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共和国(蒲萄)

发布时间: 2010-04-11   浏览次数: 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征文》

 

 

主题:我·家·共和国

 

题目:我·家·共和国之——中国青年的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

 

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

 

学号:08301030065

 

姓名:蒲萄

 

 

 

 

 

 

 

我·家·共和国之——

 

中国青年的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

 

马克思曾言:“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题记

建国六十年,回首共和国走过的风风雨雨,虽称不上“史诗”,也应是一段传奇。有太多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回忆,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讲述,有太多的时刻值得我们去重温。区区几千字,又怎能道得清,讲得明,谨以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的他们、我们,来小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独特的故事,惟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了! 我们醒觉了!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 谁说? 我们不干, 谁干?

——毛泽东《湘江评论》

共和国的青年,并不是从1949年才诞生。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无数热血澎湃的儿女,为了1949的到来,开始了黑暗中的探索。

1895 , 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即将被清政府批准之际, 康梁联络各省赴京会试的1300 多名举人, 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公车上书”; 1898 年“咸与维新”, “六君子”喋血都门; 国父孙中山几渡海外, 创建同盟会, 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为己任。渐渐地,我们听到了左宗棠,曾国藩,张謇,我们听到了师夷长技,实业救国,民族企业。这些四面八方的声音,是一个民族在枪炮中觉醒的前奏。

1919,伴随着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的红旗终于在最古老的土地上飘扬起来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德先生、赛先生;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直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社会责任意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又推动他们更进一步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斗争实践。经过五四的洗礼, 他们己不满足于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成果, 从而产生了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这一代青年对于改造中国社会不仅热情高昂, 而且充满信心。并且以主人翁的姿态立志于这一伟大事业。他们中诞生了中国现代史上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从20 年代到40年代, 站在救国前沿的正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和在五四精神鼓舞下的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这一代人。他们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实现者, 是新中国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们不愧为不朽的一代。是他们雪洗了百年民族耻辱, 恢复了民族的自信心, 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五四运动,从此成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第一乐章,成为了一座我们永远不能绕过的丰碑。

1949,经历了八年抗战,四年内战,带着伤痕与希望,我们终于迎来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成为了一个13亿人引以为傲的名字。前所未有的活力,前所未有的热情,前所未有的斗志,是这个时代的名词。“热血青年”,形容1949年的一代,应该最好不过了吧。世上恐怕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有过如此活力奋进的一代吧?

“只在一夜之间,伤口就挣开了

书架上的书籍全部背叛了他们”

——多多《教诲》

只是历史往往喜忧参半,去年一部很热的片子——《高考1977》,把我们带回了那一个灰暗的特殊年代,让我们了解到了所谓“生在新中国, 长在红旗下” 的一代。

诗人多多写到,他们的出生就是一场悲剧,似乎验证并强化了某种无法摆脱的时代宿命: “他们是误生的人, 在误解人生的地点停留;他们所经历的──仅仅是出生的悲剧”。 他们的出生伴随着纯正的政治教育, 他们的成长同步于文化革命的风暴, 在红卫兵与上山下乡运动的舞台中,他们既是主角, 又是观众。他们经历了理想的迷狂和破产, 带着青春沦落的悲愤和叛逆的冲动开始对个人和历史进行反省: “他们的不幸,来自理想的不幸/ 但他们的痛苦却是自取的/ 自觉, 让他的思想变得尖锐/ 并由于自觉而失血”

是的,那是一个扼杀人性,扼杀理想的年代。可是,就是在这个让所有的激情都窒息的年代,年轻的“我们”,内心的那个火种,仍在这场风暴中顽强的悄悄保存着。所以,我们看到了强子,一个刚毅的男子汉,为了争取参加考试的权利而绝食,而那个曾与之为敌的同伴“去自杀我不陪你,但我陪你去死”,那个娇小的女孩,也“为了尊严而抗争”而加入了进来。我们看到了两个兄弟冒着危险去偷书,他拿的第一本书,是《复活》,也许这也是一个隐喻:这是被扼杀的一代,但决不是灭亡的一代。我们看到腼腆瘦弱的宝根为了能回家毅然扛起300多斤的麻袋,我们看到一位“反革命”父亲不远万里为女儿送来复习资料,看到一群渴望的青年为追赶那一班开往考场的火车在林海雪原里奔跑。还有,一位指挥家用四四拍的节奏劈材,一位音乐家躲在被窝了“偷听”梁祝。我们看到了1977高考的壮大场面,所有的冰封或麻木的心,都在1977年的那个冬天醒了过来。

