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关于艺术是什么的讨论
发布时间: 2014-04-15 浏览次数: 70

l  主题: 关于“艺术”的一些个人看法

周进老师:

您好,我是昨天发言的那个男生,有点意犹未尽,所以我想跟你谈谈我对上节课的一些想法:

1.我觉得,艺术是所有人心底对美的追求,中国社会在文革时候,只有样板戏和八股式的艺术形式,古代艺术品被打砸破坏,这些都是对于个人内心对美的不同理解方式的压制,对基本人性的钳制。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开始更重视个性的解放,才会有地铁朗诵,爬行的绿人等等看似出格的艺术表现方式,我觉得这背后实际上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性。

2.艺术品之所以能够被买到天价,一方面从经济学理论来理解,天价艺术品背后必然有巨大的刚性需求支撑,否则只会有价无市。艺术品不是快速消费产品,它的价格决定于它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效用——满足人对美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刚性的。而没有任何人能够对美定价,人们认为美是无价的,尤其是独一无二的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所以自然认可艺术品的高价。

王奕放

 

l  主题: 关于艺术品的天价拍卖讨论

周老师您好,我是您公共课班上的学生,我叫陶凯,来自经济管理实验班。

今天是第一次听您的课,听完以后触动很多,的确,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逐渐背离了当初为了评估、凸显优秀艺术品凝练的文化沉淀的初衷了,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上充斥着利益的气息,我并不认为单纯的收藏与简单的投资会导致如此匪夷所思的不等交易,在我看来天价艺术品更多程度

上是由于一些哄抬价格的行为幕后操纵推波助澜造成的,恰如一切大型交易市场都有其价格潜规则。当一件物品价格远远超过于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时,便会形成泡沫市场,投机者利用这个宏观市场上的表面繁荣去获取跟大的利润。这种行为严重的玷污了艺术品本身的神圣蕴含。我十分钦佩赞叹老师在那个拍卖会上的反艺术举动,的确,艺术理应是纯粹的愉悦陶冶与无上的心灵享受。沾满铜臭的所谓艺术实际沦为赤裸裸金钱交易的

拍卖会,的确应受到反对与谴责。看完老师的视频我感慨良多。

但是老师在谈到置身于大环境下应该改变自己来使艺术纯洁纯粹,我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现在全球普及的市场经济下,商品货币关系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绝大多数很难独善其身,像老师一样享受创造过程的愉悦而非创造的经济价值的艺术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我认为要应付这种无序的市场秩序与交易规则需要也只能由各国政府出台宏观政策来规范。

哈哈听了老师的课感慨颇多不吐不快,希望老师能给我浅薄的观点一些建议,再深入些对于天价艺术品的讨论,十分期待以后一学期能在老师课堂上享受艺术纯粹的快乐~O(∩_∩)O

陶凯

 

陶凯:

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有几个小问题我想回应一下:

1)艺术品的拍卖是一种经济活动与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拍卖规则以及“潜规则”的束缚,投机者是客观存在的,我个人对投机者的态度并不完全否定,因为趋利避害,这是人类的本性,拍卖是一种目前为止可以想象的商业游戏的形式,会逐渐规范(如果大众认识其虚假)和被更好的形式取代(如果大众不愿意参与其中)。

2)我的个人作品是对拍卖以及当下艺术世界中的问题进行揭露,也并不排斥艺术的商业化,毕竟科学、合理、良好的商业环境对艺术的很重要的。

3)你认为要应付这种无序的市场秩序与交易规则需要也只能由各国政府出台宏观政策来规范,问题是我们除了改变自身还能做什么?或者想着成为国家总理后再去改变这世界吗?

周进

 

l  主题: 关于“闪读”的一些个人看法

周进老师,

你好!

我想关于昨天上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文艺青年“闪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前对于艺术品的定义,公认为是静态的不具延展性的作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到底是“人看艺术品”还是“艺术品看人”。我个人认为这其实牵涉到的是艺术品本身属性的问题。在以往情况下,人们主动的选择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点去欣赏某种特定的艺术,但是“闪读”现象与其他的行为艺术不同,它具有Impulse的特点,人们不得不接受他们的传播性——也就是说,这种艺术本质上剥夺了人们主动选择欣赏该种艺术或者不选择的权力,在这点上,我无法给出肯定的建议。

但这么说我并不是想表达自己完全否定这个行为艺术表现方式,事实上我很认可她们的行为动机,现实很残忍,她们一方面只能通过这种类似的方式宣传她们所信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却得不到了6成群众的理解。

我想说的是,在当今社会这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单从一个层面评价行为的对错和优劣;我们仅希望随着社会发展,群众自我完善机制能够更具包容性地体现在艺术这个领域。

以上仅个人拙见。

谢谢!

孙琳

 

l  主题: 我对“艺术是什么”的看法

周老师您好!

