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6: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 2014-04-15 浏览次数: 48

l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的一些思考

周老师:您好!

我是赵晴,很高兴与您又一次进行邮件的交流。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现象这个话题,上课的时候我是感觉比较压抑的。在观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时(尤其是【一切皆以“艺术”的名义】这一部分的作品),我认为几乎不可思议。如果说“四大金刚”的作品还具备文革的历史背景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艺术作品我完全找不到它们有所依托的背景。您推荐的阅读材料是【前卫与媚俗】,或许这里的“媚俗”还可以代表草根文化,而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作品就不只是“媚俗”了,而是大众无法接受的“低俗”了。

前卫艺术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可以革新人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超越了历史发展(文化方面)的现有阶段,对文化历史的发展是有引导作用的。就我看来,前卫艺术的产生是要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纵观中国的古代艺术、现代艺术,它们的发展都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找到解释(例如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这是一种内生性的文化。而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自诞生始仅仅经历了不到70年的时间,很多东西并不成熟,局限于形态而非意识。同时,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源于二战时伴随侵略者入侵的西方文化,这是一种外生性的文化,因而缺乏群众基础。这和前卫文化“由于自身的专门化疏远了其所依赖的观众”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很难把一些不为人理解的(突破人的价值底线)、以“艺术”名义命名的行为艺术归类到前卫艺术中去。我不知道这样的思想是不是过于禁锢和保守。

我想,对艺术的评价还是要深入挖掘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心理活动。所以,单纯追求艺术形式的突破来吸引眼球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并不能真正了解艺术家的内心,所以不敢妄下论断。但如果艺术继续被商业化所绑架,以盈利性的吸引眼球为目的,那么艺术的前景必定是毁灭。我又想到您提到的殉道精神,那些艺术家也承受着世人不理解的压力潜心发展艺术。那么,作为大众,能否彻底地分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下所衍生出的产品呢?感觉还是挺矛盾的。

最后,还是想问您一个问题。您的行为艺术作品【悬挂】还是我比较能接受和理解、并愿意去深入思考的作品,那么您在创作这个作品时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过程呢?很想听听您的分享。

谢谢您的阅读。

12级经管4班 赵晴

 

赵晴:

你好!

再次收到你的来信,我很兴奋。

前卫的艺术应该是关注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艺术,是立足于当下社会问题提出的警示与解决之道。前卫艺术固然有着前卫的极端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一切皆以“艺术”的名义】很多行为艺术作品只是采用了形式,宣扬了自身的主观功利目的,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是关键所在。

我很认同的你的想法“艺术的产生是要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就行为艺术本身而言,在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为艺术趋于缓和、平静,因为在西方60年代兴起行为艺术之时正是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之时;而中国、波兰、南斯拉夫这样的国家行为艺术今日之兴起,与这些国际的政治经济动荡、思想的纠结不无关系。艺术本身在反映着社会的问题,这是艺术的功能与责任。尤其对于当代艺术而言,她是当代人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更离不开当代的题材与内容。

艺术是否能够“突破人的价值底线”?这个问题我还没有非常清晰。但事实上有的艺术已经突破,这种突破会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迫感,因为一些近端的形式(如开枪自杀、食尸体)本身是反人性的,不具备任何欣赏价值与审美价值,在思想层面也无从说起,正如你在课堂上感觉到的压抑一样,这种艺术会让其它人远离艺术,误读艺术,认为这些代表了艺术。但是其实,艺术的价值正在于艺术的多元呈现,以及对多元思考、多元生活的尊重,当代艺术是艺术、古代艺术、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等同样重要,每个人对艺术的不同见解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

关于“艺术继续被商业化所绑架,以盈利性的吸引眼球为目的。”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是我下次课想讨论的主题,艺术为谁存在?艺术是为艺术家?为大众?为少部分人?这些都可以讨论。

关于【悬挂】作品,我认为艺术家无权解释他自己的作品。观众会对作品有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就是对作品的最好解释。正如我们无论看到多美的画面,最终只会形成一句评价“太美了!”

谢谢来信!期待更多的课堂互动!

周进

 

l主题:艺术的个性与共性

老师您好,我是周一晚上8、9节课在上视觉艺术与设计课的邵秋郡,我有一个关于艺术设计方面的纠结我很久的的问题想请教您:我不否认艺术对于人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坚信透过这些会影响到其他各个方面,他的确有他的价值,但是,总的来说,艺术对于社会,尤其是这个把“发展”看的很重的社会,貌似没那么“有用”。而且,因为我来自北京嘛,所以假期会经常去798之类的有艺术设计展出的地方参观,我感觉啊,尤其是当代艺术,它更多的是表现艺术家本身很个性化的东西,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了现实世界很缺失的东西,比如想象力,比如好奇心,比如一颗敏感的心等等,这些都会在创作过程中带给他们很大的快乐~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太个性化了,至少是小众化,对于大部分不那么懂艺术的平民百姓,他们怎么能从中找到欣赏艺术的快感?他们有的想必更多是不理解和惊讶之类的东西~而艺术要想蓬勃发展一定要被更多的人认可,重视。于是这就又牵扯到了艺术平民化甚至庸俗化的问题,这样没有独到之处的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于是就又绕回去了。。。我觉得这些简直就是悖论啊!我每次上课都在想这个问题,可真心没有任何结果。。。老师,希望您能说说您的看法~^.^

哦,还有,老师,我虽然真心很喜欢艺术设计,经常会有自认为很有意思的想法,但是绘画水平。。。。我要怎么改进啊?呜呜。。。

邵秋郡:

你好!很高兴你能来信。

1)艺术“无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错误之处在于用功利的眼光来看艺术。如果按照什么东西必须有“用”,那么哲学也是无用的,音乐也是无用的,诗歌也是无用的,一切不能带来小利益的东西都是无用的。

2)当代艺术、以及一切艺术形式一开始都很小众化,后来被大多数人接受。艺术的大众化是艺术用自身的先进性影响到大众,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而不是你认为的平民化、庸俗化,而且平民化与庸俗化本身不是一回事。

周进

版权所有 © 视觉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