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挖帝王陵

发布者:张磊发布时间:2017-03-10浏览次数:26

“考古不挖帝王陵”是我常用的一个公众考古讲座的话题,每次我对邀请方一说,人家锛儿都不打,马上就点头,说明这样的内容还真的挺受大家欢迎的

 然而,这番话题要是放在考古行业内,那却是没什么也没必要讲的,因为不挖帝王陵墓是考古这一行业的基本常识,凡是学过考古专业或受过培训者,几乎人人都晓得这里面的行规。不可能有谁会主动地打个申请报告,说要去挖帝王陵云云,那不被视为脑残,也会成为笑料的。

考古行业之所以不挖帝王陵,是有前车之鉴的,那就是1950年代主动发掘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之后,出土的丝织品等有机质随葬品难以保护,变质损坏严重,甚至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帝王和帝后的遗骨,也被后来的文革红卫兵放把火烧了。正是汲取了这次惨痛教训,我国才有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理念,像国务院就曾明文规定“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除了这些,我在讲座上,还常与公众交流以下一些考古不挖帝王陵的看法

  第一,在社会伦理上,很多帝王陵墓的墓主人的后人还在,考古挖人家的祖坟,有悖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第二,在国家政治上,帝王都是各个朝代治国理政的代表性人物,是国家传承永续的纽带和象征。考古挖帝王陵墓,有损国家形象。

  第三,在遗产保护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不约而同的通则。而且很多帝王陵墓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是哪家考古部门随便想挖就能挖的。

第四,在发掘投入上,既涉及越来越严格的政策法规的制约,又关乎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统筹、协调、审批流程,还牵扯发掘之后的保护、利用、建设等工程,这些都不是我们一般公众所想象的挖一个墓那么简单。

第五,在考古伦理上,莫说帝王陵墓的发掘既特殊又复杂,即便普通百姓的墓葬也应该一视同仁对待。那就是要力求做到能不挖就不挖。死者为大,自古有之,敬畏逝者,国之大事,我们后人都要担起保护、传承的责任和义务。

应当说,正是有了如此这般的认识和理念,我国才有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而且,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理解的保护,就是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我记得定陵发掘30多年后,当年主持定陵发掘的考古领队夏鼐先生说过一句既带遗憾,又不无警示的话:“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更好。”

“考古不挖帝王陵”作为公众考古讲座的话题,其实也不严谨。照理说,全称应该是“考古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需要强调“不主动”三个字。因为再完善的理念、政策和法规也有遇到极端特殊情况之时,比如陵墓被盗了,或者在基建中偶然出土了,那该清理的还是要清理的,考古上把这种做法叫做“抢救性考古发掘”。

往近了说,2011年江西省考古部门接报,南昌郊区有古墓遭盗掘,清理后发现原来竟然是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2013年,扬州的一处房地产项目在施工中,无意中发现了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的陵墓。这两例都属于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不但做到了不使它们遭受进一步的破坏,而且现在都在筹建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


                左为海昏侯墓                       右为萧皇后墓和隋炀帝墓


往远了说,民国时期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墓,是围绕寻找甲骨文以及商代首都等学术目的而主动开展的考古工作。这种做法搁在现在叫做“主动性考古发掘”。然而,民国那时的法规还没有严格规定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挖也就挖了。可要放在当今,想要主动发掘商王陵墓,即便带有重要学术目标,那也可以说是挺难获批的了。

                                                                             ——原载《科学画报》2016年第6期“公众考古”专栏


复旦大学考古学导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