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奠定­­20世纪历史走向之基石 蒋梦兰

发布时间: 2012-09-20   浏览次数: 144

辛亥革命—‑‑奠定­­20世纪历史走向之基石

11307100347          蒋梦兰

历史的硝烟散尽,此刻,已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的个个方面,而本文仅以贯穿20世纪的历史现实为基础从社会思想变革发展的角度予以重点论述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落后之处及其对20世纪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

一、孕育中的革命火种

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后进入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国以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被强制拉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落后使中国挨了打。西方列强的入侵主要在两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解体,同时,帝国主义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使新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在艰难中诞生;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民阶级,在本国封建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的共同压榨下,开始进行反抗运动,并有与以往农民运动巨大不同,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代表,它明确提出了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要求土地均分的思想主张,并有了一定的资本主义思想启蒙的意义。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出现了以改良却维护封建统治为实质的洋务运动和作为资产阶级启蒙但依赖于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的维新运动,而这两次运动在短暂的兴盛后又相继走向失败。

在维新运动高涨的时候,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且不同于维新派,革命派大胆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并从维新派手中接过了民族主义的大旗。18991900年义和团发动了反对外国人侵略的战争,清政府不但不能给这个斗争以支持,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它还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样,中国更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泥淖。这个条约引起了当时中国人极大的愤慨。孙中山先生说, 以前他奔走革命, 人们把他看做危险分子, 不敢同他接近; 而在此以后他就得到了很多的同情,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革命...其原因有二: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兴起。在1900年前,完全由民间创办的企业,资本在一万元上的,有122家,到1906年就已发展为136家。此外,纺织业、面粉、火柴等各行业兴起。

这些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站在今天看来自然是很不够的,但是在当时却促使了社会对于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的渴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外来资本则首先受到大家的关注,普通民众对于政治改革的思想主张也越来越迫切。在这个时期,“收回利权”的思想口号遍布全国,爱国运动高涨。1904年冬到1905年初,资产阶级发起了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的抢米风潮与山东抗捐斗争,有几万人参与;而对于封建统治和帝国侵略的反抗,仅在1911年中,就有数百次的革命运动。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同时,工人阶级也得到了大的发展。

社会的巨大动荡促使封建社会的瓦解,随着革命风潮席卷全国,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也为另一个组织的成立积聚了生命力。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

1905年,各种小规模的团体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从分散性的小团体到拥有共同纲领的同盟,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它的纲领即“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地权”。这在当时混乱的社会思想体系中无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建立民国的思想很快在大众中传播开来;平均地权更是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经历长期的实践后希望能够借助农民的力量维持共和国的稳定;推翻清政府则是当时大众心中最为迫切的声音。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有着极大的意义,正是通过它对于民主、独立等思想的宣传使得更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广大中国民众参与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中来。同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同盟会积极地组织武装起义。但是由于缺少对革命深刻的认识,缺少广大人民的支持做基础,起义不断地失败。

在历史的选择下,武昌起义的艰难中获得成功。有人质疑其成功的必然性,但是着眼于现实,发动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共约8000多人,5000多人参加了文学社,还有许多参加了共进社,这两个资本主义的革命团体实际上已控制了湖北新军。因此,在起义的领导者被抓,缺少指挥的困境下,士兵们以高涨的革命情绪创造了第一个胜利。而在当时,如湖南、山西等省其新军也受到同盟会极大的影响。

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除东北、华北以外,各省宣布独立。而这些省的独立与群众的发展和新军的起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是普通群众对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强烈不满使他们也参与到革命中,在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他们迫切渴望推翻清政府,解除其对他们的压迫,可以说“反清”“爱国”是大部分普通民众思想最本质的写照(这也为革命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一方面是新思想的传播使如新军一类的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众在革命派的带领下进行反抗。

