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案例:勿做职场“顶心杉”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74

  

勿做职场“顶心杉”

曹高举

案例:

我是一家咨询公司研发部的经理,新来的阿钧名校毕业,绩点很高,成绩优异。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背景调查的同事说,阿钧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策划公司做项目专员,因为与上司观点相异,理念不合,觉得在公司无用武之地,仅仅干了半年就辞职了。

刚到新公司,我能感觉到阿钧的信心满满。一周后,我让他负责为国内一家知名的能源企业做一个咨询方案。阿钧费时一周,收集资料,终于提交了一篇文案。为了帮助新员工成长,我给他展示了一些写得不错的方案,对比这些文案,我委婉的指出他的不足。当我指出他的文案“有点天马行空,缺乏基本常识,根本没有可操作性”时,阿钧情绪控制不住,立刻炸毛,冲着我就来了一句:“哪里天马行空了,真是没一点儿想像力!”他文案一扔,头也不回的走了。

从此以后,阿钧每次见到我,满脸都是不屑的和鄙夷的表情。从最初不理解我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认可我的所有观点,到后来对我的说话态度也比较挑剔,总是觉得我是有预谋的针对他,每次都要跟我顶牛。

两个月后的一天,因为一个加急项目公司我要求研发部全体员工晚上加班,阿钧一听,顿生反感,什么话都没说,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自顾自的准点下班回家了。

同样的事情,后期又断断续续发生。阿钧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毕业于名校的研究生,能力很强,像个愣头青,看不惯公司的一切,看不惯我的管理风格。面对这样的员工,我非常头痛,不知道如何对待。


点评:

顶心杉,一般用来形容不听话、反叛的孩子。职场“顶心杉”就是不明白职场角色、自视甚高、经常顶撞上司,处处跟上司做对的人。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不会顶撞上司。因为上司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我们的未来,有权表扬我们的绩效、判断我们的晋升可能性及决定我们的收入增加数量。因此,下属与地位高、更有权的人沟通时,潜意识里会投射出良好的印象,使用限定词编码负面信息,讲上司喜欢听的话。下属们想对领导说那些他们想听的话的愿望非常强烈,借以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正如唐太宗所说,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

从另一方面来说,处于领导职位的人常常“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时日一久,上司耳朵便只能听得进歌颂之声,形成了闻功则喜,闻过则怒的心理,比较讨厌有话直说,有话实说的下属。因此,下属常常有意识的去委屈自己,从而成全上司的权威感,以便在上司心目中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但是职场“顶心杉”恰恰相反。他们会直接顶撞上司,会毫不留情、毫不犹豫地将情绪倾泻在上司身上,不考虑任何的后果。深入分析个中原因,你会发现,顶心杉类的员工童年多经历父母的过度保护。精神分析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纵容、过度慷慨,导致孩子就世界如何对待自己形成不切实际的期望,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应对现实。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是无限的、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优越,收到这样的信号后,当世界告诉他们实际上他们很平凡,他们就会出现自尊的问题。

管理者如何应对职场“顶心杉”呢?

如果“顶心杉”的逆反是出于童年未完成的心理情结,组织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学会换位思考。“顶心杉”需要明白上司与下属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掌握的信息、承担的压力各有不同,下属与上司之间的想法存在差异非常正常,下属需要懂得站到上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想心理健康,我们必须走出童年时期那种认为“任何人的存在都要以我为中心”的自恋。如果我们走不出,那么我们的一生都将在孤独和幻想中度过。

如果“顶心杉”的顶撞是不服从公司管理的制度,与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冲突,杰克•韦尔奇在《赢》这本书里面提出的“清除异己”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管理策略。组织的软文化和硬数据同等重要,如果不想让公司文化流于形式,就必须公开惩戒那些胆敢破坏公司文化的员工。

如果“顶心杉”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跟上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让上司下不了台的“逆才”,他们的顶撞多数是出于组织利益和公司大局,上司应该容忍下属这种适当的不敬。沃伦·本尼斯提醒我们,一个领导者要想迅速没落,最快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被一群应声虫包围。乔治•萧伯纳说过“每个君主都需要一个跟他唱反调的人来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美国汽车界著名的经理人罗伯特•卢茨总结了领导力法则之一:捣蛋鬼是财富。只有容忍下属健康的不敬和犯上,领导才能构筑坦诚的企业文化,掌握组织的真实信息。(原载于《职场》杂志201312月)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