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对父母说一次“不”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37

  

对父母说一次“不”

  

/曹高举

  

我们身边经常有人在诉苦与父母的重重矛盾,有苦说不出。这其实来源于一种爱,一种为了分离的爱。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孩子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开始经历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有些家庭处理不好,常会出现父母与自己关系上的过分扭结,从而影响彼此的正常生活。控制型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常会过分涉足孩子的心理疆界,从而引发彼此关系的问题。

  过分控制的父母常把分离过程中的孩子对独立的需求所产生的反叛,视为对自己的人身攻击,他们通过强化孩子的依赖性和无助感,来维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他们非但不去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反而不自觉地在破坏它,还常常认为自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好。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孝道,我们常会觉得对丈夫、妻子、恋人、兄弟姐妹、上司和朋友发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父母直言相抗却几乎是禁忌。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对父母唯唯诺诺,形成一种否认或合理化的防御方式,他们会牺牲自己的感受,暂时把某些情感从自己的意识中抹去,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内心的另一部分却是清醒的,从而诱发强烈的内心冲突。这样的亲子关系常常维系一种表面的和谐,内在的冲突不断积聚,像高压锅一样,潜藏很大的危险。

  遇到这样的父母,作为子女,首先要学会尝试把父母从神像的宝座上拉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这需要勇气。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父母,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与他们的关系中达到力量平衡。 

  其次,正视自己的感觉。当你不开心时,学会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当你生气时,学会用语言表达你的愤怒。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确切地告知父母这种关系使你痛苦,对你有害的是他们的哪些行为,告诉对方你希望看到的方面。

  最后,如果父母对你的感受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接受,这是彼此探讨平等相处的契机。如果父母没有表现出任何改变的可能,那么对他们的期望显著降低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父母变本加厉,为了你的情感健康,你或许需要剪断“脐带”,与父母中断一段交往,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这样有困难,或许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会帮助到你。(原文载于哈尔滨日报20091018日)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