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和抗战胜利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 2015-10-19   浏览次数: 281

陈奇思 14301050249

摘要:本文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为切入点探索甲午之战失败的原因,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甲午之败和抗战胜利的背景和原因等作了对比分析,对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给出了自己浅薄的看法。洋务运动在各方面和明治维新均有差异,反映了其相对不彻底性,这是甲午之战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抗日时期的中国在各方面都逐渐踏上了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也完胜清政府,且民族的意识渐渐觉醒、民族凝聚力也渐渐扩大,再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的抗战最终得以胜利。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riter made comparison of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an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China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analyzed the key factors of the victory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and compared these two wars trying to answer why can Chinese nation defeated Japan after 61 years.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many aspects,reflecting the formers incompleteness,whichwas a decisive factor in the failure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However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Chinahad gradually embarked on the road to revival.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lso outshined the Qing government.Meanwhile,peopl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ad been awakening,and the national cohesion had gradually expanded.And at last,With the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people won the Anti Japanese war in the end.

关键词: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抗日战争


第一节:甲午之战之败: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19世纪60年代,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晚清政府开始开展自救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同时,日本也强力推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此时的日本综合国力远在清朝之下,但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的成果的最终较量———甲午中日战争却以日本完胜清朝告终,这不得不让人对晚清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深思和对比。

(一)社会背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十九世纪的中期,中国与日本两国在许多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

首先,两国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人民都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生活着;虽然都有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国家仍以封建社会的形态存在着。

再者,两国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厉行闭关政策,海禁是整个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主流。而日本在德川幕府的控制下,推行“强权政治”,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后又发布了锁国令,确立了系统的锁国体制,限制对外贸易和日本人去海外。

最后,它们都被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是西方工业产品很好的销售地,所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在英人要通商、要倾销鸦片,而中国要禁商、要禁烟的矛盾中发生的。战争最后以中国的战败告终,中国被迫开放门户。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进一步被迫开放。而在日本锁国期间,西方先进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在远东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日本很快成为西方列强染指的目标。俄国、英国先后以武力威胁日本、要求通商。1853年发生了黑船事件,美日签订条约使日本开放门户,此后,日本与英、俄、荷等国也陆续签订了同样内容的条约,日本锁国体制崩溃。

二、不同点

1.社会制度不同

 首先,幕府统治的日本是以武士阶层为基础的,在当时不仅上层武士中存在着非常尖锐的矛盾,中下级武士也越来越不满意幕府的统治,开始逐渐转变为资产阶级。与此同时,日本一些地区强藩也开始逐渐想要脱离中央幕府的统治进行独立。而中国长期以来绝对的中央集权使地方无法独立于中央而单独存在。正因此,日本具有西方国家分权制度的某些特点,“而此一相同之结构则为欧洲‘产业革命’之温床也。日本既有此温床,蓄势待发,因此一经与西欧接触,符节相合,一个东方产业革命乃应运而生矣。”

2.文化心理不同

中国早在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便已经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辐射中心,这使清代统治者常以“天朝”自居,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对西方的工业文明采取蔑视态度。因此,在推行洋务运动时,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无法从心理上改变原有的封建思想,导致变法的开展十分艰难。

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古就吸取朝鲜、印度及中国文化,在认识外国文化、认可其价值方面,没有受到中国人那种历史限制。因此明治维新能够顺利地进行,日本民众也都在很快的时间内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方式。

(二) 改革领导力量的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是以天皇为首领、以内阁为核心,举国团结一致的自强维新运动。他们的改革主体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的代理人。这个联盟的武士精英们对旧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智的批判,并利用已有的地位和权力,全力推动这种变革。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之前的幕政和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这些“官员型”精英的领导下,整个维新过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又坚定执着,充分表现了维新领导人物的政治谋略和行政才干。而这些条件是洋务运动所不具备的。

