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案例:心理游戏?他们玩不转!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56

  

心理游戏?他们玩不转!

  

曹高举

    女研究生嫁给了才华横溢的海归博士,却掉进了“爱的囚笼”

  

“我只要享受独处,不要再接受约束,当你的温柔历历在目,我不懂如何书写结束;我不能继续演出,只能够选择谢幕,你的拥抱没有了温度,你应该明白谁更无助,其实爱已变成了囚笼,情感不再是奔跑的猎物,但你以生命坚强作赌注,最疯狂的付出换来两个人的痛苦。其实爱已变成了囚笼,幸福不再是自由的猎物,我要让自己变得冷酷,让深刻的最初只剩一个人的麻木……”

羡慕声里成婚

听着这首《爱的囚笼》歌曲,雯雯泪如雨下。歌曲好像专门为她而写,每一个音符触动她内在的思绪,拨动她内心的情愫。雯雯不是那种特别漂亮的女孩,灰色的夹克加上齐耳的短发与目前的年龄极不相称。初次看到她,一下让我想起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野村妇。

雯雯祖籍西部一个不太发达的地区,家庭背景不错,收入也挺好。大学顺利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某高校读硕士。读研时,认识了大她15岁的现在的先生兵兵。兵兵是海归博士,精通绘画、音乐、哲学、理学,曾任某外企中国区经理,现自己创业,拥有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雯雯是先生第四任太太,同学眼中羡慕的雯雯,有房有车,有充裕的经济实力随便出入高级的美容院和会所,但是雯雯的感觉并不好,时常觉得自己深陷爱的牢笼。

四年前的雯雯,在读硕士二年级时由于奖学金的评定很受挫折,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生活很难。这时,成熟稳重的兵兵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兵兵用自己的哲学思维、理学认知、甚至于心理学的理论对雯雯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雯雯走出了情绪的阴霾。雯雯对兵兵的才华仰慕不已,用雯雯自己的话说,基于来访者与咨询师的移情关系,她喜欢上了才华横溢的兵兵,二人从此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惋惜声中辞职

两年前雯雯硕士毕业时,获得某知名外企实习的机会,最后顺理成章的获得了该公司的录用函。拿到外企录用Offer的雯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带着同学艳羡的目光,雯雯参加了工作。由于出色的能力、名校的资历,三个月见习期结束后雯雯被派往纽约总部。在纽约的日子,雯雯工作非常的卖力,工作能力和经验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一致认可。正当雯雯打算大干一场时,兵兵发出了求援的信号。兵兵在电话中痛哭流涕,倾诉自己的悲惨处境,希望雯雯回到自己身边,帮自己一把。丈夫的悲惨处境激起了雯雯的同情,两周后在同学的惋惜声中雯雯辞职回国,来到兵兵的身边。

本以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会换来幸福的生活,但是雯雯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回来后的雯雯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看什么书籍,电视选择什么频道,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饭菜都得听兵兵的。用兵兵的话说,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女人必须要顺从,守妇道是女人的美德。所以雯雯喜欢看的美剧不能看,只能看兵兵允许她看的动画片;雯雯喜欢看的心理学书籍不能看,只能看哲理故事类的书;雯雯接受培训的课程只能是兵兵为她选择的,不管自己是否学过。雯雯被朋友约请出去,一定要征得兵兵的同意。一旦在这种问题选择权上有什么冲突,兵兵总会认为都是雯雯不好,轻则就是一场认知的说教、理论的批判,重则就是一场家庭大战。

感叹声中踟蹰

读研时,有一次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雯雯向老师询问作业的有关内容时,恰逢另一男生也去找老师。该男生征求雯雯是否能同时为他打印一份作业。出于礼节,雯雯同意了对方的需求。被兵兵知道后,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兵兵骂骂咧咧说雯雯过于轻浮,不知道别人是为了发出信号,进一步发展关系。被打后的雯雯痛苦不已,双方进入冷战期,之后兵兵又来低声下气请求她的原谅。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足顿胸、作揖下跪,向她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前些日子,雯雯作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发型。回家的路上心理就开始忐忑不安,回家后果然被对方打骂。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雯雯一贯隐忍退让,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离家出走,此时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找到她以后,又是下跪求饶,保证下不为例。

最令雯雯费解的是,直到目前为止,她还不知道和兵兵是什么关系。说是兵兵的太太吧,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还有对方的几任前妻和前妻生下的3个孩子。对于兵兵与前妻的暧昧关系,雯雯觉得自己还能接受。但是最不能接受的是兵兵对自己自由的限制。她想离开对方,自己已经多次下了决心,甚至收拾好了行李,租好了房子,但是又觉得对方很可怜,一想到对方那种可怜兮兮的样子,又于心不忍,做不出抉择。

咨询师的话

雯雯的生活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中呢?看似奇特的现象背后有一定的心理规律。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游戏”的理论,史卡曼(Stephen Karpman)提出了心理游戏的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玩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当事人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些不同的心理角色来进行的争斗。

“迫害者”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受害者”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贬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他会视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他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

雯雯和兵兵之间一直在玩一场如火如荼的“心理游戏”。一开始雯雯去海外工作时,兵兵就扮演“受害者”,没有雯雯的日子那么悲惨,所以雯雯就是“迫害者”。雯雯义不容辞的辞职,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国就从“迫害者”变成了一个“拯救者”。回国后,雯雯就慢慢从“拯救者”变为了“受害者”。当兵兵扮演“迫害者”对雯雯辱骂和殴打时,雯雯乖乖地成为逆来顺受的“受害者”;而当雯雯离家出走时,兵兵又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表示如果雯雯离开他,他就活不了,雯雯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成为兵兵的“救世主”。这也是雯雯从婚姻牢笼中走不出来的原因,当她要从这个牢笼中挣脱时,“拯救者”的角色对自己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反复地扮演着自己偏爱的心理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按照仿佛是预先写好的“脚本”反复上演。这个“脚本”就是人的潜意识中的“生活计划”。它规定了一个人生活的主题,规定了他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规定了他周围的人所要扮演的角色。所以,要想搞清雯雯夫妇的心理根源,就必须追溯她们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生活。

咨询师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动机。在游戏的过程中,人的某种动机经由心理游戏得到满足,也可从游戏中所产生的负面安抚得到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

当你发现自己常玩什么心理游戏后,去注意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满足什么内在的需要,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它,而不必再借着心理游戏

认清和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从行为上拒绝对方玩心理游戏的“邀请”,当游戏发起者向自己施威时,不能软弱地充当“受害者”,态度要强硬一些。当对方痛哭流涕、作揖下跪,苦苦哀求时,不要轻易地充当“拯救者”,要约法三章,同时借助社会支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原文载于新民晚报200842日星期三第8版)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