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

案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发布者:曹高举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39

  

案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曹高举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如何才能找到我的梦,我受伤的心真的好痛……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

  

工作单位,被上司驱逐

29岁的菁,中等个头,公司白领,硕士毕业后一家民营企业上班。刚毕业时,公司的一名董事对她很好。半年后,公司新来的高管,替代了原有董事的位置,并把与原来董事有关系的三人全部清除。菁被新任高管列为原来董事的派别,也在驱逐的行列。菁被明确告知识:“合同即将期满,不再续签,提前半年下了逐客令。”

菁觉得自己很乖巧,领导安排的什么事情都是主动做好,但是领导就是不喜欢她。菁跟上司相处的非常恐惧,但又不敢表达。每次开会时,菁就觉得领导在指桑骂槐的在批评自己,她觉得公司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领导就是针对自己。每次会议都成了菁的噩梦,她害怕开会,害怕看到那个凶神恶煞的领导。新来的领导还不依不饶,连续给菁穿小鞋,甚至一天连续给她调整三次的办公场所。菁感觉自己当初懵懵懂懂的站错了队列,才导致今天这样的惨剧,只能自认倒霉。这样战战兢兢的把半年时间熬完,菁总算脱离了魔掌,但同时也丢掉了工作。但其实这只是噩梦的一环,这种被挑剔被指责的日子一直是菁生活的主旋律。

  

论文答辩,被导师挑刺

菁就读的是北京某校的中文系,学习成绩优异。菁觉得自己能力很出众,但是自己的才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肯定,身边总是缺少欣赏自己的人。自己对待周围的同学非常的慷慨、热情,但是同学经常背叛自己。菁觉得自己生活的很悲惨。有她自己的话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还有一个团长欣赏自己,我身边没有一个人欣赏,做错一点事情什么都完了。”

这种被挑剔的感觉在硕士毕业时再一次被激发出来。菁早早的准备好了硕士毕业论文,期待顺利通过答辩,拿到毕业证书。但是答辩的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顺利。菁的论文被要求修改,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认为她的论文的格式不太附合要求。

菁的肺都要气炸了,觉得非常的委屈,不知道老天为什么对自己这样不公?她看到很多同学的格式跟自己是一样的,都通过了,而自己偏偏被要求修改。菁觉得学校学位管理条例中并没有相应的格式要求,她老师就是挑剔自己。

对于这个原因的解释,菁觉得识自己当时答辩时是自己得罪其中的一位老师。当时,答辩过程中,每位老师可以提问论文的作者一个问题。菁的论文是某名著的文学评论的研究,那位老师问:“为什么名著的作者要这样命名呢?”菁觉得这个老师纯粹鸡蛋里挑骨头,没有好气的答道: “对不起,作者没有出版相关的自传,我怎么可能知道?”就这样,菁成了系里唯一一个论文被要求重新修改参加答辩的人。

  

面试过程,被考官指责

菁强忍心中的委屈,按照要求修改格式并顺利通过了答辩。但是,就业又成了棘手的问题。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顺利的拿到了录用函,但是自己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自己又成了系里没有找到工作的孤家寡人。加上自己论文通过也是唯一一个通过二次评审通过的人,菁觉得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嘲笑自己。当时的很多聚餐、聚会都没有勇气去参加。她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故意看自己的难堪。

菁的职业定位是做高校的教师、公务员或者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员。菁觉得自己体质差,经常生病,不喜欢出差,不喜欢高压力的生活。顺着身边的同学纷纷参加了工作,自己去高校、国企、事业单位的就业机会渺茫,只好修改了当初的择业定位。

