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9: 关于“艺术为谁服务”的一些小想法
发布时间: 2014-04-15 浏览次数: 96

l主题: 关于“艺术为谁服务”的一些小想法

周老师:

您好!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艺术为某些与艺术家有相同诉求的、可以提供经济基础的群体服务”的观点对于您而言是不是一个比宣告艺术死亡更为残酷的论断。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您一定不希望艺术被物质所绑架吧。戴着镣铐的舞蹈再美,也未必是舞蹈者的心声。

我仔细思考了我的说法。我认为,把艺术家比作农民或许并不准确。农民勤恳的劳作,或许不是因为热爱劳作,而是生活所迫;而艺术家的创作,却是一场把感情注入作品的自我享受。尽管当今社会,他们辛苦的成果都被剥削和压榨,但对作品全身心投入的艺术家注定要承受比被迫劳作的农民高达百倍的煎熬与折磨。

我想,我更应该把艺术家看做是思想家(实际上他们的确通过作品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作品即是他们的论著)。或许他们的思想过于前卫,但他们的才华终将为世人所接受和认可。(不知我是否又肤浅了。或许在艺术家的心中,自由的表达远比为人认可来的重要得多。)

我想到了梵高,一位有生之年被视为“异类”死后却大放异彩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生命,思想上是靠他天才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追求,物质上是依赖他弟弟数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的付出。我又想到了马克思,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斗争生涯,也是靠恩格斯无怨无悔的物质支持。他们是幸运的,在他们“殉道”的路上,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卫道士”的守护。

然而,并不是每个“殉道者”都有这样的“卫道士”。因为“公众社会不喜欢创新者和持异端者,它总是千方百计通过迫害对之加以压制。”

如您所说,现在影响力大的艺术家,大多是商业运作高手,是炒作家、伪艺术家。他们打着“为大众服务”的旗号用尽一切手段投大众之所好,实际上是为自己捞金。真正的艺术家,表面上看只是单纯宣泄自己的情绪,实质上,他们是在以一种对抗的形式和态度服务大众。我们所能看见的艺术仅仅是媒介,是冰山一角,而那些看不见的,才是艺术家真正想说的。他们是革命者,是创新者,是挑战者。

我仍愿相信艺术的明天是光明的。因为思想的力量能超越一切物质,因为大众在进步,因为仍有那样多的艺术家坚守在阵线上努力着。我相信,艺术家思想的翅膀不会折断,进步着的社会会给艺术家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进步着的大众会逐渐认可作品的价值。思想不死,艺术皆可活。我也相信,艺术如同伟大的思想一样,终有一天会得到应有的位置。

 

赵晴

复旦大学

2012级经济管理试验4班

 

赵晴:

你好!很高兴在清晨读到你的来信!

关于你所说:“艺术为某些与艺术家有相同诉求的、可以提供经济基础的群体服务”。我认同这一点,艺术家创作艺术一方面是为自己,另一方面社会对艺术家不断提出了要求。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不可能单独存在,难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一部分人(艺术家也好)善于把持自己,让自己最大程度地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这一点比较重要。如:艺术家在创作某件作品时,他心理想的是作品如何大卖,在创作技法、时间、构想上都会偏离原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不能把握。甚至可能一个催促电话就会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这些情况的发生我曾亲眼所见,最终艺术家为了销售利益变得浮躁、不安、丧失了艺术的基本能力,在没有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全然拿不动画笔,抑或拿起画笔后大脑一片空白。

艺术是精神的产物。然而,艺术家的生活却是物质的。精神与物质两者调和又具有矛盾。达利说:“摆脱黄金的唯一办法是拥有花不完的黄金!”他做到了。但是一个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人(艺术家)做不到。梵高一开始不是不想卖画,是卖不掉画,或者他也知道以后能卖得掉(他生活的时代,古代艺术大师的绘画也很昂贵),但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享受到天价拍卖带来的物质成果。所以,我认为追求物质是人之常情,只是不能丧失了追求精神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尽力就好,平淡就好。

 

周进

版权所有 © 视觉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