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青年,“可以被打倒,但是永远不会被打败”。

孩子 我们听见了 /听见整个中国都在为你们鼓掌 /这自发的掌声 /改变了世界的目光 /这掌声属于你啊 /我们的孩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诞生的新一代青春形象 /没有白疼你们啊 孩子 /幸福中长大的80 90后的孩子们 /我们曾想告诉你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曾想告诉你们家和国的份量 /终于 在大灾来临的时候 /看到了你们伸出的手臂里 /民族的热血在流淌 /……/ 80 90后的孩子们 /好样的 /你们长大了 /你们成熟了 /你们勇敢了 /你们美丽了 /你们在国难的时刻 /坚强如钢 /如果我们的白发故事还能给你们讲述什么 /请把几个“相信”记在心上 /相信你们 /在我们曾经宣誓的党旗下 /扛起灾后重建的破碎山岗 /相信你们在我们永远突进军旗中 /谱写子弟兵为人民的最新乐章 /相信你们在我们神圣的国旗下 /让世界知道 /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希望 /复兴的希望! ”

                             ——《爱的奉献》央视5.12地震大型募捐晚会

正如诗中说的那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共和国的快速成长,一起成长起来了还有一群曾经备受争议的群体---80后”。

80后”被定义为被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独生子女政策催生的一代。从小就有“小皇帝”的名声,被评价为“以自我为中心”。 被安了叛逆、自我和冷漠标签的80后,还被称作“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甚至“垮掉的一代”。在“去政治化”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也被认为普遍存在“政治冷漠”。与我们曾经身为“红卫兵”和“知青”的父辈相比,“‘80后’缺乏对某种政治理想的信仰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而在过去的很长时间中,我们的表现似乎也符合上述判断。

转折发生在2008年的春夏,在西方媒体歪曲西藏骚乱事实和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风波中,“80后”出人意料地集体迸发。甚至在2008年初春的那场大雪灾中,我们的哥哥姐姐或是同学就已经在悄悄的完成蜕变。或者准确地讲,我们并没有改变,只是以前的时代没有使大人们,或者我们自己发现这个群体蕴含着的巨大潜能与责任。雪灾中,我们积极参与救灾,反藏独,我们举行大签名,我们创办‘爱中国’红心大联合和‘ANTI-CNN’网站。红色国旗的海洋在洛杉矶,在火炬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飘扬。《五星红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唱响。引用我哥哥的一句顺口溜:“以前不怎么看中央台一套,现在锁定CCTV1不换台;以前并没发现自己和周围人有多爱自己国家,最近发现自己其实爱死她;以前很担心我们国家万一遇到类似70年前的日本侵略,会心不齐,没有凝聚力,现在发现自己是瞎操心”。这,也许是我们的同感。

而亲历5.12汶川大地震,在为自己家乡、乡亲悲痛地同时,我看到了千千万万的他们、我们来到我的身边。他们和我一样牵挂这块土地,他们和我一样努力拯救我的同学,他们,穿着绿军装,白大褂,比我更勇敢!

当我和家人一起睡在广场的露天草坪上的时候,通过报纸,收音机,我听到了一条又一条让我感动或是震撼的消息:

韩寒、张悦然亲入灾区;5·12 当天, 就有普通的青年在南京、上海、杭州三地, 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各地青年, 组织起了“江浙沪援助四川地震灾害青年志愿者临时办公室”, 统筹组织江浙沪三地的青年志愿者进行募捐、抗灾行动, 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灾区;第二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就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学生服务楼前,排起了蜿蜒数百米的队伍;从13日上午开始,北京王府井、西单等繁华地区的流动采血车挤满了等待献血的市民,队伍一度长达数里,引起交通堵塞,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帮助空军找到降落场的张琪和左婷;写好了遗书,然后从超出平时训练高度5倍以上的5000高空纵身跃出的15名伞兵……

   还有,每天为我们送来安全饮用水和食物的解放军,他们真的和我一样年轻;还有,为我们搭建高考临时考场的建筑工人,男生们亲切的把这群就扎在我们学校操场上,却从不吃一次学校食堂,只啃自己带来的土豆、洋葱的人叫“哥么”;还有暑假在家乡支教时遇见的那位把自己在福建当小学教师的妈妈一起带过来的清华的学长……

他们在这次地震中的名字,是遇难者,是救援者,是志愿者;他们的职业,是军人,是学生,是教师,是医生和护士,或者没有职业。80后,原来有情怀,原来很勇敢,原来懂大爱,原来能作为!