我这样理解武昌起义的成功:即使这个“武昌”失败了,仍会有下一个“武昌”,因为在无数次的尝试中,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文化的传播和群众的关注参与,为中国社会发生巨变创造了条件,也将中国推上了一条不可逆的发展道路。武昌起义的成功和各省的独立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的成立,在开始的时间段中确实广泛的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进步,将许多先进的思想在大众中不断传播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气象:群众政治热情高涨,今日开会,明日结社“欢声若雷,震动闾里”,各界人士莫不为此“白章缠臂,额手庆贺,奔走相告”。人民更多的对国家政事发生了兴趣,冲破了传统社会的不准“庶民议政”的禁区。人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城市,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曰男女平等,即曰财产均等。民主、平等、自由成了人们议论的时尚话题。而这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改变,是议会制度的出现和政党及其舆论的特别发达,出现了全省政党林立、社团名目繁多的政治格局;资本主义获得极大发展,工商部成立,纺织、面粉等行业迅速发展,国货畅销,新厂纷起,盈利剧增;同时,民间广传“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                                                                                                                                                                                                           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全国报纸的数量已从十多年前的100多种增至近500种,许多报纸议论时政,宣传民主、科学和世界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

   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临时约法》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点,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后,民主、共和已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三、革命的失败与新生

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悲壮的失败,是一次必然走向失败的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同盟会的多数成员都停留在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水平,而群众更是尚未对民主拥有深刻的认识。大家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而欢欣鼓舞,却还未准备好自己成为共和国的主人。因此,武昌起义成功后,大家竟找来了如黎元洪、汤化龙此类的人物做领导,这样的人成了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也足以暴露出同盟会领导者思想上的落后性。

当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开始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政治力量在进行活动:革命派,立宪派,封建势力。

同盟会中的革命派,是坚决拥护共和制的,他们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上的先驱者,也是辛亥革命早期进行新思想的宣传、发动群众的主体。但是由于它自身不够强大,需要支持,所以凡是拥护共和的人,他们都愿意与之合作。他们乐观地以为共和制的必然,故而在其他党派纷纷进行活动时,他们反而没有什么行动来壮大自身的力量。这种缺乏警惕的思想观念导致了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最终被其他的反动势力所驱逐。同时,普通大众确实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并未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民主共和,也从未被纳入政权建立的核心圈中。在辛亥革命早期的宣传中,革命派人以简单的“排满”的口号聚集起了人民的力量,这确实符合当时的思想背景,但是也为其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埋下了恶果。人民简单得理解“民主共和”,缺乏系统的、详细的认识,也未有新的创造,他们的思想有了表面的进步,但未真正地参与到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活动中去,而只有人民的参与才能真正得体现民主共和,没有人民的参与则仍旧未攻破封建主义的思想堡垒。

而立宪派与之不同,他们虽然处处表白自己的共和理想,却在不断排斥革命派,通过与封建势力相勾结来达到自己政治上得目的。在各省宣布独立后,立宪派和混入革命内部的军阀、官僚极力将军事权利纳入怀中,之后又毫不迟疑地接受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拉拢,将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自内而外地破坏了。他们大声附和“非袁不可”“非袁不可收拾”的论调,想凭借武装早日结束革命,掌握政治权利,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要求。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袁世凯代替孙中山,旧势力代替在革命中兴起的力量也就不足为怪。因此,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终帝制最终走向失败。

虽然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但在无形中为新的革命运动的发展挖掘了土壤。

因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又使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人们在感到失望和迷茫的同时,积极寻找探索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外的新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和壮大,而在辛亥革命中得到巨大发展的各种文化传播方式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情势下,国际国内局势恰好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威力,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五四运动前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人,或者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甚至在辛亥革命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或者受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这些老一代共产党人和许多后来同共产党合作的民主人士正是从辛亥革命出发再继续向前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朱德、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另外许多共产党人,如任弼时、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等,虽未直接参加辛亥革命,但深受它的感染,读过当时的进步书刊或接受过同盟会员的启蒙。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摇成长地。而中国人民因为经历过了辛亥革命这样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后,思想精神上也得到了相当的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正确理论。

经历了五四运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辛亥革命的局限,运用新的科学理论与与实践相适应的行动广泛得运用人民的力量,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新的篇章。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实践。它的发生是必然的、是不可逆的,它将中国人民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进而更加深刻地探索救国之路。它是20世纪历史走向的基石,奠定的中国独特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资料:《辛亥革命》   吴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