伦理基本规范;

3.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      4.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评判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第一章  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一)了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道德与伦理的基本涵义

§2.道德是怎样产生的

§3.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二)理解伦理学的逻辑体系及其基本问题

§1.理论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

§2.价值论、义务论、德性论

§3.善与恶

§4.义与利

§5.实然与应然

(三)理解应用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关系

§1.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3.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

教学难点:——把握应用伦理学的兴起、研究对象及其价值原则

§1.应用伦理学在美欧兴起的背景

§2.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应用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和价值原则

 

第二章 人性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了解人性的概念

(二)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与伦理的关系

§1.人的生物生理属性

§2.自我保存的本能

§3.性欲和情欲的本能

(三)理解人的社会属性与伦理的关系

§1.人的需要

§2.自由自觉的活动

§3.社会关系与物质利益

§4.文化规范性

(四)理解人的精神属性与伦理的关系

§1.人的理性能力

§2.人的主体性

§3.人的情感与美感

教学难点:——把握人性的改造与完善的理论

§1.人性的异化及其扬弃

§2.人性与阶级性及个性

§3.人性的发展及完善

 

第三章  人生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了解人生过程与伦理

§1.人生是什么

§2.人生的演进

§3.个人与社会

(二)理解人生理想与伦理

§1.什么是理想

§2.理想的内容结构

§3.理想的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三)理解人生价值与伦理

§1.人生价值的界定

§2.人生价值的形态

§3.人生价值的确认和评价

教学难点:

(一)理解并把握人生目的与伦理

§1.享乐主义人生观

§2.禁欲主义人生观

§3.存在主义人生观

§4.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二)理解并把握人生态度与伦理

§1.人生的宇宙处境

§2.悲观主义态度

§3.意志主义态度

§4.中外人生态度之差异

 

第四章  婚恋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了解爱情与伦理

§1.爱情的本质

§2.爱情的特征

§3.有关爱情的伦理问题

(二)了解婚姻与伦理

§1.婚姻的本质

§2.婚姻和爱情

§3.有关婚姻的伦理问题

(三)了解理解家庭与伦理

§1.家庭的本质

§2.家庭的结构模式

§3.有关家庭的伦理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性与伦理的理论

§1.性学研究的意义

§2.佛洛伊德学说述评

§3.性行为的分析

§4.性行为的评价原则

§5.有关性行为的道德问题探讨

 

第五章   生命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理解和把握基因伦理观点

§1.基因研究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否需要规约?

§3.谁来判断“好基因”和“坏基因”?

§4.基因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5.如何保护人的基因隐私权?

§6.转基因食物可靠吗?

§7.基因研究的隐忧

二、理解和把握人工生殖技术伦理观点

§1.人工生殖技术的伦理研究

§2.“人类精子库”与伦理

§3.“试管婴儿”与伦理

§4.“**母亲”与伦理

三、理解和把握生死伦理观点

§1.人的生命是否依旧神圣?

§2.安乐死的伦理争议

§3.自杀的伦理争论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克隆技术伦理观点

§1.克隆技术引发“克隆人”争论

§2.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3.赞成克隆人的理由

§4.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辩护

 

第六章  医学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理解医学道德的含义

§1.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医德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和主要范畴

§3.加强医德理论研究、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理解医患关系与伦理

§1.医患关系的分析

§2.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三、了解生育控制与伦理

§1.遗传咨询、婚前检查的伦理问题

§2.堕胎的伦理问题

§3.性别选择技术的伦理争议

教学难点:

一、理解和把握器官移植与伦理

§1.器官移植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2.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

§3关于器官资源分配的伦理问题

二、理解和把握人体实验和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1.人体实验的界定

§2.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

§3.医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三、理解和把握医学美容与伦理道德

§1.医学美容的界定

§2.医学美容的道德规范

§3.换脸的伦理道德问题

§4.人造美女的伦理道德问题

 

第七章 环境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理解环境涵义的界定

§1.生态环境的作用

§2.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

二、把握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1.生产活动的负面效应

§2.生产关系的不合理性

§3.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4.价值观念的片面性

三、理解环境道德的内容及特点

§1.生态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2.环境道德的特征

§3.环境道德的内容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理念

§1.确立全新的发展观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人类中心原则能否超越

 