而关于“80后”的颠覆性评价最终在北京奥运会上几十万“80后”志愿者的微笑中达到顶峰。韩国媒体将我们称为“鸟巢一代”,说我们是“擅长与外国人对话、爱国心强的20多岁年轻人”。 “鸟巢一代”生长在中国繁荣、和平的年代,没有“苦大仇深”的心理,但也不认为“外国月亮都是圆的”,我们也许被某些人视为“崇洋”,但绝不“媚外”。
   
其实,早在这之前,80后就已经在关注着社会,承担着责任。

2005 年《人民日报》相继刊发了清华大学本科生李强的《乡村八记》和温家宝总理的回信。《乡村八记》用朴实生动的笔触,细致详实地记述了山西某县农村的情况。温总理回信评价这份报告“真切、细致、生动”,这种责任心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浙江学子杨松12 次自费到艾滋病高发区河南上蔡,7 次进入文楼村并写出23 万字的调查报告……

这一切,曾一次次让我思考着我们这群年轻活力独特的一代,而让我在犹豫很久后顿时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的,却来自这样一个群体,她的名字叫“心生”。

这是一个5.12地震后由复旦川籍学生组建的志愿者协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这个集体的核心成员。从此,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我感受到了无数年轻的我们是如此的善良、热情、担当与执着。

为了暑假都江堰和北川的暑期支教项目,我们进行了一场志愿者招募的宣讲会。在复旦活动众多的周二下午,这样一个小小的年轻社团,我们对于有多少忙碌的同学会来并没有把握。然而,当我准时到达会场时,却发现小小的3109B却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教室里面是座无虚席,教室后面还挤着陆陆续续赶来的同学,教室外面也被围了好几层。真没想到,在5.12过去一年以后,这样的理由,依然会凝聚起这么多看似“沉默”的我们。我看到大家关切的目光,我看到大家的沉思,我发现大家不仅仅是没有忘记,而是如我一般,深深铭记着这场惊天动地的灾难,深深惦记着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小老乡”。在志愿者报名表的“参加本活动原因”这一栏,我看到了最多一句话是:“去年因为高考没法自己亲自去灾区,只是捐了钱和书,现在真的很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短短的话语,却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幸福,为之感动。

为了给都江堰的两个身患淋巴癌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筹集医疗费用,我们在本部超市和食堂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募捐。接连跑过来的同学,投进几个硬币、五块、十块、几十块,甚至有同学第一天捐了几块,第二天特地跑来又捐了整整一百。抱着募捐箱的我,只有用不断的点头鞠躬,来表示感激,此时,我为80后、90后的我们,感到骄傲!在募捐的最后一天,短短一个小时,我们竟然收到了5203.40元!四天来,就在复旦,在还在读书的我们当中,我们一共募得14795.90,够小裴丹做好几次化疗了!

随着暑期的来临,心生分为两队人马,踏上了前往北川和都江堰的路。在都江堰,我们没有浴室,只能每天等到天黑,在露天里“冲凉”;我们没有寝室,就用幼儿园的小方桌搭成通铺,四五个人一床睡;来自上海的队友吃不惯麻辣的川菜,每天就拿着纸巾边吃边擦鼻涕。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出,因为我们看到那么多小朋友的笑脸,上课时期待的眼神,做游戏时的“放肆”,还有七天以后彼此的依依不舍。短短七天,我们在都江堰,不仅仅是给予,更是被给予,被启迪,被帮助。

如今,作为心生的会长,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行动:到农民工小学,到山区,到需要爱和阳光的地方去!

这就是一个集体的力量,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80后!

结语

三代青年,三代情怀。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与发展,在不同的年代,中国青年演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责任。我们代表的精神与性格,正是共和国的精神与性格。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如这一代代的中国青年,热情,奋进,坚韧,进步。六十岁的中国,正年轻;五千年的古国,在苏醒。东方巨人,正在和世界一起成长。让我们带着勇气与希望,和共和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