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共和国"(张一舟)

发布时间: 2010-04-11   浏览次数: 56

我·家·共和国

——上海城市公交突围

姓名:张一舟            学号:08300730001             院系:社会学

公共交通问题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民生,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上海公共交通的好转体现了共和国以百姓民生为本的理念,其中一波三折的改革过程中则反映了李岚清副总理所说的“突围”精神,值得我们去回顾、深思。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上海的公共交通系统总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分别在96年、02年和09年,其中96年改革核心是引入市场化,实施体制、机制、票制“三制改革”;02年改革重点是深化改革成果,实行政企分开和推行区域差别化管理;今年启动的改革目的主要是“进一步突出公交行业公益性和运营、运作市场化机制”,本文则主要关注96年与09年的改革。上海市政府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详见下表:。

行动者

政策目标

上海市政府

改善公交系统员工待遇

改善公交线路架设

解决市民乘车拥挤

解决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降低乘车票价

提升

 

96年改革:大锅饭→包产到户

背景:

凡是老上海人都知道,曾经特别是96年前乘车就好比一场战役,每有一辆“香蕉”车靠近,人流便蜂拥而至,不管男女老少,都扛着大包小包向小小的车门冲锋,上海就曾创下过一平方米十二双鞋的“傲人”战绩。

原因:

96年前上海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和同时代的其他公共部门一样,它一直是由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独家经营,积年累月下,集中凸显出四大弊端:

1、   实行垄断经营,缺乏竞争环境。改革前全市有200多万张月票通行,8万多交通公司职工一起吃大锅饭,实行统收统支,难以鉴别其生产成本、服务质量、经营实绩。

2、   价格背离价值,亏损逐年增加。公交企业从1987年开始出现亏损,到1995年亏损额高达8亿元。公司发行的月票实际成本为46.75元,已近发售价格的两倍。

3、   补贴核算机制不合理,企业缺乏挖潜增能的积极性。政府每年财政补贴的办法使企业政策性亏损与运营性亏损难以区别。在月票核算和分配机制上,经营实绩不与个人,基层和各公司利益挂钩,很像以前的人民公社。

4、   企业内部核算、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影响了司售人员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由于月票价格背离价值及分配机制不公,使得司售人员把对月票乘客的服务看作无偿的,缺乏积极性,甚至有厌客,甩客的现象发生。

结论:

总的来说,96年改革之前,市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是把公共交通定位为公益性服务。然而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系从双轨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改革初期的财政收入受到制约,价格与服务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在“乘车难”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96年全面推行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可谓生逢其时。它改革的思路是尝试动员全社会资金注入公共事业领域,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性,它的推出有利于突出传统思维禁区,是解放思想的明智之举。这次改革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产权关系明晰化;二是引入竞争机制;三是采取有利于财务独立的定价方法;四是改革补贴机制。它有利于彻底实现政企分离,增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经营效率的提高。

实行改革后,可以说成效显著,立竿见影。在财政补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1996年初期的运营线路70条、运营车辆1351辆,到1999年线路222条,并动用1.7亿元资金更新30条的车辆,截止至2001年,运营线路已达650余条,车辆8000辆,使得“乘车难”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09年改革:包产到户大锅

背景及原因:

经过两轮改革,上海公交行业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由于公交业务作为巴士股份上市公司资产的一部分,政府许诺的“公益性”与股份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出现了矛盾,从而导致公交车在一些热门线路出现了“过度竞争”,在一些冷门线路则出现“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公交费用的平民化使得公交企业不得不为了应对日益上涨的成本而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交职工的待遇。

结论:

考虑到上述问题,200611月召开的“上海国际城市交通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全方位贯彻实施“公交优先”政策。之后出台了颇受好评的三大新举措:公交换乘、轨道交通与公交车的换乘优惠政策以及70岁以上老年人的乘车优惠措施。这次的公交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三个:1、坚持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2、花钱“购买”优质服务。3、大力建立多档次的服务体系,实行优质优价。

从上述改革的目标中不难发现公交改革以后,公交行业将以国有为主导,更好地体现公益性。由此,相关政府部门在对企业的成本、运营等方面进行监管时,将更为容易,也将敢于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可以说这是一次双赢的结果,诚如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教授说:“公共交通作为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理所当然应放在首位;同时它也有"产品"的性质,保持它独立的经营性也是必要的。上海公交由政府主导投资将是正确的选择。”从目前的一些资料来看,上海在公交改革方面的政府投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加快车辆更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大枢纽和场站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购买车辆的“硬投入”,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制度。2008 年年底,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和财政局已经下发了“成本规制管理办法”和“公交会计核算办法”,建立统一核算制度,明确约束标准,建立运营监管系统,掌握公交运营成本,作为政府决策参考,并适时向社会公开。在市政府的“软硬兼施”下,相信在不久之后,上海的公交价格会回归公益性,出行也会更加便捷、费用会更加低廉。

 

乍看起来两次公交改革,是一个从大锅饭到包产到户再到大锅饭的过程,是在重走老路,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看来,两次改革都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急需进行的,而且都已经发挥或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第二次改革形式上虽然也是国有为主导,但仍然有一种适度的竞争机制存在。改革后,各企业进行区域化经营,没有争抢客流之类的竞争,但却需要在保障社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控制自己的成本来追求利益,而政府则会对此加强监管。

两次改革,突出来再杀回去,充分说明了共和国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要时时保持突围的精神。而共和国与我们的鱼水关系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党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设好我们的家,才会使共和国具有更大更强的政治合法性,深受民众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