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设计思想
发布时间:2015-03-09                                   浏览次数:

实践课程设计思想、效果和课程目标

现场急救以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同学掌握事故现场评估、判断病情的要点,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发生紧急情况和遇到意外伤害(如气道异物梗塞、触电、溺水、车祸等)后能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

针对现场急救技能操作性强,单纯课堂理论讲解无法让大学生掌握心肺复苏(CPR)和创伤救护四项基本技能,除了课堂8小时的示范教学外,在军训期间邀请上海市红十字会师资普及培训现场初级救护知识,联合红十字会加强实践操作演练,利用心肺复苏假人模型和外伤救护材料(三角巾、毛巾、夹板、担架),让大学生反复模拟练习,并模拟意外伤害事故现场,考核大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的情况,结合日常意外伤害事故,提出问题,在模拟练习中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以知识传授、演示实践和分享体验同时进行,将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并解决实际的问题,着重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锻炼大学生能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实践课程内容

场心肺复苏术2学时;

创伤救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4学时;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2学时;

  心理健康4学时。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现场初级急救:授课教师边讲授边演示CPR和急救四项技术的操作标准与技巧,学生使用心肺复苏假人模型、三角巾、毛巾、夹板和担架操作练习,同学之间互相操作,指导教师点评不足之处并纠正错误。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模拟意外事故现场,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迅速有效地组织现场救护,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授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以基础概念和重要理论为纲领,结合文学作品、模拟剧视频及校园事件来呈现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用自述问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特质、社会角色和内心诉求,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兼顾了个体差异。教学全程关注学生需求,及时反馈和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惑。

访问人数:
课程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