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介绍
发布时间: 2010-04-03 浏览次数: 4359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陆谷孙
1940年2月
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
丁骏
1978年2月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后备
朱绩崧
1979年10月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后备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经过多年建设,《英美散文》课程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该教学团队有3人,能够独立、完整讲授本课程,包括教授1人和讲师2人。
1.知识结构:团队带头人陆谷孙教授为我国英语学界泰山北斗,治学严谨,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陆谷孙教授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很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曾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本教学团队的其他两位成员皆有陆谷孙教授带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整个教学团队拥有深厚的英美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词典编纂方向的专业基础。
2.年龄结构:课程负责人有学术声望,是国内研究词典编纂和莎士比亚的知名学者,同时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课程团队其它2位成员,年龄在30-35岁,年富力强,学术功底扎实,朝气蓬勃。
3.学缘结构:本课程团队学缘结构合理,都具有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学历,充分实现了英语语言学科不同分支的充分融合。课程负责人陆谷孙教授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曾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编纂工作。此词书收词20万条,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部英汉双语词典。教学团队中的三人都在词典编纂、莎士比亚研究和英汉汉英翻译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诣。
4.师资配置:《英美文学》课程是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同时也向全校学生开放选修,是复旦大学和上海市精品课程。授课规模虽然不大,但注重课程的专业与精致。课程团队本着优化、精干的原则,在组建课程团队时,挑选那些科研和教学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敬业、负责的优秀教师加入。
 
3-3
教学改
革与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我们曾在授课对象群中做过多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在没有上《英美散文》这门课之前,对当代的英美文学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英美散文大多阅读难度较大,文化障碍更是让文章变得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就要用课堂的魅力、教学的艺术、英语之美去改变学生们对英美散文阅读的畏惧之心,用我们生动的课堂,吸引他们。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具有一定深度和阅读难度的英美散文被学生所理解?让他们真正喜欢这门课。
要解决这个大问题,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要让课堂有魅力。英美散文作为当代西方,特别是英美文化、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对西方世界进行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它在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相比较之下,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即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可理解性。本课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把英美散文中独特的文化价值说清楚、透彻,展示英美散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理解。再者,散文的魅力还体现在对当代社会与新闻现象、思潮的深刻反思上。所有的文学都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回应时代和社会过程中彰显其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二是要让散文有意义。在信息化和速食文化的社会中,当代大学生无不为周遭世界中汹涌的信息苦恼。而在日渐浮躁的生活中,用什么来评判当下社会现象和沉静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课通过对英美散文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能获得一块难得的净土,站在西方的视角、用英语语言再度换位思考,反思社会、历史和文化。三是教学艺术必须到位、精准。英美散文的魅力,要真正为当代大学生认同,教学艺术是关键。本课题团队具有很强的学术优势,要转化成教学优势,教学经验和技巧是特别重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程团队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概括起来,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1、教材不断更新篇目,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变化潮流,贴近当今语言发展的最前线,让学生接触最鲜活生动的英语。与时俱进,丰富授课内容。目前由陆谷孙教授亲自选编的《英美散文选读》一书已在出版进程中。
2、强调人文通识教育和教师教育特色,实现了由单一的技能型课程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突出了语言基本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英语语言的学习包括工具性和文化性两个层面,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技能,尽力扫除文本上的阅读障碍,同时不拘泥于语言的机械学习,而进行深入的文化和人性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性的思考,在最大程度上启发学生。
3、丰富教学资源。纸本、电子图书、期刊、杂志、影视节目等构成了一个大型的教学资源库。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将视野局限于选读的文章,而是打开自己的眼界,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英美文化。所以我们将尽力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载体的文化信息和教学资源。
3-4
青年教
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青年教师是本课程团队的生力军。英美散文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对于青年教师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课程团队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选拔门槛。本课程制定较高的师资进入门槛。本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坚实的学术基础。本课程团队2位青年教师,都具有英语语言文学的良好学术背景,他们思想敏锐,功底扎实,朝气蓬勃。在英汉双语翻译和词典编纂领域都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
2.青年教师互助机制。青年教师各有学术和教学专长与风格特点,在团队中需要合力共进,互补互助,才能显出集体优势。青年教师互助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上,青年教师既能围绕共同研究课题合力攻关,分工协作,又能发挥各种专长,现成优势互补。二是在教学上,他们既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够发挥各自教学专长。本课程教学在强调主讲教师全程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分工协作,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教师的研究特长和教学风格。
4.科研倾斜机制。积极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他们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在985工程项目设置上,向年轻教师倾斜,让他们在项目中挑大梁。本课程团队的几名年轻教师在科研上进步很快,目前已经成为科研的骨干力量,同时,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5.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培训。本课教学团队科研和教学任务虽然繁重,但还是挤出时间,让青年教师到海外接受培训或者进行学术交流,在与境外一流教学机构的交流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不断学习深造、不断进步。
经过多年努力,本课程团队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在教学上,青年教师显示出很强的团队作战能力。本课程团队既是精干的教学团队,也是精锐的科研团队。在团队负责人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中,青年成员已成为活跃的生力军。目的核心成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这些青年教师表现出很强的团队作战能力。课程负责人陆谷孙教授带领对的教学团队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本课程的其他两位青年教师就在此教学团队之内。
二是青年教师教学表现出色,深受学生欢迎。课程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形成各自的学术研究优势和教学风格,清新自然、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广受欢迎。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