面试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了被挑剔的感觉。修改择业定位后,菁获得过偶尔的面试机会。但是面试的过程是屡屡被拒绝。有一次面试是几十个人竞争一个职位,面试官问菁:“你结婚了吗?什么时候要小孩。”菁一下就懵了,她前面的多次被据绝就是因为面试官问这个问题。因为菁后来攻读硕士学位是工作之后读的,所以年龄比应届毕业生大5岁。她觉得自己的年龄和生育问题成了自己就业的羁绊。这一次又一次被考官提问,顿感不妙,因为这个问题被问的太多了。结果不出所料,菁再一次被考官拒绝。

菁择业过程中非常无助,不知道自己究竟差在那里。想想自己一生中屡屡惨遭的不公平待遇,读书时被老师指责、论文答辩被挑剔,择业又是学校研究生院中目前唯一一个没有就业的人。菁觉得很愤怒,想攻击人,想发泄。菁非常害怕这种不能融入社会的感觉,没有任何的归宿感,菁每晚失眠、焦虑。菁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一样东西这么难。她认为自己长相不好,不会跟人打交道,不讨人喜欢。此时的窘境迫使菁来见心理咨询师。

  

夫妻关系,被婆婆批评

咨询的过程中,菁修改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一个月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民营企业的工作,菁终于可以摆脱那种失眠的日子了,但是工作不到一年,却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还不仅仅如此,菁的噩梦又悄悄来临了。菁的婆婆开始挑剔菁。当初未结婚前,菁的婆婆怕菁拖累她的儿子,曾这样批评菁:“她是不是找不到了老公啊,这么大还没有结婚?专业怎么这么差,干吗读这个赔钱的专业?”

菁的婆婆每天总看不惯她的所作所为,非常的挑剔指责和批评她。菁现在每天见到婆婆都有一种紧张的感觉,菁觉得非常的别扭。

菁觉得上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为什么自己身边总是聚集这么多的与自己过不去的人。上司、导师、考官、婆婆为什么总是挑剔自己?用菁自己的话说:“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咨询师的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个体的内在关系模式;个体会不断地将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换句话说,幸与不幸,其是我们在内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

该个案也不例外。菁以为自己的不幸是别人造成的,其实是她自己主动参与的。苦难的童年让菁有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我注定会被挑剔。有了这个预言,她会在潜意识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去实现它。

菁在家中排行第三,爸爸在城市工作,菁和两个姐姐、妈妈一起在农村长大。后来,五岁时,爸爸回到农村。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经常争吵,甚至发生战争。儿时的菁非常希望父母赶快离婚。菁儿时的梦想就是:“爸爸妈妈快离婚吧,快离婚吧,离了我就解脱了。”

菁的童年一直是在被指责中长大的。爸爸妈妈争吵中的怒火常常在菁的身上发泄。菁在家做饭,经常小心翼翼,否则就总能听到父亲“你这个没家教的,有娘养没娘教的”的叫骂。

妈妈的指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妈妈经常说两个姐姐如何的漂亮、可爱、活泼,说菁长的如何的难看,不讨人喜欢。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一般先是给两个姐姐,最后才轮到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在菁的童年是家常便饭。

“要是你没有用,嫁出去都被人家打死。”这是经常响在菁的耳边的妈妈的指责。菁从小体弱多病,害怕蚂蚁,在地里干农活,动作比较慢,经常被妈妈责骂:“要你干什么,就知道吃。”有时菁去拉妈妈的手,也被妈妈给甩开。菁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让人一看就讨厌。上幼儿园时,有个小朋友故意挤菁。菁就把桌子向前面挪,结果老师不批评那个小朋友,反而让菁罚站。

菁的童年让她体会到时刻被“苛刻的父母”所挑剔。所以,在与人相处时,菁把她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中的“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周围。因为,我们面对着的那个人,并非是一个简单一致的人。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系,即这个人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一般而言,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还要再受一次。并且,只受一次还是理想状况,而更可能的情形是,我们的一生中不断重复同一种苦难,也即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

所以,当菁明白自己的关系模式后,才是一个人真正涅槃的开始。只有改变自己内心的关系模式才能改变被挑剔的结局。

 

 

复旦大学幸福心理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