第八章  经济与伦理

教学重点:

一、理解理解金钱与伦理

§1.金钱的界定

§2.金钱观的误区

§3.“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二、理解竞争与伦理

§1.竞争的界定

§2.竞争的根源分析

§3.竞争的利弊及其扬弃

三、理解市场经济与诚信伦理

§1.诚信的涵义界定

§2.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分析

§3.社会诚信建设之思考

教学难点:

一、理解和把握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与道德调节

§1.市场机制的利弊

§2.政府的作用及其不足

§3.道德调节的地位及作用

二、理解和把握生活方式与伦理道德

§1.生活方式的涵义界定

§2.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之反思

§3.创建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上述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来解决。

团队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摸索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五环节”教学法(“讲、议、看、行、问”)——即:

“讲”指教师讲清基本理论,讲究讲课技巧,把课讲的生动活泼,也指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起立发言、上台演讲。

“议”指加大课堂讨论比重,激发学生兴趣,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公民道德问题”、“人性趋善还是趋恶”课堂讨论会。

“看”指让学生看教材、看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也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老师们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德育内容的中外优秀影片,如《七宗罪》、《死亡实验》、《第六日》等,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程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行”既指让学生动手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作文、调查报告,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请名人做报告、“答记者问”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考察学习,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是指鼓励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

 

 

4-2-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内容的课程不填)

创新并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

《应用伦理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基本理论讲授,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文明素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理论魅力。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创新并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即是:1/3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融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1/3时间用于能力训练(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3时间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看电影、参观展览、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等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尤其是开展“课题项目调查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取得良好效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调查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增强实际才干,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观念和理论素养。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我们在具体实施这种“专题社会调研项目”的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课题项目研究小组(人数以25人为宜)形式,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论证定题。任课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实施落实调研计划。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具体进行现场指导和课堂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是教师深入参加学生活动,全程陪同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课堂指导是对学生实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老师交流或举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制作光盘等。

5)展示交流,评价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由学生老师共同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点评。

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公德一章对社会需要公共道德的理论论证,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中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包括公共图书的毁损情况、公共自习教室的占座位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社会公德内容的教学实践,课题设计就有要求学生在寝室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寝室文明规则,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宽容、合作、自律、沟通、和谐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其三是形式,即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比如如婚姻家庭内容的教学实践,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培养了节俭、独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及阅读参考文献

一、教材:

  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月。

徐宗良、刘学礼、瞿晓敏《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月。

 

二、具体研究方向参考书:

1.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

5.魏英敏:《新伦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安云凤:《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7.陈少峰:《伦理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王正平:《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赫尔穆特·史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三、相关课题参考书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列宁选集》第1—4卷,列宁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
《毛泽东选集》第1—5卷,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

4.
《邓小平文选》第1—3卷,邓小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5. 戴艳军、杨慧民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
《宪法》,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梅清海 主编 ,新华出版社,2006年;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及分
析》,祖嘉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案例解读》,陈金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月。

10.《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孙慧玲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北大校刊编辑部:《精神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冯友兰:《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俄)列夫·托尔斯泰:《天国在你心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版。

15.李渊庭、阎秉华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凌志军:《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7.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9.秦树理主编:《国外公民教育概览》,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沈国祯著:《责任论:邓小平关于责任的思想和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苏联)瓦连京·奇金、达·粱赞诺夫:《马克思的自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2.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光潜:《谈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沈继英、祖嘉合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人生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四、人生理想课题参考资料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516

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1221

7、安徽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青少年思想教育探索》,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年。

8、冯天策:《信仰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9、罗国杰编:《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

10、刘建军著:《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王琳编著:《理想信念的培养》,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12、彭定光著:《理想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13、张光天著:《人类的当务之急——关于理想的问题》,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流沙河诗歌《理想》
15
、朱炎主编《当代大学生理想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1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8.《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55.

