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未来(邹文俊)

发布时间: 2011-10-28   浏览次数: 50

过去·现在·未来

                            ——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撰稿人:邹文俊

 

清明与友二三至金陵踏青,于静海寺之正堂见一青铜古钟,名曰警世钟,其上刻楷体大字八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问左右皆不知此钟铸于何时,览其上之铭文亦不明何人铸之于此。冥思间忽闻朗朗空厚之声由远及近,由内及外,顿觉耳目清明,心神旷达,内有沉郁顿挫之感油然而生。余面此钟肃立良久,此声方散而不复寻。问左右同游者,皆道未闻之,或笑余身惫而幻也。余弗信,慨然而叹曰:“此先人警余勿忘昔之国事也。”特记此以为下文之小序。

 

 

中国,一个承载着五千年辉煌文明的疆域,一个被拿破仑号为“沉睡的雄狮”的大国,一个久经血雨腥风,分合动荡的家族。纵览漫漫中华史,怀着平和之心审视历朝历代的更迭,殖民统治的屈辱,外敌入侵的血泪,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近二百年的近现代史为我们今人留下了什么宝贵的思想财富?那口静海寺古钟的铸造者要我们牢记不忘的又是什么?

 

古语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则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唯有经历了苦难与挫折,方才具备了成大事,创大功的内在条件。中国的强盛之路便很好地诠释了这条规律。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它的爆发令无数爱国将士血洒炮台,令中国签下屈辱条约而大开国门于外贼。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是无尽的赔款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破坏。无可否认这场劫难给中华民族造成的苦痛是深重的,但它却促使古老的中国从自闭的皇宫中挣脱出来向一个未知的新纪元迈出第一步。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重新定位,重新审视自己数千年引以为傲的封建古文明。一份份卖国条约在被鸦片麻痹了数十年的中国人心中第一次激起波纹,即使是稍纵即逝。此后,中国开启了一条荆棘纵横的求索之路。甲午海战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夭折,辛亥革命的早亡,日军侵华的恐怖,国共内战的黑暗……这一切历史事件都让中国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它们更像是号角催促着中华同胞团结抗敌,众志成城,催促着中国这头雄狮重新拾回野性,去吼叫,去奔跑。

有些人会将中国近代的苦难归结为民族的命运,认为这一切是上天的安排,不是说:“天降大任”吗?鲁迅先生曾这么评价命运:“命运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这也就是说将苦难归结为命运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而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于我看来,中国所经历的苦难是古老中国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差距造成的,而苦难本身又成为中国弥补差距,进步发展的机遇。为此,作为理性的,智慧的当代中国青年更应多角度看待国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看到挫折背后所隐含的机遇。

 

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单单靠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压力与挑战来获取发展的动力,是没有出路的。它需要自己主动地去和别人比较,确准自己的位置,继而立志高远,见贤思齐。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与青年人的交流中,曾为青年人题下“仰望星空”四字,以希望当代青年人合理定位,志存高远。细细想来,此语所含之义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回想中国近代史,中国始终处在“定位,实践与再定位”的螺旋上升轨道上。正是这种看似简单重复的认知循环方才使国人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方才使中国摸索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救国图强之道。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实现自我定位需要有一批勇于睁眼看世界的进步人士的存在。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涌现出一批有志向,有思想的仁人志士,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当时中国广大群众的耳目,其中不乏有像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抗战时期的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这些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革命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人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外国先进科技,文化,政治,并将之传授给国人。他们的努力迫使一个衰朽的古国在一个陌生的,崭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迫使落后的中国直面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巨大差距。通过痛苦的自我定位与实践,中国方才取得了全面的蜕变与进化。文学上出现了废八股扬白话的巨大进步,政体上出现了由民主共和制到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尝试。科学上更是百家争鸣,姹紫嫣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身定位往往决定着它的生存或灭亡,以天朝大国自居还是以后起之秀自封,不同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对待“学习和发展”的态度。定位是痛苦的,因为结果可能是发现自己先前自认为先进的东西转瞬间成为埋没于历史洪涛中的废品;定位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过人的深远眼光与敢于面对冷暖现实的勇气。但是,定位更是必须的,因为唯有通过正确的定位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与发展方向。

 

百年后的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中国发展长河中的星星点缀。着眼当前,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以农村为起点的中国改革推动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大踏步地迈进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科学,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取得着突飞猛进的进步。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神舟嫦娥的成功飞天,奥运世博的隆重举办,GDP勇超日本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的伟大复兴。

 

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更多的挑战与风险也应运而生,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全球政治难以捉摸的的动荡格局,以石油为主的资源争夺战……在诸多国内或国际论坛上,许多知名专家及学者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表示隐忧。

“粗放增长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招收沉重打击;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金融行业面临转折,国际竞争风险增大;

民生问题何以妥善解决,全面小康前途未定;

腐败问题制约中国发展,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一个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时间令许多尚未从成功喜悦中清醒过来的中国人有点儿手足无措。

一个国家何以强盛?一个民族何以不朽?

中国政治何以永葆青春?中国经济何以再创辉煌?

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如何续写中国崛起的神话成为许多中国人思考,迷茫,甚至焦虑的历史课题。

 

2011年,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特殊日子,让我们趁此机会静下心来,回看这段已经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之路,重新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崛起历程,再次审视过去的中国所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中国从来不缺乏创造成功的能力,但却往往在发掘机遇,把握机遇方面有所欠缺。中国不缺乏有能力、有才干的行业人才,但我们所谓的人才往往在面对挑战,处理外部压力方面差强人意。如今的中国更需要一份积极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平和心态。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盲目冒险;既需要明了前途之多艰,更需要信心百倍发掘潜在机遇。为此,现在的中国更应重视在危机处理方面的经验储备,更应重视培养人才正确合理的“苦难观”。当我们的官员不再过分看重任期内的相安无事而放弃能带来长远利益的外部机遇,当我们的企业高管不再为如今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而自暴自弃,当我们所有人在面对下一个轮国际严寒时微笑处之,中国这才真正具备了一个国际强国所应有的眼界与肚量。

有了积极面对世事冷暖,国际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方才谈得上合理定位。中国是大国,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中国地域广阔,中国拥有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这一切既是中国的优势,也是中国的劣势,既能带来机遇,更会带来挑战。中国现在如何给自己定位?这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现在中国的位置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一时间难以说清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来探讨的话题。

 

中国的未来究竟会有多灿烂?未来的中国将何去何从?你不知,我不知,天地更是不知。然而,中国的未来将永远把握在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手中,在这特殊的,颇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里,我们既要回顾过往的成功,温习回忆中的喜悦,但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规划前程。“苦难观”也好,立志定位也好,纸上说来永远都只是空话,实践方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此,衷心祝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再创辉煌,更加兴旺,坚强,壮大,迈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后记:

中国人向来喜好通过建宗堂,立牌坊,铸鼎篆刻文以记事警人,警世钟也不例外。然而,我们需要的不是作为历史古迹的警世钟本身,需要的乃是能再次将它敲响的历史知音人。

 

 

10300680041

邹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