我觉得您昨天的课讲得很好,听完您的课后我其实挺有想法的,但是由于生性比较腼腆,所以没有上课发言。因此,我想以邮件的形式同您讨论一下我对于艺术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希望老师不吝指教。

对于艺术,像我这样天生比较缺乏艺术细胞的人是感觉艺术是很神秘的一样东西,但我觉得它又同时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它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相比于您所举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的意思,我更喜欢《牛津词典》中对于“艺术”的解释。艺术就是美的东西。但是对于“什么是美”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从个人来讲,我比较同意朱光潜先生的看法,认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所以,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也应当是主客观相互统一的。

就比如您首先讲到的近来天价的艺术品。我认为从艺术品从材料上看确实是相当廉价的,但是有人愿意出高价是看中了它的附加价值,排除那些以投资为目的的投资客。即作品中所反映的艺术家的情感和个性,即其主观性,以及时代特征,即其客观性。而为什么他们的情感和个性就这么值钱呢?就是因为有它们的独特性。而人往往就会欣赏这种独特性,这种独特之美。时代特征的价值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从个人来讲我还是无法完全懂得毕加索的作品和杜尚的“小便池”的独特之美。

我很难说现在的天价艺术品的买家都是处于这种考量,他们往往只是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我认为这样的话,他们对任何作品的出价都其实是虚高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作品真正的价值。

还有就是对于行为艺术,我觉得“爬行的绿人”和“在地铁中捡到诗”都是一种行为艺术。就像“一千个观众就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的本意有时我们旁人难以理解,但并不妨碍它们作为艺术本身的存在价值,总会有人能读懂他们的意义,而这个人就是艺术家的知音。但是从主观性上来讲,我无法理解“爬行的绿人”这个作品的含义,所以它于我来讲,我可以认为它就不是艺术。

我觉得这个就是艺术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问题,也即艺术的主客观统一性。

 

你好!

很高兴你来信。

当有人拿摄像机顶着你脑袋时,我们都没有选择。

艺术与拍卖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来看,下节课我们还会提及,不能一味看到好的地方。

行为艺术也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我欣赏你的观点,“一千个观众就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做好带有批判眼光的观众。

周进

 

l  主题: 艺术是什么

周进老师,

您好!

我就是在您的课上提出“艺术是美”的观点的学生。您没有问我的名字,我就相信是您不小心忘记了吧!所以在这里我要郑重地说:“老师,您好!我的名字叫赵越,大一新生,来自甘肃省酒泉市。”

我可以感受到老师您不赞同我所说的。或者说您不赞同所有字典中给出的解释。但是我必须得说“艺术是美”是我对艺术从小学就开始的理解,那时我确实还没有看过《牛津字典》,甚至还不知道它是什么,这些我在下文中会解释。经过将近一节课的“被批判”以及自己的思考,我也觉得自己所陈述的观点非常不全面,或者说我并没有把自己心中完全的想法表达出来。也许因此造成了一些误会,所以不管您会不会看这封邮件,我都要把我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我轻松一些。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从小学就一直认为“艺术是美”。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爸爸买回一套《世界传世名画全集》,当然他不是专门买给我读的,只是作为收藏,因为我爸爸也很喜欢这些。酒泉不是上海,没有人会把凡·高的真迹搬到那里展出,但我还是很有幸地看到了从文艺复兴前一直到毕加索和达利的欧美及部分日本的绘画艺术作品。就像我在课堂上所说的,看到文艺复兴中后期一直到18,19世纪的绘画作品,我觉得我见到了真正美的东西,这或许是一个小学生对艺术最直观的感受吧。但是我现在一直认为那是除了大自然之外最纯粹的美,虽然有的作品也在反映社会现实,但更过多只是对某一生活场景后自然场景的描绘,没有太多的深意而只是一种作者感情的表达,我认为这恰恰是最朴素和简单的美,是人类对美最原始的追求。一个伟大的画家可以把一个裸体的女人画的像女神一样令人尊敬,可以把一处普通的风景用别样的视角描绘在画布上,而让它流露出一种情绪,或紧张,或轻快,或静谧,或激昂。有时对着一幅画,都感觉自己好像能走进画中,听到里面人物的欢声笑语。您是做艺术研究的人,我相信您肯定能理解这种感受。所以我也希望您能理解“艺术”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崇高的地位。

而我说美是一种直觉,则是借鉴朱光潜先生《谈美》这本书中的思想——“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漓江出版社20117月版第九页),同时朱光潜先生也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而我认为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可以使人生美化的最伟大的工具之一。所以我也希望您能理解为什么我不能接受一个男性用的肮脏的马桶也能被称为艺术,更何况上面还被涂上了侮辱性的词语。

