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共和国(汤经纬)

发布时间: 2010-04-11   浏览次数: 110

我·家·共和国

汤经纬 08300150066 经济学

我从小学习国际象棋,并获得了棋协大师和国家一级运动员的称号。多年的学棋经历使国际象棋成为了我们家庭生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我们作为“局中人”,能够亲历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发展变迁。现截取我学棋经历中的三个小片段,从中能感受到国际象棋事业的蒸蒸日上,中国体育的腾飞,以及共和国的繁荣昌盛。

 

l         1997年寒假 上海市一师附小某教室

我时年七岁,和其他大约二十个小朋友一起坐在教室里。黑板的粉笔槽上架着一个巨大的国际象棋棋盘,我的启蒙教练老师在讲解着意大利开局。而在教师的后面,坐着一群大人,正在认真做笔记——那是我们的家长。

19969月,我开始上学。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四的早上第一节课前,一个老师提着一个硕大的64格黑白棋盘,在全班同学惊异而好奇的目光注视下,走进了教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国际象棋,在此之前,我对这种棋一无所知。之后的一个学期中,我们每周有一节国际象棋课。每个同学都买了一副国际象棋棋具,学会了规则。每节课上,老师会出几道杀王题目,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我的手,说出我的解法。临近期末时,袁老师说,寒假中将举办一个国际象棋兴趣班,想进一步学棋的同学可以报名。回家后,我和爸妈说,我想去参加,他们很高兴地同意了。从此,我和我们全家便逐渐迈入了“国际象棋圈”。

寒假班有一个规定,希望学棋同学的家长也能同时来参加,因为刚入学的我们不太识字,英语也是零基础,所以无法记录棋局。而且,许多小朋友初学后对下棋非常狂热,又苦于找不到会下棋的人。每当我们与周围亲朋好友谈起国际象棋时,也无人知晓棋盘与棋子的模样,更不用提会下棋了。因此,亲子同时参与能弥补这两个缺陷。

家长们虽是“陪”我们去学棋的,但对于这个“西洋棋”,热情却丝毫不逊于我们。回家后,我常缠着爸爸妈妈“切磋切磋”。爸爸有着不错的中国象棋基础,所以我起初无法与其匹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将军!”、“抽车!”、“捉双!”,父女两个边下边喊,不亦乐乎。妈妈也常常加入战局,三人混战,十分热闹。当时的国际象棋课没有任何课后作业,既不用背棋谱,也不用解杀王题,唯一的要求,就是多下棋了,在实战中熟悉每个棋子的走法和特性,提高水平。但这种“作业”对我们全家来说,都太愉快了!

1991年,谢军获得了“棋后”称号,成为了史上获得此称号的第一个非欧洲人,并在1993年成功卫冕。这使绝大多数的国人首次知道了国际象棋这项运动,而中国国际象棋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使之在国内渐渐获得了与围棋、中国象棋并驾齐驱的地位,成为了“三棋”之一。但是,当时中国国际象棋的总体水平和普及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直到上世纪末也没有中国棋手的世界排名能进入前100。为了普及国际象棋,并从中寻找下棋的“苗子”,中国国际象棋协会设立了“国际象棋传统学校”的荣誉称号,颁发给一些国际象棋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而我的母校——上海市一师附小,便是其中的一员,于是就有了每周一节的国际象棋课,以及假期兴趣班。学棋从娃娃抓起,迈出了迅速提升中国国际象棋水平和普及度的第一步。

 

l         2004年寒假 哈尔滨工程大学

冬天的哈尔滨银装素裹,分外美丽。窗外冰天雪地,室内却十分温暖,热闹非凡。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食堂改装的赛场里,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棋手济济一堂,参加 “李成智杯”全国国际象棋青少年冠军赛。我是女子14岁组的选手,已是第四次参加此项赛事,而每次无论天南海北,妈妈都陪同左右。在比赛的前后,我们借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各地人文底蕴。

那是第5轮比赛,我的对手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混血小女孩,她叫Anya Sun Corke,来自香港,不会中文。长得如洋娃娃般漂亮可爱的她,在赛场中备受瞩目。比赛开始了。Anya的棋风却非常凶悍,着着紧逼。下完开局,我就落于下风。但在残局阶段,我突然发现她犯了一个错误,我抑制住兴奋的心情,抓住了她的漏洞,夺回了优势。过了一会儿,她问说“draw?”,然后双手食指交叉成“十字”。我愣了一会儿,才想起赛前同学们告诉我“draw”是“和棋”的意思,而“十字”也是国际通用的提和手势。这是我第一次和说外文的棋手对弈,因此不熟悉这种方式。于是,我微笑着对她说no。坚持了不久后,她就投子认输了。

