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

发布时间: 2012-09-20   浏览次数: 171

 

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

——辛亥革命对20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宣扬了民主共和观念,使反对帝制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最终未能建立起真正民主共和的国家,但它对当时的经济文化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辛亥革命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次飞跃,对20世纪中国的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工业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革命应运而生。而中国最早工业化的兴起并不是自然产生的结果,而是在帝国主义洋枪洋炮的武力侵略刺激下,开始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的口号,兴起了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洋务派官员,先后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建立了中国第一批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化工厂,兴办了第一批使用机器开采的煤矿五金矿,架设了贯通全国的电报线,铺设了最早一批铁路,培养了第一批具有新知识的近代化人才。

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近代化工业的开端,但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在于,辛亥革命前的这些工业化运动,具有的是改良主义的性质,清政府幻想封建主义的体系下实现工业化。尽管清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已经决定了工业化最凶恶的敌人“不是别的,就是帝目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中国已然是帝国主义心目中一块绝好的掘金之地,它们从政治经济上百般阻挠,就是要阻止中国的发展,因此渴望依靠它们来发展中国工业也只是一种幻想。加之管理腐朽落后,缺乏科学性,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孙中山的工业思想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也是工业化地倡导者与实践者。早在1894年,他就上书李鸿章,其中写道“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泰西之儒以格致为生民根本之务,舍此则无以兴物利民,由是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如化学精,则凡动植矿质之物,昔人已知其用者,固能广而用之,昔人未知其用者,今亦考出以为用······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以风动轮而代人工,以水冲机而省煤力,压力相吸而升水,电性相感而生光,此犹其小焉者也。至于火作汽以运舟车,虽万马所不能及,风潮所不能当······由此而推,物用愈求则人力愈省,将来必至人只用心,不事劳人力而全役物力矣。此理有固然,事所必至也。”“ 谋富国者,不可不讲求机器之用欺。”[①]可见孙中山先生不仅有政治的主张,也有科学的远见。上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工业各方面的发展蓝图。他希望通过清朝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工业化。但渐渐地他放弃了寄希望于清政府的想法。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必须通过一次彻底的革命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真正的工业化。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在《致围民军政府电》中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之为要领”。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共和政府要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颁布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农商法规》规定,商人申请开办厂矿,只要“资本实在”,“无有纠葛”,符合注册条例章程,政府批示皆视为“当务之急”,“于民生主义,国家前途,大有裨益”,即予照准,并“力为保护”。在中央政府设立实业部,专门负责管理农工商矿渔林牧猎及度量衡事务,并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公司。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门负责振兴事业的机构,这有利于工业化的推进。实业部代表中央政府,负责制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这为民国初年中国工业健康有序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由于临时政府制定了保护人权、产权的法律和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法令。于是,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孙中山曾一度表示,“十年不预政治”,而是转身致力于铁路、煤矿等实业建设上。孙中山辞去总统后,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全国铁路督办的头衔,负责筹划全目铁路建设,并担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等职务。并于1912年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辛亥革命的另一个领导人黄兴业和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创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湖南五金矿业股份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植协会,计划开发两北地区的资源。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积极参与,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上业的发展。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所著的三本书——《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的合称。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经过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案——《实业计划》。他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指出:“此事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发展实业之一事也”。[③]《实业计划》洋洋十万余言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实现现代化的宏大设想。在这个庞大的总体构思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他提出: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 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如纽约港”那样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三峡水力开发的设想。

 

三、辛亥革命后工业发展

20世纪10年代初至20年代末,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与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分不开的,它大力宣扬民主共和制度,改善了封建君主专制下民族治本主义受到压制的状况;并主张开中国之新局面应以发展工商业为支点,制订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这为民国初年中国工业健康有序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有关资料记载,以纺织业为例,全国纱厂在1910年前为21家,1920-1929年间则达到45家。就纱锭而言,近20年增长达到237%。就纱厂布机而言,增长达到301%。像荣氏企业这样的大企业更是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机器工业在此阶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13年前,上海船舶、轧花、缫丝、纺织、印刷、修配等机器厂家有91家,到1919年约有200家,到1924年已有284家。以上海经营纺织缫丝机器修造的民族资本机器为例,1913年只有13家,到1931年已达457家。在此期间,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扩大了生产范围,从事一些卷烟机、橡胶机、电力纺织机、电力针织机、搪瓷机等作业机器的纺织。[④]仅民国元年和民国二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由于新开办的企业增多,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18401911年的72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0000元以上的上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额计203805亿元,而从19121927年的16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0000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即达1984家,创办资本额计458955亿元。无论是就所创的企业数来说还是就资本额而言,上述16年都超过前72年之和的—倍以上。[⑤]

我国的公路建设是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的,20年代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1918 年北京政府交通部颁布长途汽车公司条例长途汽车公司营业规则1922 1 月又颁布修筑道路可享有专营权之奖励条文, 规定商人呈准修筑公路, 可以获得该路之专营权。到1925 年止, 全国共成立汽车公司22 家。公路里程也迅速增加, 1921 年时, 全国己完成的公路为1185 公里, 1922 年新筑6815 公里, 达到8000 公里,1924 年达到1600 公里, 1926 年激增至26111 公里。五年中新修24926 公里, 平均每年修筑4985 公里。拥有的汽车数也逐年增加, 1925 , 我国共有汽车10000 辆。[]

在当时庞大的荣氏基团,在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都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对之后工商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荣家先后开办了无锡公益工商中学、上海中国纺织染工程补学校、江南大学、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等,同时增设分设校内面粉、机电、化工、数理、商业、农业等许多专业系统,约培养高级人才1200多人。[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公私合营。

 

四、总结辛亥革命对20世纪中国工业发展影响

辛亥革命对二十世纪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未能将中国带上工业化道路,但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使中国由被动工业化变为主动工业化,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战略,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孙中山先生所留下的《实业计划》等著作,对后世的国家建设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宋正: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张仲礼:关于中国民族资本在二十年代的发展问题,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公路发展问题之探讨与建议交通杂志

王卫星: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学海,2001:6

彭红英:20 世纪20 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9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http://wenku.baidu.com/view/834e05768e9951e79b892738.html

孙中山:实业计划 http://wenku.baidu.com/view/8e47bed9d15abe23482f4dcd.html

荣氏基团:http://wenku.baidu.com/view/7f2e231ca300a6c30c229f43.html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http://wenku.baidu.com/view/834e05768e9951e79b892738.html

[]宋正: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 孙中山:实业计划 http://wenku.baidu.com/view/8e47bed9d15abe23482f4dcd.html

[] 张仲礼:关于中国民族资本在二十年代的发展问题,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宋正:辛亥革命与中国工业化,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中国公路发展问题之探讨与建议交通杂志

[]荣氏基团,http://wenku.baidu.com/view/7f2e231ca300a6c30c229f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