 

20.胡锦涛:《坚持发展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2.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和个人》、《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23、冯友兰著:《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

24、加德纳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

2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6、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27、孙抱弘著:《现代社会与青年伦理》,学林出版社2003

28、陈小平著:《面对道德冲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9、肖雪慧著:《守望良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0、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32
、唐凯麟著:《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应用伦理学》教学团队坚持不懈地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创新的摸索。不少老师将教学参考资料及案例分析上传到网络,含教学讲义、教学大纲、PPT文稿以及其它音像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

网络资源呈现出的特点是: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效果满意。

 

《应用伦理学》课程的网络资源或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栏目:

a.教学队伍,  b.课程介绍,  c.教学大纲,  d.教学教材,

e.教学条件,  f.教学方法,  g.教学研究,  h.课程评价,

i.学生成果,  j.作业习题,   k.课程视频; l. 实践教学;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与教学改革)

 

一、教学理念及原则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师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特别是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教师秉承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平等互动的原则,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人才。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本课程坚持以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术研究训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读书会、报告会、演讲会、电脑多媒体等途径,弘扬主流道德。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高教育效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撰写文章,利用课堂进行“课题调查报告交流会”活动。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团队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断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并采用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 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第二,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为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这些年来,该室教师不断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激活式教学法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受到学生好评。

 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的改革,规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三七开。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论文、课上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并对那些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各类学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一律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分析案例和材料为命题内容和形式,要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

    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分析的案例有:南京冠生园事件(结合诚信与市场经济理论讲解)、博导制售毒品案(结合知识与道德理论分析)、贪官忏悔录(结合人性修养与制度监督阐述)等等。总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熟练应付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锻炼对事件的准确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每当讨论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机会发言而感到遗憾,进而课后通过递交书面文章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来弥补课上发言。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掌控整个讨论的节奏、进程和局面,创设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就讨论主题认真地、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深入探索,形成共识。实践证明,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有:道德是不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吗?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怎样看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

    “辩论研讨式教学法题中应有之义。对疑难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法。课堂辩论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辩论为中心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要使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确定辩论题目,选定正反两方的辩手、评委和主持人,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写出辩论文,在学生正式辩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正反方辩论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某一问题。

    这些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辩论的题目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德治孰先孰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如何理解干得好嫁得好关系?

    “辩论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是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很有挑战性、竞争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三是培养了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

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方法。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课题项目研究法将师生的“讲、问、议”集合起来。讲是指教师讲清基本理论,讲究研究思路和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问”是指鼓励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想问题、提问题;“议”是指加大课下讨论比重,激发学生兴趣,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  学生所交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统计数据、PPTDV摄像、人物访谈、照片、图片资料,等等。

 这几年来,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如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关于校园失窃问题的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访谈传统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媒体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是与非大学生自私现象分析“‘恶搞现象研究师生恋的伦理思考,等等。

    5)创新教学,形式多样

该室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摸索出一种听、说、读、写、行的“五环节”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教师有必要在课题项目研究的初期阶段,适当加强引导和鼓励,如在开题时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同时要及时把握反馈信息,耐心听学生汇报成果。

”——是指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题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课题理论知识的认识。

”——是指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也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德育内容的中外优秀影片,如《美丽人生》、《美丽心灵》、《春风化雨》等,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程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总是鼓动学生以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将社会突出问题变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对策。

”——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请名人做报告、“答记者问”等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让学生“充当”代表和委员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这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既看到了问题,又找到了对策。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的方法,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6)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保护、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学习的恒久热忱。

     在一般人印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记。这种形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研讨型课程的关键和主体是学生。大学生自主观念、平等意识强烈,他们最反感教师以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姿态出现,最希望教师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学生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的本性这道判断题旁写道:我深知命题者的用意是让我判断此题为错,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却印证此题的正确。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扣分了事,而是找他平等对话,让他充分地摆事实,然后针对他思想上的模糊,明确地阐述该命题作为人生根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的偏执和在实践中的负面效应,辩证地说明了该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客观正当性。通过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探讨,这位学生终于觉察到自己认识中的偏差。可见,研讨型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超前学习的意识,拥有交流意识,学会在交流和论辩中发现问题。这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如有: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在人生追求中,是健康还是财富更重要?等等。
 