相比较,清政府中缺乏强大的推行近代化的动力群体。一方面,洋务运动仅仅集中在少数官僚阶层,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它走的是一条没有统一思想指导、分散化经营的道路,主要由一些发达省区思想较为开放的少数高级官僚,分别引进西方的近代工业企业、兴办工厂。另一方面,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清政府为给慈禧太后筹备 60岁生日庆典,停购军舰,动用军费修建颐和园,还对京城各重要景点进行豪华装修;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使日本海军实力超过北洋水师,明治天皇节省宫内开销,捐钱购买军舰,皇太后也把自己珍藏的首饰捐献给海军。这种对比,体现了两国统治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二)改革目标的异同

洋务运动改革与明治维新改革都有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服务的目的,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更存在着巨大的目的差异,即一为继续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为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6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对西方列强和西方文明的认识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清王朝也最终认识到以近代兵器武装起来的西方军队要比中国使用冷兵器的军队强大得多。当英法等国表示愿意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便都出现了“借兵助剿”的鼓噪。在面临受制于“四夷”的危局时刻,人们想起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持清王朝的统治,平内乱、治敌夷。虽然后期也提出了“求富”的口号,但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19世纪,任何国家在国际角逐中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奋斗的目标稍加保守就会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化为齑粉。

反观日本,1868年的《五条誓文》作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出进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改革。为尽快建成资本主义强国,1873 年底,日本政府迅速做出调整,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指导方针。而日本自从开展明治维新开始,就明确提出长远的富有远见和扩张性的奋斗目标,明治天皇甚至明确宣称明治维新的远期目标是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这就是日本梦寐以求、举国一致的富有扩张性侵略性的目标。

(四)改革指导思想的异同

中国的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与日本的“和魂洋才”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巨大的差异。

首先比较“中学为体”和“和魂”。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以孔孟儒教、纲常伦理下的封建统治秩序为体。而“和魂”是大和民族的精神。虽然它们都以儒学为基础,但前者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而后者主要是指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天皇制度下形成的“忠诚一体”、顽强不屈的“大和魂”这一民族精神。明治维新指导思想中虽有封建主义的残余,亦提倡忠君爱国,但其主体基调还是资本主义的。

再来比较“西学为用”和“洋才”。“西用”仅指化学、医学、电学、纺织等自然科学及“坚船利炮”等物态文化,未涉及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而“洋才”不仅指物态文化,还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教育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当时日本的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坚船利炮”,还在于其具有比东方文化更为优良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

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改革也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五)改革内容的异同

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改革内容上的差异。

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可说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它在政治上变原有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计划,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技术,开启了工业化的浪潮;军事上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制度;文化上实行“文明开化”政策,重视发展教育,使社会生活方式欧洲化。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只讲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和装备,而拒绝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当日本稳步建设民主政治的时候,沉暮的清帝国奉行的仍然是人治。

改革的背景、目标、指导思想和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改革的效果不同。甲午战争前,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实力雄厚,军队装备先进,而且民族意识已经觉醒。而洋务派的改革并不彻底,中国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们彻底。如此,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成了一种必然,这是中国洋务运动相对日本明治维新失败的直接后果。


第二节:抗日战争之胜

(一)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环境

“抗战以前全世界无不承认中华民族已踏上复兴之路。日本的军阀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决计向我们大举进攻。”抗战之前,中国在各方面确实都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政治上,维新变法向西方国家学习了政治制度,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而且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对整个革命局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另外,国防力量近代化,铁路加修、全国公路网的完成、航空线的设立,无线电网的布置,义务教育的提倡,科学及工程教育的进步,也都是那几年的大成绩。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从维新变法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有力冲击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到新文化运动提民主科学,沉重打击传统礼教,启发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再到李大钊等人引进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正在一步步觉醒。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高举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旗帜以振奋抗战民气

中国共产党指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成为激励民族自信心、指引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激励和指引下,中国人民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战,为“为永久和平而战”,使抗日战争从最初的片面抗战发展成为一场全面的、彻底的、民族的解放战争。

