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国”(张娅露)

发布时间: 2010-04-11   浏览次数: 36

 

08300720122  高分子科学系   张娅露

大家好~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我·家·祖国”,我也不想爱国爱家云云说很多,我想大家在自己的论文中肯定也有所体现了,大家的体会也一定会比我深刻。今天我在这里是想借这次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一个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

我记得上学期在叶耀珍楼的门口悬挂了这样一条红色的横幅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是鼓励应届毕业生走上“三支一扶”的道路,在为国做奉献的同时也借之实现自身的价值。所谓的“三支一扶”,也就是大学生到偏远落后的地区去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在你们毕业的时候会主动选择这条路,我指的是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请举手。我还要问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认为大学生在“三支一扶”中所做的努力是真的能给当地人民带来发展和贡献的,请举手。

也是在上学期的一节通识课上,我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应该说气氛很“激烈”,因为大家的观点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总共分为三派观点。第一派:偏远落后地区的人们的劣根性是十分顽固的,好吃懒做没有理想等等,不是我们不想帮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不求上进,大学生去做这种工作完全是大材小用,我们完全可以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作更大的贡献;第二派:中立观点,觉得大学生身上承担着很重的社会责任,应该尽一些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做些贡献,但是觉得自己不会选择这条道路,他们希望能够走一条更轻松收获却更多的路;第三派,觉得大学生完全应该积极的参加这种活动,并且也一定要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影响到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即使没有显著的成果也不应该气馁,因为这一定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不知道大家赞成哪种看法,反正当时的我是非常的矛盾,我没有觉得哪个观点完全对也没有觉得哪个观点完全不对。对于“三支一扶”这件事情,我本身就有非常矛盾的态度。

首先,我对于那种片面地看待偏远地区同胞的所谓“劣根性”的人十分鄙视。几个不知甘苦的学生在那里喊着“他们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显示出一种不言而喻的优越感,好像完全忘记了自己心灵的鄙陋。暂且不谈“不求上进”这样的形容是否真实,仅仅那种优越感就已经大错特错。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有寒冷荒芜的青藏高原,有温和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有湿润温暖的盆地,一定会有的地方发达有的地方落后。每一个中国人出生在祖国每一个角落的几率是完全相等的,如果我们碰巧降生在了富裕的家庭,我们有能力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有更多机会,我们享受了更多的社会福利,这绝对不是我们鄙视其他同胞的理由,是他们替我们承担了那份磨难,总有人要生在贫穷的地方,总有人要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如果一个从小就在恶劣的坏境下生长的人没有理想,还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不应该理解吗?如果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落后发达的环境里甚至是一个愚昧的坏境里,有多少人可以有信心向我保证你20岁时依然可以坐在复旦的校园里。我不是鼓励不求上进,也有很多人自强不息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更冷静的看待那些没有觉醒的人,那绝不是他们生来就有的错,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他们,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记得有一次在公车上看到两个打着铺盖卷的中年民工兄弟,挑着一些盆盆罐罐和一张凉席就这样四处漂泊着了,虽然很多人觉得他们脏觉得他们有气味站得远远的,但是我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也是一种生活,战斗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值得尊敬,顽强的为了生活拼搏的人也值得尊敬。反而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实在虚度岁月呢?

其次,我觉得我们应该理想主义一些。虽然躲在象牙大里的大学生最需要接受现实的熏陶的。但是仿佛现在的我们大概已经现实过了头,对于社会已经有了消极的态度,总喜欢从一些负面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束缚了自己手脚。也许很多人在考虑“三支一扶”时,没有先考虑到它的意义,而是先考虑了它在实行中的困难:农村的条件艰苦在物质上能够收获的甚少,社会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官场黑暗腐败很快会击碎大学生的梦想,很多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鲁莽而武断不愿改变现状不愿奋斗……太多的因素会让我们踌躇,我们不是不想奉献,而是怕自己的满腔热血喷洒殆尽也看不到一点红色的印记,是怕来自社会“潜规则”的各种阻力让我们满腹抱负无处施展、郁郁寡欢、无疾而终。是我们顾虑太多了吗?就以我为例,我的爸爸妈妈从小就一直提醒我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让我凡事都不要天真单纯的看问题,凡事要多长几个心眼。是的,长辈想把他们的经验直接传授给我们以免我们重复弯路吃了哑巴亏,但是如果我们事事都用一种复杂的所谓的“成熟的”眼光去看待,所得到的只可能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保守怯懦。没有理想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理想的国家一定会灭亡。当我们的理想总是被长辈判为狂妄无知、不知天高地厚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抉择?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道理长辈总是言之有理的,比如说天冷了要多加件衣服。但是当涉及一些人的主观性因素占很大比重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自己考虑。就比如说“三支一扶”是否有意义。在我看来改善偏远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绝对不是一代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的努力也许看不出任何的效果但是整个人类的历史是有意义的——我们一直在坚持这件事情,只要坚持,成功就只是时间的事情。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可以变得安全民主,我们的政府会变的完全透明,我们人民的公仆会有一天两袖清风的做实事。而那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的努力。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一定要成熟现实的看待事情?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让自己拥有一些单纯的激情?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让自己向往美好的东西?

话虽这么说,很多道理我也能想明白,但是如果真的到自己的抉择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不决。如果我真的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怎么办?如果我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作为父母的寄托和希望,放弃了光明的前途对得起我的父母吗?寒窗苦读十余年,就这样放弃了憧憬的未来我会舍得吗?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没有答案,一个人不能完全是自己的,也不能完全时家庭的,同样,也不能完全是国家的,单纯的把一个人划归给任何一面都是残忍的,片面的。我们有太多问题需要考虑,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在呼吁为国奉献的时候,应该首先帮助她的人民想清楚很多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不应该完全忽略了人性,让这种奉献只是数字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