      五、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的改革,主要是将学生学习成绩“三七开”。即平时成绩为3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论文、课上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并对那些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各类学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一律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分析案例和材料为命题内容和形式,要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已考材料题有:陆幼青“生命的留言”;陈进、杨杰、刘辉、王铭铭等学术造假事件、马加爵的困境;知识与道德有才与有德南京冠生园事件博导制售毒品学术丑闻求职陷阱价格欺诈忏悔录不做假账伪科学求职履历掺水造假’”、虐猫事件、 天价医疗费事件、拒签手术事件、动迁与动粗;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如何看待见义勇为道德银行有偿让座有偿招领现象?地震捐赠排行榜引发争议、“不育鼠”与“聪明鼠”、地震了,老师先跑了。丈夫拒签手术单致孕妻身亡事件、丛飞的遗书、——“同命不同价合理吗?农大学生网络贩黄罪有应得、弟弟偷钱,为哥哥交学费、 许霆ATM机恶意提款案、——“政法大学弑师案封口费事件。

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主要根据“专题社会调研项目”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我们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递交论文报告。这种专题研究或社会调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课题项目研究小组(人数以25人为宜)形式,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论证定题。任课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实施落实调研计划。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具体进行现场指导和课堂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是教师深入参加学生活动,全程陪同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课堂指导是对学生实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老师交流或举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制作光盘等。

5)展示交流,评价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由学生老师共同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点评。

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公德一章对社会需要公共道德的理论论证,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中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包括公共图书的毁损情况、公共自习教室的占座位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社会公德内容的教学实践,课题设计就有要求学生在寝室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寝室文明规则,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宽容、合作、自律、沟通、和谐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其三是形式,即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比如如婚姻家庭内容的教学实践,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培养了节俭、独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

本课程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革新。其中网络课堂教学创新正在摸索。主要表现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交流频繁,资源丰富,效果满意。目前已经将多位教师的教学讲义、教学大纲、PPT文稿以及其它音像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今后还要将教学参考资料及案例分析上传到网络。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史论结合,纵横比较;语言生动,情理交融;谈话讨论,演讲辩论;学思问答,讲练提高;电脑辅助,形式多样;学用一致,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创新,使教学焕发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我要学的转变。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广大学生称赞,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经常爆发出热烈掌声,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每学期教学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本课程教师充分利用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多采用自编的优秀多媒体课件,达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应用伦理学》处于教学改革的领先地位。不言而喻,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普遍借鉴价值: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引发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两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校内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问卷调查表明:第一,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第二,学生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感到满意的高达89%。第三,学生对本课程的地位及作用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的本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认为本课程能够陶冶性情、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质。第四,学生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赞成随堂开卷考试,赞成课程考核成绩“三七开”结构(平时成绩30%加期末考试成绩70%)。欢迎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

学生之所以高度重视考试,因为考试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见,良好的考试形式对本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它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因此,怎样考试应该成为本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广大学生称赞,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经常爆发出热烈掌声,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每学期教学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应用伦理学》处于教学改革的领先地位,其中网络课堂教学创新属于前列。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形式多样,师生交流频繁,网络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突出,教学效果满意。

 

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近年来,学校教务处和复旦学院多次组织校内专家和相关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方案等进行了考察,主要以听课、评审等方式进行。从教学效果上看,听课教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陈金华老师的讲课不仅生动、清晰、明了,而且拥有大量的信息,有启发性和理论深度。其他教师的讲课也都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因此,20077《应用伦理学》以“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和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用伦理学导论》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9月校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成为教务处资助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校内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形式,师资队伍力量强且结构合理;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手段及效果好;教学成果丰富并具有领先地位;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学术水平比较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这在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比较超前。据此,受到校外专家一致好评。这些专家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沈铭贤教授,复旦大学的朱宝荣教授、王德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余玉花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王荣发教授。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在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一)创新教学理念,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高度重视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活动;

(四)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     

 

5-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在国内同类课程中,我们开设的这门《应用伦理学》处于教学改革的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形式多样,师生交流频繁,网络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突出,教学效果满意。

