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案例:自卑的女性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67

  

自卑的女性

  

曹高举

  

热线:一位35岁的女士,自己做生意,很成功,孩子5岁,家庭还不错。性格开朗,外表很不错,就是体型稍胖。大家都很喜欢她,行业里的人都佩服她的为人和能力。她自认比较自信,但近年来越来越对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走到街上觉得自己很不好看,心情沮丧。她不明白自己这种心理如何而来,该怎么办?
    

伟大的印度觉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切问题源自我们拒绝接受真相。为了拒绝真相,我们刻意朝相反的方向走,最终形成一种“反相”的心理防御。譬如,你愤怒,但你觉得愤怒不好,于是你表现得更有善意;你担心自己个子太矮,你总是记得踮起脚尖走路,以使得自己显得高一点。你自卑,你觉得自卑不好,于是你刻意的去追求卓越。

当然自卑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正是自卑造就了我们的成功。打进热线的这位女士事业成功、性格开朗,各方面都不错,自认为是比较自信的人,但其实该女士内心深处隐藏很深的自卑,对体型的焦虑只是自卑的冰山一角。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卑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而体型的劣势并不能通过努力来实现,因此,她陷入了心情沮丧的泥潭。

为什么当事人会产生这种自卑心理呢?认知治疗学派认为,我们的自我信念、对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是通过童年时期的学习获得的。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稳定的、可靠的。如果一个个体在童年时候经常被忽视、遭受遗弃、惩罚和虐待,或者母亲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缺乏足够的温暖和爱,就会对孩子的自我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心理创伤。这也会诱使当事者在成年后处处的去讨周围人的欢心,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受人欢迎。

自卑的人对完美的要求非常高,不能忍受生活中的缺陷。他们多数内化了一个完美主义的父母客体。她们常常以为:“如果我过去表现得再完美一些,父母是会爱我的。”她们在成年以后还会努力追求达到某种完美,以得到奖赏,即父母的爱。而现在自己已经成人,这种幼稚的心理情结等同于心理上的“刻舟求剑”。

当然,了解自卑的起源只是改变它的第一步。要消除内心的自卑,当事者应该首先明白,我们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评估,与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不同的。你对自己的看法仅仅是一种观念而已,还不是真实的情况。自卑常常会歪曲我们对自我的知觉,扭曲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如同当事人的长相一样,稍胖体型或许在朋友的眼中是丰满的、有魅力的,但她却认为身材影响了自己的受欢迎的程度。

第二,自卑的人对自己都是很苛刻的,对他们来说,自责或多或少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很难容忍自己存在的过错或身上的瑕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是怎么样的人的自我判断。热线的主人就是看到了自己“微胖”的身材,形“成自己没有吸引力的”判断。这些判断完全忽略了事情的另外一些方面,即那些与自己判断不一致的方面。比如,自己的能力很强,容貌很好,家庭不错,生意成功,人际和谐。正是这种负面的思维和认知加工,影响了该女士生活中的幸福感。

第三,当事人的这种自卑还源自与自己视觉的负面选择性。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的眼中的世界。如果你把目光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自己的优势都成为了背景,你注定生活在交流的阴影中了。相反,如果你看到自己的积极方面,你就与乐观和开心为伍了。如果当事人换一种角度,看到生活中自己拥有的很多资源,而不是身体体型的劣势,她将获得不错的心理感觉。你不必改变体型,你只需要改变对自己体型的看法。这才是当事人应该学习的心理功课。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