比赛期间,赛场里棋手们热火朝天,休息室里的家长们也没有闲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们在这一个星期的比赛中互相认识、熟悉。而从别的家长那里,我妈妈也了解了各地不同的棋坛故事、教育情况、工作状况以及其他各种风土人情。有一个家长是加拿大籍华人,她女儿曾获得过全美比赛的亚军,不久前回国后在上海棋院和我一起训练了一段时间。她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国内下棋训练这么正规,比赛竞争这么激烈,氛围非常好。中国的各个棋院现在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海归”们,在海外成绩不错的他们回国寻找更出色的教练和更棒的对手。中国的国力在提升,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在扩大。

在这次比赛中,我所在的女子14岁组的前四名现在都成为了国家女队的成员,目前年龄不足20岁的她们在国际赛场上披荆斩棘,为祖国赢得荣誉。第五名Anya在赛后不久便获得了香港冠军,几年后又取得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这是女棋手的最高等级称号。而第六名——我,却没有能够成为一名职业棋手,但五次“李成智杯”的参赛经历使我见证了许多顶尖棋手的成长和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不断壮大。

“李成智杯”是我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几乎国内所有的优秀棋手都是通过在此项赛事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脱颖而出,逐渐走向专业道路。这个一年一度的国际象棋盛会将全国所有的优秀少儿棋手聚集在一起切磋棋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每届比赛的参赛人数总是不断上升,报名单位分布的区域也持续扩大,从开始时棋手几乎全部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到后来逐渐出现了像Anya这样的港澳同胞,还有外国侨胞以及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棋手,使我们足以为国际象棋的不断普及而感到欣喜。

 

l         200812  我家

“上海队夺冠了!”我爸爸从报纸上看到了上海队获得了全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冠军的新闻,兴奋地喊了起来。我们马上上网查找相关新闻。上海队的队员基本都是从小和我一起学棋的同学,而主教练李祖年更是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成为了我的老师。

这已是中国国际象棋联赛举办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中国国象联赛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其参赛主体是国内的职业棋手,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优秀外援。在以联赛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内外重大赛事的持续宣传作用下,国际象棋在国内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现在,会下国际象棋的同学在校园内已随处可见,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联赛也锻炼了一大批棋手,中国女队多次获得世界团体冠军,中国棋手的最高的个人世界排名已达到世界15位,一个曾经不敢想象的高度!

当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妈妈问我:“当初完全没有尝试职业棋手的道路,后不后悔?”

我笑了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后悔。”

爸爸说:“你初中的时候有一个上海集训队,因为和学校里的读书时间冲突,我就没让你去。那些后来打联赛的,好几个是从那里选出来的。你若去的话,进上海队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我一直认为,能成为一个优秀棋手,取得好成绩,为祖国赢得荣誉,是一件无比光荣和自豪的事情。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太过高昂。目前,国内优秀棋手都是通过联赛历练而成长的。然而,由于联赛赛程紧密,持续时间长,所以参赛者只能是职业棋手。而事实上,联赛的主力军是与我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棋手,换言之,他们都放弃了学业。

我看着网上上海队的夺冠照片,队员中有我初中的学弟学妹。我的学弟如果正常入学的话,应该在读高一。而早在三年前,也就是他仅读初一时,便辍学下棋,代表上海队参加联赛。

我妈妈叹了口气说:“我当初真是不明白。我去问她妈妈是怎么考虑的,她妈妈说,儿子棋下得那么好,又喜欢,教练也说很有前途,那就放手一搏了。但我觉得,年纪这么小就不读书,怎么可以呢?他学习成绩我记得也挺好的,奥数竞赛也弄得不错。”

“是啊,当他们将来退役的那天,该怎么办呢?人生才过了一小段,但他们仅有的能力——下棋,却已经不能用了。没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他们,能干什么呢?”爸爸补充道。

我和我的家人曾经毫不犹豫地选择,让我和所有普通同学一样,上学、高考、读大学,把下棋作为永远的业余爱好,然而在未来,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使人能在享受这些的同时,不放弃成为优秀棋手的梦想,为祖国争光?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渴望看到一种更加多元化的运动员成长模式和发展环境。

 

学棋十年使我们全家见证了中国国际象棋从开始起步,到如今世界领先的历程,切身体会到国际象棋训练、比赛的运作越来越正规,设施条件越来越好,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总体水平越来越高。奥运的辉煌已铭记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国际象棋虽非奥运项目,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有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年代,体育事业才可能兴旺。国际象棋作为一个外来项目,其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不断加快的对外开放的步伐。棋强,体育强,国家强!

然而,作为使我国体育成绩不断飞升的一个保障,举国体制在制造冠军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病。专业运动员重训练轻学习,文化水平普遍低,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在建国六十周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我们应该更加提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给予运动员更多的自由,在训练的同时也能享受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