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完美”的心理代价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70

  

“完美”的心理代价

  

曹高举

  

有一个女孩因脸上生有雀斑而懊恼不已,想尽一切办法除斑而无果。有一次,她看到报上登载某医院可以根治,便去医院求治。到医院后,医生告知手术所需承受的痛苦,她吓得迟迟不肯进手术室。当看到两个女孩脸色苍白、手脚发抖的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她幡然醒悟:除了雀斑,自己还有明眸皓齿,笑靥如花,秀发如瀑。当她悟出这个道理的时候,她拥有了一份自信和洒脱,这个女孩就是后来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当红影星山口百惠。

山口百惠想除去面部的雀斑当然无可厚非,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动力和心理倾向。渴望完美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之一,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源泉。追求完美促使人们为自己和事情设定较高的目标,并努力地去完成,这使得人们更加优秀和卓越。但是,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总有很多的不完美。如果明知摆脱不掉,依然耿耿于怀,人生就会陡增很多的痛苦。

一、追求完美,源自内心的“缺憾恐惧”

1907年,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同从哈佛大学退休。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心理学中的“鸟笼效应”说明了人们的“缺憾恐惧”心理。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种正常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也是理所当然的。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看,完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遭挫折,那么他的完全感就会受到伤害。所以为了避免伤害,人们尽力追求完美,这就是完美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

完美主义的形成也与儿童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的高期望是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完美主义者多数内化了一个完美主义的父母客体,他们常常以为:“如果我过去表现得再完美一些,父母是会爱我的。”他们在成年以后还会努力追求达到某种完美,以得到奖赏,即父母的爱。

完美主义者具有自我强加的高标准,在智力和道德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 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而不考虑现实情境是否应该留有弹性或余地。这种对完美的过度追求,恰恰让他们获得“不完美”的结果。

二、过度完美,让自己陷入“选择陷阱”

有一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撒下一些谷物,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旁边,只要等到火鸡进入箱子,他就拉扯绳子,把门关上。一天,有12只火鸡进入箱子内,然后有一只偷偷溜了出来。他想:“我等箱子里面有12只火鸡后,就关上门。”然而他在等第12只火鸡回到箱内时,又有一只火鸡跑出来了。他想:“我等箱内有11只火鸡后,就拉绳子好了。”可是他在等待的时候,又有3只溜出去了。最后,箱内一只火鸡也不剩。

“放手让亏损持续扩大,这几乎是所有投资人可能犯下的最大亏损”,投资大师威廉·欧奈尔的名言告诉我们:完美的期望会诱使人们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不愿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标准,从而落入完美的陷阱。

例如,有些员工择业时过分追求完美,第一个公司符合自己的专业,但却是民营企业,没有保障;第二个是合资企业,但是竞争激烈,怕自己受不了;第三个是国营企业,专业对口,工作轻松,又有三金,但是薪水太低……最后,很多同事都晋级了,升迁了,自己还在不断的换工作。

有些女人择偶时过度追求完美,遇到一个大款但是文化程度不高,一个满腹经纶却很穷酸,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才华横溢又腰缠万贯者,又担心这样优秀的男人在外边被别的女人觊觎,自己要吃亏。最后,无情的岁月让她人老珠黄,美丽不再,只好随便找一个匆匆嫁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选择其实就是进行资源配置,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在面临多个选择时,人们总会综合比较各种因素,选择最优的方案,这无可厚非。但是,追求完美常常让人落入压力的陷阱,难以自拔。面对完美的计划,我们常常执行乏力,做事拖沓、犹豫不决、过度谨慎,从而会陷入“不完美焦虑”。

三、放弃完美,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有一个男孩长着一幅暴露在外、参差不齐的丑牙。小时候,他很自卑,常常缩头缩脑地躲在角落里,总觉得同学们在讥笑他。当他在课堂上被老师唤起来背书时,更显得手足无措、局促不安。但是,就是这个曾被同学们讥笑为“可怜虫”的家伙,却在长辈的教诲下,将生理的缺陷变为奋斗的动力,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罗斯福。

追求完美使我们认真工作、详细计划、做事情经常出彩,很快得到晋升。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功人士大多做事认真、刻板,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有强烈的完美感,特别讲究秩序,他们多数存在过于追求完美和理想主义的倾向。但是,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过分追求完美,为了从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收益和成本之间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宾州大学彭大卫博士让被试“把追求完美的优、缺点以生活实例方式写下来”,结果发现大部分测试者写出的优点只有一两项,而缺点则多达三四倍,其中包括“它令我神经紧张”、“无法放松自己”、“无法容忍别人”、“爱挑剔”等等。由此可见,一味追求完美,除了在获得掌声时,有片刻的满足感之外,整个追求的过程都是很累的。

其实,完美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只是一种人们努力的方向。随着时间推移,事情进展,人们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完美始终是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对自己不要过于苛求,要掌握好工作节奏,学会张弛有度,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做事顺其自然,在一定的阶段和时间里,达到一定程度的完美就足够了。如果无休止地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有更好的可以代替,我们就会错过最好时机。凡事只要我们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及时完成,并且可以从中取得进步,就已经是最完美的结果了。

当然,我们对自己要有期望,但是期望不可过高,“去摘你跳一下就能拿到的桃子”。始终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理,在追求完美中寻找快乐,在不够完美中寻找差距,砥砺奋进。承认和接受不完美,摆正心态,把自己真正回归到一个正视现实、承认现实的健康心境。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