5-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因为种种特殊情况,加上老师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有限性,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许多问题解答的需要;不过,我们仍坚持“课堂教学有纪律,学术研究无禁区”的原则,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因为班级规模较大(平均每个班级人数为100——150人),所以课堂讨论往往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要求发言交流的需要。

3)因为一些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还不精通,加上平时教学和研究的任务繁重,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解答学生的网络课堂上的问题,使得网上师生交流进展缓慢。

4)因为教学规模大、人数多,所以教师对第二课堂所开展的专题调研、论文写作等活动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活动项目不得不放弃。

 

 

6.课程建设规划

6-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力求将《应用伦理学》建设成为复旦大学乃至上海市精品课程。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力求使每一个教师成为学生最欣赏的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崇高的道德风范和较强的教研能力的教师。

3)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努力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鼓励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法,探索教学规律,多撰写教学论文、多编写教材参考资料,力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术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

5)进一步充实完善网络课堂资源。

 

本课程的建设步骤及三年内课程建设进度和阶段目标

12012年上半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努力增强本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力求将《应用伦理学》建设成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12年下半年,加强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22013年上半年,力求使《应用伦理学》建设复旦大学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2013年下半年,充实和完善课件内容,制作一系列精美PPT,进一步充实丰富网络课堂资源。

32014年,力求将《应用伦理学》建设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目前取得的明显成效:
         
由于学校党委、教务处和社会科学部的高度重视,加上团队教师的齐心协力,《应用伦理学》课程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20089月作为学校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已经成为教务处资助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应用伦理学》在取得上述成绩后,接下来就要申报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为此,学校和院部对课程建设非常重视,加大了对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力度,主要表现为:

  1、经费支持和财力保障。先后投入建设费用共0.8万元。

2、对课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和院部每学期对课程均要进行一次检查验收,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3、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复旦大学和社会科学部已提供团队建设费用20000元用于课程建设。

 

 

6-2课程建设具体预算如下(请具体到项目,额度2万元):

 

1)开展精彩一课教学观摩录像活动以及教学视频录象。(4000元)

2)开展课上问题课下议”——专题讨论会活动(500元)。

3)开展撰写课题调查研究报告及编写成集(3000)

4)购买用于教学的电脑、耗材、教学参考书籍、图书、杂志、影象资料等费用(3000元)。

5)教学研究会议及一定的劳务费用(如研究生的劳务费用)。定期开展校际教研室教学交流研究活动,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研究教学法,探索教学规律(500元)。

6)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经费。组织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学习、座谈、讨论,共同探索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途径和方法。(3000元)。

7)网站建设经费。(7000元)。

6-2 本课程网上资源(在相应栏前打√)

 

□自建课程网站,网址:

 

□√拟使用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平台

课程试卷及参***链接(仅供专家参阅)

 

教材:《应用伦理学引论》——思考题

 

第一章  伦理学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1.伦理学是什么?

2.道德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在哪里?

4.价值论的本质及其根源是什么?

5.什么是德性?如何培养人的德性?

6.试用动机和效果理论分析“好心办坏事”与“歪打正着”现象。

7.试用善恶关系理论分析“母亲挪用公款为女儿治病”、“弟弟偷窃朋友钱款为哥哥交纳学费”现象。

8.“私利即公益”的命题是否成立?道德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吗?

9.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分析义与利关系)

10.试分析“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观点。

11.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2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13.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4.试分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5.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下列观点:“人的自爱利己的本性和追求感官的享受是道德的来源和基础。”

16.张华舍身救老农,是用金子换沙子吗?

17.雷锋精神在当代世界究竟有没有价值?

18.如何理解“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

20.人的知识愈多、智慧越深,是否其觉悟和品德就愈高?

21.社会越是文明,是否人类就越退化?

 

第二章 人性与伦理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2.“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趋乐避苦、好逸恶劳”的观点是否成立?为什么?

3.如何看待“理与欲”关系?等待人的欲望,我们应有怎样的态度?

4.如何理解“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

5.如何理解“人是一种文化动物”?

6.如何理解“人的主体性”理念?

7.如何理解人性的发展及完善?

