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共和国》(忻骥文)

发布时间: 2010-04-11   浏览次数: 22

《我**共和国》

祖国,60年来,您风雨兼程,将一个百废待兴的土地建设的井井有条。

60年来,您载欣载悲,使你的人民丰衣足食。

90后的我虽然才陪您走过了20年,但我也已深深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想用这篇文章来感谢您———我的祖国。

(注:本文写作前,我采访了我的外婆,父亲、母亲)

 

储蓄---- 建国初期理财的唯一选择(采访对象:我的外婆)

1949年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国门也并没有完全打开。但那个时代,充满的是朴素的阶级感情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我外婆于1950年开始在上海涤纶厂工作,刚开始的工资为50元左右,之后被提拔为科长,工资也达到了90元左右。据她所述,她的两个妹妹一个参军,一个正在读大学,而一个哥哥出国在外,还有两个哥哥也在工作。每个月她要拿出60元作为全家的生活费,其它的30元主要是用于单位的伙食费,以及车费和日常花销。在理财上,我外婆每年会积攒3张小额贴花,一个月会将12元用于小额贴花,一年12个月,由于小额贴花年底会有利息,这样一年来可以有160元左右的存款,然后外婆会将这笔存款以定期(一般是一年期)的形式存入银行。我外婆的经历其实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理财的大体方式。

外婆还提到了有奖储蓄,即储户除了享受存款利率外,还可以参与开奖,奖品的种类众多,但后来由于文革,有奖储蓄被扣上了“资本主义”的帽子,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储蓄方式叫作建设储蓄,它是那个政治色彩极其浓烈的时代的象征,有的建设储蓄的宣传语上写着“粮食丰收国富强,钢水淹死美国狼,增产节约风格好,人人储蓄办粮钢”,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的话,却在当时激起了无数热血青年的爱国激情,人们纷纷拿出积攒的每一分钱用来购买建设储蓄,支持国家建设。

如今,对于我来说,“小额贴花”,“有奖储蓄”,“建设储蓄”之类的那个时代盛行的理财方式如同“天方夜谭”一般,随着时代发展,它们也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之中。

总的来说,那个时代的理财方式是极其单一化的,储蓄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而且其中还或多或少的掺杂了一些政治色彩。

 

 

债券---20世纪80年代的致富手段(采访对象:我的父亲)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祖国大地,也唤醒了沉睡的债券热潮。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需要,1981年再次发行国债实物券,正式定名为“国库券”。

我的父亲于1984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国有企业。当时的工资只有50元,那时的国库券虽然名义上是自愿购买,但其实是组织摊派的。据父亲所述,他当时每年都被摊派到100元左右要用来购买国库券,级别更高的领导可能被摊派到更高一些,以体现你的政治觉悟,国库券的年利率可达12%以上,可即使年利率如此之高,却少有人问津,那是因为当时的国库券不能出售转让,只能到期去银行兑付。当时不少人暗地里转让国库券,之后为了抑制黑市,国家便颁布了《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有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投资者便开始通过国库券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淘金,杨百万便是其中之一,说到这里,父亲还连声叹气,后悔当时缺乏经济头脑,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那时的杨百万第一次进入国债交易市场,便以开盘价104元买了两万元年利率15%的三年期国库券,而当天下午涨到112元。这一次买卖交易杨百万赚了800元,这相当于他在工厂一年的工资。自此以后,他如法炮制,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当时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库券市场,也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试点城市的银行为了周转资金,往往会出现低于面值(100元)出售国库券的现象,从而不同城市之间国库券出现了套利空间。于是,合肥、上海之间坐88次列车的数十次往返,诞生了“杨百万”。

父亲告诉我,到我出生时,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国债已开始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我家也开始购买国库券,当时的国库券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股票交易的出现,国债投资者逐渐减少。而如今,由于物价上涨,股市起伏不定,国债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总的来说,国债的出现标志着国民理财告别了传统储蓄的单一模式;同时“杨百万”的出现也代表着债券在其发展初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杨百万等新一代投机者的出现也标志着国人从“爱国投资”向“理财投资”的质的飞跃。

 

 

证券 ----恋曲1990(采访对象:我的父亲、母亲)

1984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

1986926,新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600651)在南京西路1806号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

父亲回忆说当时的股票市场上只有“老八股”,即申华电工,豫园旅游、上海飞乐等8家上市公司。但当时股票严重供不应求,老百姓发财心切,却买不到股票。为了抬高门槛,管理部门推出了认购证。1992年,父亲购买了他自己的第一张认购证,当时的一张认购证要30元,而股票发行价才6-8元,再加上当时的购买认购证后,要摇奖,中奖后才能购买新股,这使不少人望而却步。

据父亲所述,当时的股票市场还不成熟, 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1992年,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出现了暴涨570%的场面! 同年还发生了“810”事件,由于新股申购火爆,部分人员利用权力私买抽签表没买到表的大批的人群涌向市政府大门,深南路瘫痪。为此市政府还出动了大量警力。

由于当年父亲只有一张认购证,投入的资本也不多,虽然小赚一笔,但远没有“一夜暴富”。之后1998年,证监会成立,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股市也开始走向了规范化的道路。父亲回忆说,当时他用股票市场赚来的钱为家里添了一台洗衣机,用了10年,直至搬新房时,才依依不舍的与它告别,因为这是他第一次风险投资的见证,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忆。

之后的几年里,股市又是忽高忽低,由于工作的关系,父亲也没有时间料理股票。直到2006年底,那个“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刻,父亲也“义无反顾”地将存款投入了股市,那是一个“赔钱比赚钱难”的时刻,那是一个抒写历史的时刻,那是一个人人为之颠狂的年刻,然而好景不长, 2008的风云突变也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了风险投资可能带来的代价,好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应对有方,即时出台相关政策救市,使让广大股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证券市场的出现是利用或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来推进我国产权改革的破冰之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0年,中国证券业从青涩走向成熟;同时股市的出现标志着国民理财正式走向多元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成熟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象征;股票市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风险投资的开始,因为股票交易较之国债有着更强的自主性;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也鉴证了政策制度透明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国家真正成熟的标志。

 

其它理财方式:

1. 房地产

2. 保险

3. 外汇

4. 基金

   5.文物收藏

    6.我:父母一直对我说,我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投资,教育投资是现代家庭不可或缺,可持续的投资。

7. ………………

 

 

总结
    
六十年,国人的理财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爱国“理财”发展到现今的理性投资,这其中就鉴证了祖国的成长。
    
六十年,国人的理财渠道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这其中祖国母亲功不可没。

 六十年,有关理财的各项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各种政策信息越来越透明化,这是一个国家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下一个六十年,我坚信,辉煌还将在这片热土上续写,祖国将更加蓬勃向上。

 衷心地祝福您,我的祖国!

 

 

作者: 忻骥文

学号:08300700012

专业:生物科学

2009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