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共和国(于希旖)

发布时间: 2010-04-11   浏览次数: 103

我•••家•共和国

共和国六十年,也是亿万个家庭的六十年。无论是寻常人家还是红墙内外,一个个家庭的沉浮悲欢背后,均紧密折射着这个国家的曲折动荡。

                                                  ——《南方周末》

 

记忆中,我是在复兴路上的一栋老房子里长大的。房子很古老却很宽敞亮堂,墙角的漆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脱落下来,偶尔重重地走过客厅的地板,会听见它发出“吱吱”的抗议。一楼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奶奶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照顾摆弄这些植物。对花园最深的印象便是这个季节里满园弥散的桂花香和葡萄藤下一串串水晶晶的奶油葡萄了。我记得当时弄堂里的孩子很多,每天下午的时候,这条平日安静的小路就会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夏天的时候,奶奶总是在伙房的后门摇着蒲扇微笑地看着我,回家以后,桌上总有冰镇的绿豆汤或西瓜等着我。印象中爷爷奶奶总爱和我说抗日战争时候的事情,于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还会整天为“日本鬼子”的故事提心吊胆。而这些细微的、却真实生动的点滴琐事,拼凑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这栋昔日号称“玫瑰别墅”的房子已经在03年卖给了一个房地产商人。她买下了这条弄堂几乎所有的房子。后来,这些房子被重新粉刷过装修过,花园里的野花被整齐划一的草地所替代,还摆上了几套白色的桌椅。现在,外国人变成了这些房子的主人。

我想这种变迁从一个侧面来看,也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我也试图透过我自己和我的家庭生活的变化来看看共和国走过的这60年或艰辛、或坎坷的路途。而当我从家人口中听到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家族历史的时候,我突然为自己身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而感到自豪。

 

 1949•中华胜利

爸爸说:“1949年,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我们家来说,都是很不平常的一年。”

1949年初,爷爷奶奶从山东调到了上海,并在这一年里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给她取名为“华胜”,意为“中华胜利”。而这场真正的解放,爷爷奶奶和很多当时的中国人,都等了太久太久。之后这个家庭的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里,都会出现一个“华”字。

爷爷说:“七七事变的时候我只有17岁,连枪都没用过,就上战场了。”

爷爷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出生于1921年。从七七事变到正式解放,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了十几个年头,而他也将自己的一条腿奉献在了战场上。

这一年的101,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中华儿女都为之癫狂了。之后的很多年里,不仅中国境内几无战事,而且还敢于与西方列强开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苏、中印、中越战争与冲突也毫不服软。站起来的中国一洗过去胆小懦弱的形象而变得逐渐强势起来。

 

1966•文革阴霾

爸爸说:“文革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的哥哥姐姐都走了,家里只剩下我这个最小的儿子。你的爷爷奶奶也被抓进去批斗过一阵子,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可是已经会做馒头会烧饭了。”

妈妈说:“我印象里的文革,知识分子和老干部三天两头都会被批斗。人们穿衣很单调,只能穿黑、白、灰和蓝的四种颜色,穿的鲜艳一点会有麻烦,那种当时很时尚的小脚裤更被视为了小资代表。‘封资修’的思想在这个社会蔓延。”

1969101的人民日报上,毛泽东的巨大头像独占头版,按常例置于顶部的《人民日报》报头也位居其下。对领袖的追随之情达至高点。国庆社论提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以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粉碎了他们复辟资产阶级专政的阴谋。

站在现在这个角度看历史,固然有足够的理由辩明是非。文革固然是一个昏暗的年代,但令人欣慰的是,当时仍涌现出一批对难以抗拒的局势作奋力斗争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一年代的人来说,集体的理想是被视为远比个人利益重要的追求,但当以集体理想的名义要求个人歪曲真实、背弃良心时,这些知识分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正义的笔维护了“人”的尊严。北岛和食指正是那个时代的典范。也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我”在共和国中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

 

1978•中国回来了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食指:《热爱生命》1978

妈妈说:“那时候想买衣服终于有衣服买了,想买鞋子也有鞋子买了。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

爸爸说:“家里那个时候又恢复了平静,你爷爷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批解放的局级干部,奶奶也恢复了工作。他们吃了不少的苦。”

    这一年底,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决定。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为彭德怀、陶铸等在“文革”中蒙受冤屈的政治家平反并召开追悼会。此后两年中,全国300多万干部群众获得平反,55万“右派”得到改正,至此,“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中国的发展主轴自此全面转变。

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翻阅这一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卷”,第一部分是给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而第一题就跟经济有关:

1)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付重担的。

这是当时最主流的价值观:思想的解放和对左倾的、僵化教条主义的余毒肃清是经济进步最首要的前提。从这里,后来的人们可以发现,在1978年,追求经济成长是一个多么让人战战兢兢的事业。

 

1984•小平你好

1984101,首都北京正在举行35周年群众游行,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中打出一个令所有人甚感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这四个写在床单上的大字迅速传遍中国,走向世界——那张由王东拍摄的照片仅仅是《人民日报》就刊登了7次,而且篇幅一次比一次大。

