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案例:职场不顺原是“小孩”在作怪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43

  

案例职场不顺原是“小孩”在作怪

  

曹高举

  

用现在的眼光省察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

Jancy大学毕业后短短三年时间居然跳槽五次,心情一次比一次糟糕。Jancy刚进第一家公司时,公司员工不到10人,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公司总经理性格柔弱,各方面都需要人帮忙。自Jancy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后,1年半后的公司各方面都逐渐步入了正轨,销售额和利润更是成倍增长。这时候,她却选择了主动离开。这是Jancy的第五次跳槽,前面四次的离职和此次如出一辙,选择的公司类型相仿,公司老板性格相似,选择离职的时机也完全相同,仿佛经历了五次循环,每次都逃脱不了怪圈。

童年阴影烙心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过多次咨询,笔者发现了这种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Jancy之所以不断重复这种跳槽的过程与她的童年经历关系密切。

Jancy7岁时,家里有一个小弟弟出生了,当时父母终日战火不断,照顾小弟弟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她的肩上。她每天负责给弟弟做饭、洗衣服、送他去幼儿园,希望帮助小弟弟获得应有的快乐。但是对于10岁的Jancy来说,她甚至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快乐负责,又怎么能为弟弟负责呢?Jancy12岁那年,由于父母的照顾不力,弟弟溺水去世。从此,在她的内心形成一种深度的心理情结:总想创造一种能帮助别人的环境去实现童年未曾实现的愿望。

  强迫重复成惯性

  纵观Jancy选择并且离职的五家公司的老板都是相似的人格特质,都是那种比较柔弱,需要别人帮助的类型。选择的公司都处于初创期,需要她的帮助。借由这样的老板、这样的公司环境去实现自己帮助别人的愿望,重复童年的心理情结。但是一旦公司步入正轨,或者老板有自己的公司发展思路,Jancy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像照顾小弟弟一样照顾公司或者老板时,她就会重新选择一个新的环境去重复同样的经历。这种现象在深度心理学中,被称为“强迫性重复”。

  要了解“强迫性重复”,我们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个体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年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重复某种特定的情境,潜意识中借由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如愿以偿的某种心理需求。

    咨询师分析

  家庭治疗专家Bowen指出:“个人过去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模式,这个童年‘小孩’将持续影响其未来的重要人际关系”,职场人际关系当然也不例外。例如,职场中有些员工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一旦遇到冲突的场合,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嗓门,通过自己的音量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引起别人能尊重他的意见,有时甚至不惜与领导发生冲突。追溯他们的原生家庭,你总是能找到某些缘由。例如,他在家中兄弟排行最小,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他要突显自己,讲话就得特别大声。这样的家庭背景中长大的孩子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自己的音量。

  同样,在多兄妹的家庭中,其中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受到父母不公正的待遇,家中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哥哥姐姐所有,这样背景下长大的员工在职场上最在乎的就是“公平感”。公司的任务分配、绩效发放、薪酬激励等等都会诱发他的不公平感。管理者可能以为该员工斤斤计较,小题大做,无理取闹,殊不知他的原生家庭早已为他设定了这些“情绪密码”。 正如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所说: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到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和塑造人格的地方,对我们的一生影响深远、关系密切。作为职场中人,我们要尽量远离强迫性重复的怪圈,避免将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童年的心理创伤延续到职场生活及其职场人际互动中。

  咨询师建议

  首先,建议Jancy作一次“心灵回溯”,觉察情绪按钮。我们要用现在的眼光省察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使得过去的伤痕得到医治。借已经重复出现的“怪圈现象”深入自己的潜意识,探讨过激的情绪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来一次“心灵回溯”,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经发生的事。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探寻自己行为方式形成的源头。需要注意的是,“心灵回溯”是相当情绪化的过程,有些人甚至会暂时产生心理退化的现象,重新经历儿时的伤痛,陷入强烈的情绪当中,一下子分不清楚自己到底人在何处、身处何时。如果愿意,在心理回溯时,你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陪伴。

  其次,学会分清过去与现在的界限。我们从原生家庭学到的沟通模式,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会被内化到心里,过去受到的伤害会重复制造重新医治的机会。作为当事人,当一种强烈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属于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投射并发泄在同事、客户和领导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在过去和现在的情绪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不让过去的“心理情结”继续纠缠在现在的职场沟通里。

  第三,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人员的帮助。过去的痛苦事件本身不会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过去带给我们的影响。童年的创伤,需要借着相似背景的团体,寻求同伴的社会支持,彼此相互扶持、鼓励,走出心理的伤痛。或者对专业心理咨询师敞开自己的内心,接受他们的医治,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经过流泪的幽谷,进入阳光灿烂的泉源之地。(原文载于《新民晚报》20081022日)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