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8: 关于“艺术是否有未来”的一些看法
发布时间: 2014-04-15 浏览次数: 13

l主题: 关于“艺术是否有未来”的一些看法

周老师:

您好~我是您视觉艺术与设计班上的侯灵子,刚刚课上对于“艺术是否有未来”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表达,所以写这封邮件希望能和老师探讨一下。

与老师刚刚课上表达的对艺术未来悲观的看法不同,我对艺术的未来持一种谨慎的乐观。在我看来,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灵感或者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同课上发言的那位女同学相似,我觉得艺术是融入一种意识形态之中,不会湮灭,但是她(艺术)也不是那样抽象或者难以感知的东西,在我看了,艺术的外化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课上讨论的博物馆,或者创意园区,更重要也是更主要的是她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向那些原始的艺术作品,原始的人类并没有一种要把她传承或者可以物化的倾向,只是最单纯的希望要留下些什么或者是记录一些事情,表达一些感受,但这样的作品依旧能带给我们感动,在当时原始的作品也并没有放在“博物馆”或者“创意园区”之中,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传承和价值,所以我觉得老师也不必把思维框死于某种外化的形式上,696没有了,但是艺术还留在每位696人的心中,不是么?

其次,哪怕是对于一些我们课上讨论的一些外化的东西,老师也不必过于悲观。可能老师看到的是很多艺术品没有办法进入博物馆,青年艺术家没有地方可以施展他们的特长。但这是艺术作品本身的特性所导致的,很多艺术作品的价值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可,就像之前课上提到的梵高的作品,一种超前意识使得他们的作品没有办法马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这并没有影响梵高们的艺术的传承。况且,谁又能说不是这些不受关注与创作的艰辛才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与欲望呢。另一方面,对于艺术展的一种呈现的一种“浮躁”的风气,在另一方面是否也说明了艺术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关注了呢(人多是非多,我们所观察到的浮躁也就多了),相比于无人问津,也许浮躁代表了一种关注,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艺术的关注,这是否又说明了艺术在年轻一代上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呢?(有了关注才会有思考,哪怕产生思考的人比例再低,也总比无人关注的好)像课上提到的宝格丽珠宝展,很多人拍照是否也说明了起码对于艺术品(珠宝),人们至少还是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的呢?

最后,想谈谈就我自己而言的艺术,在我看来,艺术已经是一项溶于生活的物象,她不仅仅拘泥于博物馆或者创意园区,在大街上的设计,大自然的景观,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信手涂鸦,只要能带来感动,带来思考,带来价值,这都是一种艺术。艺术既抽象又具体,可能就像我所学的专业(数学)那样,她貌似高深,貌似小众,但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没必要把她单单割裂开来,她的美源于她外化的展示(就像数学外化出的各种美丽几何图像)更在于她内在的思想(就像数学中逻辑的美)。

这些是我刚刚上完课的一些想法,下课就有种冲动把它表述出来,可能写得比较急,希望老师谅解~O(∩_∩)O~

侯灵子

 

侯灵子: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非常赞同你的观念,艺术应该是深入人心的东西,她不应该完全成为艺术品,艺术品是商品,她就要按照商业的游戏规则来玩。艺术是个人心中的美,遵循我们内心的需要就能有艺术,就能感受到艺术。

我其实不是一个完全悲观的人,只是在悲观中有些偏激,在乐观中也是一样偏激。但愿我这样的偏激不会让你们难受,特别是对你——一个从事理性思考为主的未来数学家,不要影响你的专业心态。

激动是短暂的,更长久的是平静。

谢谢

周进

版权所有 © 视觉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