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聪

发布者:李聪发布时间:2017-05-09浏览次数:44

 李聪


  博士生导师

  放射药学教研室主任

  院长助理


教育经历



2001.04 – 2004.10 香港大学化学系 获博士学位
1997.09 – 2000.07 武汉大学化学系 获硕士学位
1993.09 – 1997.07 武汉大学化学系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8.12 – 现在 复旦大学药学院 副研究员 教授
2005.04 – 2008.12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放射学系,博士后
2000.10 – 2001.02 香港大学化学系 研究助理


专家类别 


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人才,张江优秀人才


主要科研贡献



方向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策略

血脑屏障(BBB)的低通透性阻止绝大多数诊断和治疗药物入脑。在脑肿瘤浸润边界示踪方面,我们提出了跨BBB二级靶向示踪新方法,成功实现了直径小于0.5 mm原位脑胶质瘤的多模态高信噪比示踪。在影像指导下跨BBB递药方面,构建了一类可靶向调控病灶边缘BBB通透性的纳米激动剂(NA),其通过促进内皮细胞收缩安全、可逆提高BBB通透性。初步研究表明高NA可有效提高不同种类药物入脑效率并提高针对脑肿瘤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上述研究方向发表SCI论文15篇,获得中国专利两项,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和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方向二:肿瘤酸性环境分子影像学研究

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高水平糖代谢所造成的组织间液的弱酸性(pH 6.2-6.9)是肿瘤微环境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对肿瘤酸性环境具有信号应激作用的近红外成像和诊疗一体化探针,其不但在无创条件下实现皮下瘤和原位脑肿瘤的高信噪比示踪,而且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病理酸性条件实现选择性示踪和杀灭。该类型探针对实体瘤的高普适性、高信噪比示踪,影像指导下肿瘤切除和实时疗效评估都有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方向发表SCI论文8篇,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项(排名第五)。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影像指导纳米激动剂功能优化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疗效, 项目负责人,No. 81571741,2016-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靶向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实现影像指导下脑肿瘤递药, 项目负责人,No.81371624,2014-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有pH应激能力的肿瘤靶向智能型近红外荧光探针, 项目负责人, No.81171384,2012-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无创医学影像指导下的siRNA基因干扰和酶解前药癌症协同疗法, 项目负责人,No.30900353,2010-201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分子影像与分子探针,项目负责人,2013-2015;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实验动物专项,无创光透明小鼠背脊皮窗的建立及在肿瘤微环境成像中的应用,项目负责人,No. 15140901300, 2015-2017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纳米专项,跨血脑屏障纳米探针实现脑肿瘤早期诊断及影像指导下递药,项目负责人,No. 12NM0501400,2012-2015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专项,研究骨干,No.2013CB932502,2013-2017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研究专项,研究骨干,No.2011CB910404,2011-2015  


社会任职



2016年——至今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5年——至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光子专业委员会        委员兼副秘书长

2015年——至今 上海核学会                                                         委员

2011年——至今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               委员


获奖及荣誉


2015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4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2011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复旦大学影像中的药物开发/Image-guided drug discovery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