通过电视画面我们看到,胡耀邦先看到这个标语,向小平同志示意。小平同志见了之后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还向人群招了招手——国家领导人从神坛走向人间,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领导人自己,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四个大字传出来的第二个信息是,人的自发、自觉意识的苏醒。小平您好是北大几个学生自行策划,并予以实施的。应该说,这不符合国庆游行纪律。正因为此,事后,其中一位小伙子还因为恐惧的心理跑到亲戚家避难,其余几位遇到记者采访,也怀着抗拒的心理。北大校方,也曾经考虑要处分这几位不听话的学生——好在此事最终变成了好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人,是不成其为的。所有的人,都是庞大的国家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包括学习、就业、结婚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与活动,都被严格地控制着——在这样的控制之下,一个人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主张。小平您好的出现,意味着:原来作为一个人,我们还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事情,在隆重的仪式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中国企业史上,1984年同样是个伟大的年份。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将之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1987•真正开始

妈妈说:“那一年,我的两个哥哥都去了日本,赚取了第一桶金。”

这一年,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国外打工。掀起了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淘金热潮”。这些青年在打工的同时不仅学习了西方的文化,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打开国门后的中国渐渐意识到,自己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小。

1978年的中国与世界,彼此是那么的陌生,而它们各自面对的生活和话题又是那么的遥远。当美国家庭的电视普及率已经超过70%的时候,在一向不苟言笑的《人民日报》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与电视机有关的漫画。7月份,在这家报纸上出现了第一个广告,从10月开始,还偶尔会刊登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预报。政府呼吁人民要节俭办事,特别是看到废弃的水泥包装袋一定要把它回收利用起来。

“如果在1978年,我们就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居然差那么远,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追赶的勇气。”日后有人曾经这样小心翼翼地求证。

的确,你会发现,在一开始,中国与世界似乎生存在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时空中,它们有完全不同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和发展脉络,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通点竟是那么的困难。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它们开始出现奇妙的逼近,再逼近,许多年后,它们终于真正地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很显然,这些只是一个开始。

 

1991•诞生

这一年初,我诞生到了这个世界上。

爸爸对我说:“你出生的那个时候,家里早已用上了电视、空调,尽管牛奶还是计划配给的,但票证这些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哥哥姐姐们成家后都纷纷搬出了这个房子,而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我们家留在这里可以照顾父母。”

不能说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是最富裕的年代,但我敢说绝对是最幸福的年代。这种幸福感不仅仅是在与父辈们相比下体现的,更在与我们下一代比较而言:我从出生到现在见证了中国一直不断在变富变强,相信这是曾经或者今后的人们都很难有的感受。

我小的时候是喝着娃哈哈果奶,玩着咪咪宝,看着电视长大的。每个周末早晨妈妈都会骑着单车载我去公园“放风”,玩滑滑梯、海洋球或者吹泡泡,有时中午会去附近的西餐馆吃顿周末餐。这在从前,或许是梦里的场景;而在现在,或许很多孩子早已不稀罕了。

这些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很多进步,家的、国的:

我看到爸爸开始用上了手机,一个现在看来很笨重很难看的样式;电视的尺寸一点一点变大;VCD取代了录像机,后来又被DVD所取代;电脑现在成为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听说上海开了第一家麦当劳的时候,爸爸妈妈特地带我去了淮海路品尝西方的快餐文化。此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大陆。现在,满街的商铺令人目不暇接。随着2001年加入了WTO,中国已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如今走在马路上,不经意间发现,相比从前,车子越来越多了,路两旁的楼也越造越高了,就连广告牌都从平面媒体变成了大型户外LED

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归祖国怀抱,神州六号、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中国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勇敢克服了SARS、地震等危机的挑战……这些一切的一切,在我眼中,都充满着一种大国崛起的风范。

 

2009•回顾&展望

今年,是祖国母亲60周年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在成长了18个年头的今天,我发现自己真的已经成为了共和国的一部分,不可分离。

60年一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兑现了其成立时的诺言,让中国真真正正地站了起来,也让中国的每一个公民站了起来。重视保障人权被提上了政府工作的首要议程,每一个“我”都被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的对待。

如今,爷爷奶奶已经安息地躺在了烈士陵园的墓地里,但他们临走前所受到的国家的照顾与关心让我觉得,中国不仅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同时也一样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种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每一个公民,同样也体现在对国际事务的表现上。比如减排、比如金融海啸。

如今,我们家这个昔日的大家庭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三口之家,过着温馨而惬意的日子。

我想,没有什么比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更值得令人欣慰的事情了,而中国,花了60年时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我可以!”

回顾历史,突然强烈地感觉到,我们这代人,是幸福的。幸福的是,我们不会再回到那个大饥荒食物配给的年代,不会再经历因为文革阶级斗争而被迫停课的年代,也不会再重温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历程。幸福的是,即使我们不必重返父辈们的年代,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媒体已经能将60年来中国所走过的路途真实而又全面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这种幸福应该是基于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与感悟,同样也是源自对现实生活的知足与珍惜。我们不能回到刚恢复高考的那个时代,可是我们完全可以怀有当年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热忱与对未来的勇往直前;我们不能回到八分钱一碗阳春面的时代,可是我们依然可以为每天在食堂里能准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而满足;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步伐不能停滞也不会倒退,可是我们仍可以从新时代的艰苦朴素精神中获取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动力;我们不能回头,但是我们通过回顾历史而更坚定地昂首未来。

 

希望当下一个60年来临的时候,见证了祖国不断发展的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自豪地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我、家和共和国的那些成长足迹。

 

 

 

                                                 于希旖 09300130002

                                                    09 新闻系

                                                 指导老师:肖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