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华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发布时间: 2012-02-23   浏览次数: 569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展示的主要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期间内的历史。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重点要搞清两个问题,1、搞清一个拥有430万军队,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支持,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为什么能被一个仅有小米加步枪的在野党——中国共产党三年的时间就彻底打败?第二,共产党靠什么打败国民党的,经验是什么?

  l 一、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争取和平民主和进行自卫战争的?

  (一)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从国内外局势和各派实力对比等相关因素看,在中国,当时有促成和平、民主的因素。

  1、从战后的国际形势看:

  当时,影响中国政局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美国和苏联的对华政策。

  通过美国和苏联对华政策的分析中,认识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2、从战后的国内局势看:抗战胜利时,影响中国走向和平民主的最大障碍是蒋介石政府的独裁政策。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已定,但是他要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

  第一,国际国内舆论均反对内战;第二,蒋介石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也需要时间。第三,人民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蒋介石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先发制人,打出了第一张王牌——和谈。他从8月14日日本投降的这天开始,连续给毛泽东发了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通过蒋介石与毛泽东往来的各自三封电报的分析,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的较量。

  3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北上和谈

  8月24日,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 。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等七个政治局委员连夜同王若飞磋商。会上,毛泽东明确地表示:“可以去,必须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

  1945年8月28日下午3:37,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

  重庆谈判,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取得的重大成果:

  第一,并赢得了民心。

  第二,捍卫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中共在有原则的基础上做出了让步,获得了各界的同情和支持。

  第三,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在谈判过程中,人民军队取得了上党战役的重大胜利。

  第四,10月10日,国共双方共同签署了《双十协定》。

  第五,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第六,因为由重庆和谈这个基础,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通过了五项议案。

  (二)蒋介石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人民军队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当时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获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是被分割和包围的,在物质上也得不到任何外援。而国民党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国统区面积达730万平方公里,并且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中国共产党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不打败蒋介石,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战争具有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

  那么,如何打败蒋介石? 第一,在政治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不以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而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

  在内战初期,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企图以所谓“速战速决”的方式一举消灭人民军队。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迅速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l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内战爆发一年时间,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7—1948.7)。中共中央及时实行战略转变,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将战略进攻的方向确定为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地区。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约12万人发起鲁西南战役,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次进攻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区,这是也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

  我军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这样战略的壮举,第一,有民众的支持;第二,军队能够形成密切配合: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态势,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而如何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呢?

  首先在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其次,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的军事、政治、经济纲领和各项具体政策,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思想上、政治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制定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实现了一场摧毁封建制度的社会大变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1947年7月到9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土地改革的最突出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把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命运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他们会坚决地跟着共产党,积极参军参战、支持前线。第二,土改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1亿6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二条战线是1946年到1947年5月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人民民主运动。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条战线?

  1、国民党统治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了全面危机

  第一,国民党实行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变得毫无威信,毫无力量” 。

  第二,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对国民党彻底失望。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加速了国民党灭亡的时间。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发展到12个省26个城市,预示着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失败和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垮台。

  l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再次走向合作

  中国的民主党派作为中间势力的代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中间势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革命的动力,所以,民主党派在历史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合作的历史。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1、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在国共两党以外的重要民主党派: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民主党派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团结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揭露国民党右派的阴谋,维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致力于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中华民国国民救济会等民主人士,发表宣言、通电,要求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改弦更张”,抵抗日本,与中国共产党主张一致

  3、抗战时期。

  民主党派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拥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的抗战团结。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推动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积极响应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在1944年9月第三界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的“组织各抗日党派的联合政府”的主张,

  4、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以最大的诚意和国民党达成《双十协定》;利用政治和谈的有利时机,在国统区与民主党派广泛接触,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尊重和维护民盟第三大党的地位,帮助民盟解决实际困难;关心和保护民主党派人士的安全。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通过和平改良道路,在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

  2、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

  ● 中间党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 在抗战后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的形势下,中国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 国民党不容许中国走和平改良的道路。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间路线走不统,中国共产党帮助和批评的情况下,中间党派开始放弃中间路线,开始转向共产党。

  在民主党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4月30日,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要与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共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个制度形成的标志。

  l 四、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新中国的诞生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决战前的国共两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产党蒸蒸日上;国民党四面楚歌。

  2、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伟大决战——三大战役

  3、蒋介石的和谈阴谋破产,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表和谈的《新年文告》,提出以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及反动军队等作为谈判的条件。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痛苦, 1月14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改变一切反动军队等8项条件的基础上,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从4月1日起,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4月15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至此,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彻底破产。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使建立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中国共产党开始绘制新中国的蓝图,表现在: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政策。

  2、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回答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3、1949年9月21日到30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偶然的。

  ●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支持。

  ● 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得出的结论。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在<共产党人>发刊词》里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其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