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

   首页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药剂学科由我国著名药剂学家赵士寿教授于1936年创建,继而在国内著名药剂学家奚念朱教授主持下,于1986年获得药剂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在国内著名药剂学家裴元英、蒋新国、陆伟跃等教授主持下,教学,科研诸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 2007年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为“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药剂学科及其前身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科历来以学风严谨、基础扎实而著称。药物动力学是教研室的主要课程,由于教师的敬业精神,课程教学质量高,多次在各级教学评估中受到好评,深受学生欢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国内外药学教育、研发、生产、管理、应用等各领域都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复旦药学院毕业生,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惠民院士、李大魁院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学科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奚念朱在1978年即在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药动学研究论文“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制剂设计”,受到同行们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80年代的广大医院药师,对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学这样的新知识既陌生又极感兴趣。奚念朱教授对此十分关心并亲自设法解决。不仅在校内、市内药学会培训班中亲自授课,还接受各地药学会的邀请,自编教材做深入浅出的报告数十次,普及了新知识,受到普遍的欢迎,对药剂科临床药学的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其后又主编了《药物动力学》等多部教学参考书。随后,蒋新国教授主编了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现代药物动力学》,多位教授参与了全国统编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近年来复旦大学药剂学科紧跟学科发展,进行了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药物动力学是教研室为药学本科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并翻新实验课程,使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都有很大改进,具备了申请精品课程的条件。


版权所有 © 药物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