8.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9.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简述下列命题的含义: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野兽)”;“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万物的灵长”、“我思故我在”、“人为自然立法”、“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11.喜新厌旧是否人的普遍本性?

12.假设人性趋善或趋恶,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

 

第三章  人生与伦理

1.人生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内涵?

3.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4.理想的内容结构及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哪些形态?

6.如何确认和评价人生价值?

7.如何对人的价值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8.“人的未特定化”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9.简述享乐主义、禁欲主义、悲观主义、存在主义、意志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0.简述中西方文化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

11.人类究竟有无必要对未来社会进行想象和描绘?人类是否真的不需要“乌托邦”?

12.“圆领渴望回归社会”说明了什么?

13.“晏才宏(王建定)现象”引发的争论。

14.“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观点是否正确?

15.“人生只有一次”意味着什么?

16.如何理解“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17.如何理解佛教的“四谛说”(苦、集、道、灭)?

18.宗教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19.如何看待“茫茫宇宙,人生匆匆,即使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又如何,即使默默无闻,平凡一生又如何”观点?

 

第四章  婚恋与伦理

1.简述性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佛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本我、自我、超我)对理解人的本质有何意义?

3.性行为纯属个人的私事吗?

4.试述性行为的评价原则。

5.“婚内强奸罪”是否成立?为什么?

6.如何理解爱情的本质及特征?

7.如何看待“网恋”?为什么会“下网散、见光死”?

8.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9.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

10.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1.如何看待“同性恋婚姻”?

12.如何理解“干得好”与“嫁得好”关系?

13.家庭的本质及功能是什么?

14.如何看待“丁克家庭”现象?

15.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

16.“杨翁恋”给我们什么启示?

17.在社会转型时期,妇女是“走出家庭”好,还是“回到厨房”好?

18.夫妻之间该不该有隐私?

19.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

20.“人体彩绘”是艺术还是色情?

21.“性贿赂”能不能定罪?

22.“婚姻是一种契约、是爱情的坟墓”的观点是否正确?

23.相爱与相处,哪一个更难?

24.为什么“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要闭上一只眼睛”?

25、试婚是婚姻的另一种形式吗?

26.成人可不可以浏览色情网站?成人浏览色情网站属于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27.在宾馆、商厦、厕所等公共场合安装“电子眼”是否道德?

28.在现实社会,“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哪个更道德?

29.“婚内强奸案”是否成立?究竟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30.“一百万元妻子转让费”该不该收?如何看待爱情转移?

31.在当代社会,未婚同居、试婚、同居家庭是否合乎道德?

 

第五章   生命与伦理

1.如何看待遗传基因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否需要规约?

3.基因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谁来判断“好基因”和“坏基因”?

4.有没有必要制作“基因信息卡”?如何保护人的基因隐私权?

5.转基因食物是否可靠?

6.“名人精子库”是否科学?

7.“试管婴儿”意义及其隐忧是什么?

8.“**母亲”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9.为什么要禁止“克隆人”的实验?

10.为什么要赞成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11.胚胎是人吗?如何对待“冷冻胚胎”?

12.人的生命是否绝对神圣?生命价值原则是伦理评判的最终标准吗?

13.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赞成安乐死?

14.为什么说自杀是不道德的?如何防范大学生自杀?

15.克隆技术是喜大于忧,还是忧大于喜?

16.实行安乐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7.以生命为代价保持贞操是否可取?

18.自杀是懦弱无能、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19.废除死刑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吗?

20.“优生学”是一门伪科学吗?

21.在“克隆人”问题上,那种主张“只要科学上有可能做到的,就应该去做”的说法对吗?

22.自杀是一个人的自由权利,还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23.建立“诺贝尔精子库”、“名人精子库”和“美女卵子库”,是否科学、合理?

24.“**母亲”(借腹生子)道德吗?

25.大学校园内该不该设置“安全套发放机”?为什么?

26.在高科技时代,人们渴望活到250岁,是否可能吗?有没有意义?

27.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杀人偿命,是否合理道德?

 

第六章  医学与伦理

1.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是什么?

2.简述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

3.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4.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意味着什么?如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5.为什么我国婚前检查率越来越低?该不该恢复强制婚检?如何加强我国婚前检查?

