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发布时间: 2015-01-28   浏览次数: 25

徐萌 13300120105

提起毛泽东主席,大家首先会想到,他是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人士,赶走殖民列强的民族英雄,新中国的伟大奠基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他是时代的巨人,历史的明星,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即。就连巴基斯坦前总统也说:“象毛泽东那样的人物,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诗篇。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它使历史无比渺小。”这些都是真实的描述,但是过分仰望巨人或许会使其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远,对我们日常生活作用不大。其实再伟大光辉的人也是从平凡中来,我们若能看到那些丰功伟绩背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吸取养分,便真能脱离单纯的赞美崇拜,向伟人靠近了。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恰好也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希望能靠自己挖掘一下这一伟人的内在精神,虽因能力有限,只能收获其所有精神之二三,但借此足以照耀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转眼间我在大学学习生活已有数月,在这期间我一直在思考着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青年,过哪种生活。其实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便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毛泽东提倡青年学生应该身心健全,“具有服务社会国家之智能,要能公勇勤朴,具自学能力,经世致用,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他自己便是如此身体力行,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典籍,并有自己很深刻的思考。读书于他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那就是救国。他认为只有当青年人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完善自身,为国家出更多的力,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这一点确实应该让现在许多为读书而读书的同学汗颜。当他们一心忙着赶着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扑向手机、电脑等新兴多媒体进行娱乐活动,生活似乎再无其他亮点。而我们今天看毛泽东当年与其同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的生活场景,仍会感到激情澎湃,心神荡漾,就是因为在那一批青年人身上有着强烈的令人敬佩的社会责任感。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当青年学子有着报国意识的时候,整个国家都真正有了生命力,有了希望。是这样强烈的国家意识使得生活在动荡年代、心系国家安危的有志青年毛泽东带着理想和责任走向了革命,从此成就了自己,也成全了中国。

除关心民族兴亡、国家大事外,青年人还应该有一颗博爱、关怀劳苦大众的热心。一个国家的最高目标是使人民安居乐业,而这也是我们关心国事的根本目的。毛泽东从青年时期便非常关心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为了了解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他曾利用暑假多次与同学结伴游学,考察湖南农村。当代大学生很多都继承了这种做法,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但我们需要反省的是许多的人是否只是为了那一纸的证明才去参与的呢?真正体察民生的实践需要我们认认真真融入那个体验的角色,而不是走马观花,事后还要结合社会现状加以深入的思考,使自己对民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便将来通过自己之努力来改造社会,造福百姓。当年毛泽东就是在帮农民干农活、种果树的一天天实践中,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但也发现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因此不只同情他们,更在今后将他们发展成为革命的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强有力基础。不得不说,是早年就产生的对农民的关怀,和由社会实践引发的思考,使毛泽东有了自己今后联合工农、农村包围城市的一系列路线,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也只有当有了这样关怀民众的意识,我们才能摆脱小我的框架,不局限于对自身功名利禄的追求,进而为人民和民族的幸福兴盛而奋斗,升华自己的人格。我们的领袖毛泽东进行革命斗争便并不为争夺个人权利,一切艰苦的奔波都只为解放广大百姓,这在我看来是他人格中最为闪光的一点。因此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当家作主之日,便是他永垂中华民族史册之时。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忧国、忧民品质是一种沉稳的内在情怀,那现在将要说的便是一种更为激进的、热烈的、外在表现更为丰富的精神——入世的实践精神。如果一个人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和爱民之心,却什么都不做,那一切便都停留于空想阶段,社会不会因此改变,更何谈进步?毛泽东恰好将三者结合的非常好。前面已经提到,他关心国事,便博览群书,积极寻找救国的出路,最终发现了能救中国的马列主义,用其指导中国革命。他关怀民众,便深入社会考察,于是团结工农进行革命。除此之外,他在读书期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创办工人夜校。这些都是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做到的,作为当今大学生的我们又何尝做不到呢?就看我们敢不敢实践罢了。显见得,不是每个人都有毛泽东那样“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气魄。也因着那股子自信与豪迈才能使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实践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波折,这也是一些人无法成功的原因——他们无法坚持。而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局势和来自各方的围剿,毛泽东却从未放弃,就算接连遭遇反围剿的失败,甚至在党内受到排挤后,他也能很快振作,继续以不变的热情投入对敌人的抗争中。这都是因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能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毛泽东懂得在困难的时候将实践精神与革命乐观精神相结合。他早年就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困难斗争在他看来是有趣的,是振奋的,更是光荣的。就算与同学出游,也能带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浪漫主义乐观情怀。把这种精神带到革命实践中就产生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诗句,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我们今天读这些豪迈壮阔的词句,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他在峥嵘岁月、层层重压之下且歌且行的英雄气概。在这样的乐观下,毛泽东对斗争便有了必胜的决心,于是三座大山在他面前轰然坍塌,迎来的是如他的诗句般同样具有蓬勃生机的新中国,和焕发光彩的民族自信。

当然,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基本精神是应该一贯坚持下去的。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显然就是这样的基本精神。要不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革命很难成功,就连共产党也难在反围剿中赢得转机,在国内外的势力夹击下存活。而这种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不仅适用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它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摆脱教条、提高做事灵活性、塑造独立人格等方面仍是具有很大启迪的。

回望伟人经历,不由得由衷赞叹、钦佩。不一定人人都有此等运筹帷幄之力,建成如此的丰功伟绩,我们也不一定都能碰上那样造英雄的时势,但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内涵,修得伟大领袖所有的胸襟、气度,此生足矣。而这样的内在精神与人格恰好是成大事之基础,也是国家未来之希望所在。由此看来,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能对当今青年学子大有启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让我们成为有志青年吧,像毛主席那样忧国、忧民,投身实践,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尼克松曾评价毛主席为“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如今他的战斗已结束,而我们的战斗才刚开始,愿如他所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