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教学成果


肖永春:幸福心理学


书   名幸福心理学

ISBN9787309061215

    数:32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

 本书由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肖永春副教授担任主编,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明波和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担任副主编,由具有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体老师编撰而成。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

 本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背景介绍: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幸福心理学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尤其在中国,可以说它是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顺应新时代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在此之前多侧重于消极心理学,如病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其目的在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并不等于心理的完全健康,人类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幸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生活,研究精神品质,指导人们追求高质量、高幸福指数的生活,以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内容介绍:

 幸福跟什么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什么东西都跟幸福感有关,比如高收入、高学历、婚姻、年轻美貌、甚至日照时间。在中国,什么东西跟幸福感更相关呢?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至爱亲朋的关怀,温暖的社会支持,这些是中国人看重的东西。儒家的核心概念叫仁,儒家很看重的就是人际关系。东方文化提供了幸福学很多的思想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流失。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幸福窃贼。就是说有些小偷在我身边,偷我们的幸福感,主要是忧愁、郁闷、焦虑、压力、畏惧、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们一些负面的情绪让我们良好的感觉流失了。那怎么办?幸福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需要阻止幸福感的流失。

 幸福心理学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一种观念,它希望我们可以改变旧有的观念,从现在开始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重视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时它也是一种行动,不光要这样的认识,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幸福是多样的,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关键在自己的感知和体会。

 内容简介:

 《幸福心理学》的特点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目录

第一篇 幸福是什么

 第 一 章 探讨幸福

 第 二 章 幸福的生理基础

 第 三 章 人格完善

 第 四 章 积极心态

第二篇 实现幸福

 第 五 章 把握情绪

 第 六 章 洞悉情商

 第 七 章 逆风飞扬

第三篇 拥抱幸福

 第 八 章 沟通的艺术

 第 九 章 两性与爱情

 第 十 章 婚姻幸福

 第十一章 设定目标

 第十二章 用好时间

 第十三章 感悟幸福

 序言:幸福是什么?

尼采:幸福就是随着权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种感觉;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说:幸福是有健康的身体和易忘的记忆;卢梭认为:幸福是银行有丰厚存款,家中有美食佳肴,加上良好的胃口;哲学家罗素认为幸福存在于心灵的宁静与淡泊;萧伯纳雨果则认为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真正的分享;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认为幸福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里,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小学老师觉得:“幸福就是我的学生都能成才,我的儿子将来有所作为。”工人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加班的时间少一点,能和妻子、女儿散散步、逛逛公园。”起早摸黑的农民说:“我的牛越长越壮,奶卖得越来越多,就能给儿子娶媳妇了,这就是我一辈子的幸福。” 一名井下工作的矿工说:“幸福就是马上要出井的时候。”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思索,古已有之,但抱怨不幸福者众。钱勒在其自传中说过:“当你自问自己是否幸福时,幸福就离开了你。”作家埃里克·贺 佛(Eric Hoffer)也说过:“思索什么是幸福正是许多人不幸的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需要客观基础,但是客观基础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社会构造。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认为:“当人们连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就开始呈递减态势,并且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鸿沟’现象。”当前我国国民也在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小康社会建设要显著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应在精神文化方面投入更多,因为客观物质条件对民众幸福感提升的贡献将越来越小,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将日益突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复旦大学推出了《幸福心理学》课程,几年来课程颇受学生欢迎,选课踊跃,我们因此而颇受鼓舞,就幸福这个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因而有此书的诞生。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