6.简述性别鉴定及选择的利弊。

7.如何对待畸形儿?

8.简述遗体捐献的重要意义。

9.在分配稀缺的器官资源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伦理原则?

10.简述器官移植的内容及历史发展趋势。

11.为什么器官不能商品化的自由买卖?

12.人体实验的伦理原则有哪些?

13.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绝对自由、没有禁区”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4.什么是医学美容?

15.究竟什么是美女?人造美女的实质是什么?

16.“换脸”引发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17.如何对待“变性人”?

18.中学生该不该做隆胸手术?

15.人类有无必要去破译“基因遗传密码”?制作“基因信息卡”究竟有没有意义?

16.“优生学”是否成立?究竟怎样的基因才算是“好基因”?有无统一的标准?

17.女大学生做“隆胸术”等整型美容可取吗?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8.非典时期的强制隔离是否侵犯人权?由防治非典所引起的一切费用和后果为什么要由社会和政府来承担?

19.一艘船上正流行某种瘟疫,病毒正在蔓延,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命被吞噬了,在无可救药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船靠岸、病毒在陆地传染,是否可以炸毁这艘船?

20.医疗资源是否可按自由市场经济规则配置?

21.医生该不该把病情完全如实地告诉病人?

22.假如一个人的器官都置换了,那他还是他本人吗?

23.女儿捐肾救母,是否合理、道德?

24.强奸致孕后,该不该把孩子生出来?

 

第七章 环境与伦理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简述生态伦理学产生的背景以及环境道德的内容及特点。

3.简述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

4.如何理解“人类中心原则”的内涵?坚持这一原则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5.如何理解“听天由命”与“人定胜天”的关系?

6.人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

7.动物与人类具有同样的权利吗?

8.“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哪一个更合理可取?

 

第八章  经济与伦理

1.简述金钱的本质及其在人生中的地位。

2.简述竞争产生的根源及其利弊。

3.什么是诚信?为什么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4.简述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及其不足。

5.简述市场机制的利与弊。

6.简述“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其作用。

7.如何看待道德调节的地位及作用?

8.为什么说“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非科学的生活方式?

9.如何创建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10.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

11.试析“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的哲理。

12.试分析“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

13.在人生追求中,是健康还是财富更重要?

14.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吗?

15.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

16.从人均GDP到绿色GDP再到HDI的转换,说明了什么?

17.什么是成功?如何理解“成功=天赋+勤奋+方法+机遇+心态”。

18.如何理解人的幸福?幸福是否能定量化?

19.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究竟是先发展经济,还是先治理环境?

20.城市摩天大楼林立是否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为什么?

21.由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大同化”是否可能?全球化是否隐藏“陷阱”?

 

第九章——政治、管理、科技、网络、工程、核伦理

1.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究竟是科技因素重要,还是人的因素重要?

2.网络“黑客”是违法乱纪者还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

3.电脑会不会取代人脑?

4.如何看待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年话语方式的影响?

5.在现时代,“科学研究绝对自由”、“科学实验没有禁区”的观点成立吗?

6.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社会吗?

7.在公共场合(如宾馆、商厦)安装“电子眼”是否道德?

8.虚拟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社会吗?

9.电子宠物、电脑婴儿对人的生活有没有意义?为什么?

10.建立色情网站道德吗?成人可不可以浏览色情网站?

11.艾滋病患者是否性生活不检点的结果?该不该隔离艾滋病人?治疗艾滋病是否应由政府免费承担?

12.一艘船上正流行某种瘟疫,病毒正在蔓延、吞噬人的生命,在无可救药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病菌传染陆地,是否可炸毁这艘船?

13.“有核国家”是否应该无条件销毁所有核武器?这种道德要求在当今时代是否可行?

14.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文明是“互相冲突”,还是“相融共生”?

15.人类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来探索并开发宇宙空间?为什么?

 

 

7.院系意见

 

 

 

 

                                院长/系主任签字:

                                                  

 

8. 专家组评审意见

 

 

 

 

                                组长签字:

                                                  

 

9. 学校意见

 

 

 

 

                                领导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