二、坚持推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首先,党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了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关系,坚持把民族矛盾放在首位,扩大了统一战线的阵营。其次,通过采取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策略和斗争艺术,坚持了党在统一战线中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权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第三,坚持把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联系起来。这种新的领导理念,为主动争取抗战的国际援助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中华民族的应有贡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治通道。

三、认真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在客观分析中日双方各自特点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性质、制定了基本战略。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作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科学论断,强调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并由此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和战术,这些战略、战术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

四、战时经济政策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充分保证了抗战的军事、政治目标的实现,巩固了统一战线。首先,将没收土地的政策及时转变为减租减息政策,有效调节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的经济政策直接转化为对战争的物质支持,即保障了供给。再次,“对外调剂、对内自由”,这有利于发展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五、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抗战文化

唤醒民众,首要的是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抵御侵略的斗志。因此,抗战时的文化教育政策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党团结了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部分,用抗战文化来激励民众、鼓励士兵。

六、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抗日军队、抗日根据地建设以发挥精神示范作用

党在抗日战争期间逐步成熟并最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成为了指导抗战胜利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在抗战时期。全体共产党党员努力按照党的“两个先锋队”的先进性要求,成为实践和体现民族抗战精神的模范群体。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共产党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成为全国抗战的模范区。

(三)以爱国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灭亡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战争。民族危机意识和国破家亡的切身之痛,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全民族的抗战统一路线得以更广泛地建立。

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亡关头,国共两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捐弃前嫌,实现了新的合作。全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学生及各阶层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把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无私无畏地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救国斗争、全国各地工人的反日大罢工、学生的抗日游行示威、华侨的抗日宣传、经济支持甚至回国参战等等,都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四)国际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援华参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人民反抗法西斯的共同努力和国际友人的无私奉献。前有苏军出兵东北,歼灭关东军,后有美国投掷原子弹,震慑日本。国际友人也纷纷援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和印度友人马海德大夫,不远万里,支援抗日,有国际著名记者、波兰籍作家爱泼斯坦、美国友人斯诺、英国记者贝特兰等,在舆论宣传上作出自己的努力,更有美国第14航空队直接参战,抗击日本。这些国际友人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节:从甲午战败到抗日胜利的转变和历史启示

综上所述,从甲午战败到抗日之胜,中国何以得以有此转变?

首先,相对于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甲午战败后,中国人一直未有放弃对新出路的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这一次次的斗争中,中国逐渐踏上了复兴之路。

其次,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日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甲午战争时,清朝统治者自高自大、思想落后,既无改革之能也无改革之心。而中国共产党吸收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且和中国实际结合,联合群众,加强自身建设,是抗战的重要领导力量。

再次,经过几十年进步思想的洗涤,中华人民的民族意识得以觉醒。甲午之战时人们只重视家庭、氏族利益,后来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渐渐形成,抗日统一路线得以更加坚固、广泛。

最后,国际环境也是重要因素。甲午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瓜分狂潮的产物,难有国际支援,而抗战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人民的支持。

甲午之战的失败,恰在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大治-大乱”、政治“清明-腐败”循环圈的末期:官僚腐败、思想封闭、经济文化落后,与同期的日本不可相比。“落后就要挨打”,是一句朴素的真理。而国人能以此为鉴,发奋图强,不停地探索中国的出路,智慧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发挥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最终在61年后重新赢得了抗战胜利,表明中华民族的各方面素质均不输世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是有能力、有魄力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只要我们牢记历史的教训,励精图治,始终保持不落后甚至领先的地位,就能避免被侵略历史的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李魁文.晚清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分析[J].南北桥,2013,(11):14-14.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14.

[2]贾艳.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104-105,111.DOI:10.3969/j.issn.1673-4270.2014.03.037.

[3] 孟英. 浅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济基础[J]. 唐都学刊. 1996(01)

[4]李抚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再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61-62.

[5]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念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4):8-13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