但由于我学识浅薄,所以许多现代的作品都无法解读。比如今天课上毕加索的画,您要是不解释那幅画的原型是夜店的妓女,我肯定班上没有人能猜到它原来是在批判那种夜生活。由此我在想,能不能说古典的艺术是对纯粹的美的描绘与追求,以此来表达艺术家们的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认识。而这样的描绘早在几百年前就走到了极致,并且就像每一个封建王朝的一样,由于越来越刻板,不足以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无法再进行超越而由盛转衰。那些艺术家开始开辟不同的路,于是出现了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及波普派等派别,诠释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我能感受到凡·高《星空》所表现的激情与生命。也很喜欢莫奈《日出》的朦胧抽象的美。甚至毕加索的那些您也同样承认没有丝毫美感的作品,在了解了他们的创作背景后也觉得有味道的——请原谅我用这种语气说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凡人俗人而言,(排除那些虚伪的夸赞皇帝的新装的人)理解他的画还是有一点困难——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慢慢的了解他的作品,也希望老师您能教我们如何去欣赏这一类的作品。

尽管如此,我依然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即杜尚的《有胡子的蒙娜丽莎》和《泉》,在这两个作品中我只看到了对传统艺术及主流观念的羞辱和背叛,也许它的意义就在于离经叛道,开启了一个艺术的新纪元。但是如果忽视它那伟大的里程碑的作用,这样的作品真的既谈不上不美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非主流,与现在那些到处涂鸦“FUCK”的无所事事的青年有什么区别?甚至连毕加索画中那些“反对战争”、“不要进夜店”的正面的教育意义都没有。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说杜尚曾展出过一件“作品”,即用机械零件模仿性爱过程,那么我想问一下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解读这样的艺术作品,也许他是在宣扬人性的解放,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假设——请老师务必原谅我将要说的话——如果某女将用过的卫生巾署上名,表了框后挂在墙上,取名《鲸》,那这也是一种艺术了,而且更是对女权主义的坚决支持,表达了女性要解放自己的决心,因为这样的作品与杜尚的《泉》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少了句骂人的话罢了。

我记得课上有同学说我所说的美是大众化的,但是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百度词条)所以我想,是不是现在艺术发展的趋势是创作艺术的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艺术的内容却越来越抽象化。

我本以为可以说古典艺术重形,而现代艺术重意,波普艺术的领导者安迪·沃霍尔却说:“我的画面就是它的全部含义,没有另一种含义在表面之下。”那么到底怎样划分呢?

无论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艺术应该是高雅的,它可以大众化,但不能因此而退化,它应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它应该让我们的心归于沉静,帮助我们得到自我的提升,而不仅仅局限于发泄情感不满,因为我们需要艺术来美化人生,进而净化心灵。 

为什么我们要把杜尚和沃霍尔推到那么高而圣神的位子?既然连安迪·沃霍尔都说“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既然现在风靡全球的波普艺术都强调大众化,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领袖。

所以我要说的就是,我并不是极端的古板和传统保守,也不是对书本、老师、主流文化唯命是从,当然更不是为夺人眼球而故意唱反调。我可以接受“阴道独白”和各种各样“隐晦”的名词,因为当它们变成需要严肃讨论的社会问题时,它们就不应该被回避。我甚至也不会反感杜尚和沃霍尔,如果我们可以停止对他们无休止的赞扬,而是辩证的看待他们以及古今所有艺术家及他们的艺术作品。我当然没有权利在这里口若悬河地说一个老师应该怎么做。但我可以肯定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不是一个与主流高度一致的既定概念。所以我作为对艺术非常好奇与热爱的门外汉,希望周进老师您能教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怎样去批判客观地欣赏以及创作艺术作品。

最后,我要为我在今天课上所说的“毕加索、杜尚不是艺术家”“《阴道独白》不是艺术”这样绝对的言论而道歉,我现在觉得自己当时看问题的确有些激动了,可能是因为当时一下不能接受心中一直神圣的艺术突然变成小便器吧。当然我现在还是有点接受不了,但是我承认过去对艺术的理解有些狭隘。

所以说我现在已经进行了自省,也请老师在以后的课上对我这样鲁莽的同学宽容些,因为这节课的后半段真的让我不太好受。您也许不知道,这次举手是我上大学后第一次上课回答问题,而勇气就来自于您的那句“克服心中的犹豫与挣扎”。

赵越

 

赵越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你的来信应该是我这门课上了这么多年来、同学给我写的最长的一封信。这节课,我想说明的问题是“艺术是什么?”,从我个人的理解到同学自己的理解,大家做了讨论,我也听了你的发言和详细看了来信,我有几个感受:

1) 你对现代艺术的了解让我吃惊,你从小对艺术建立了“艺术是美”的概念,也看了不少古典艺术作品,其实,在我们的接受的艺术教育中,艺术是美,是唯美,已经根深蒂固,《蒙娜丽莎》成为了一种美的标准。

2) 如果人类对美的认识是多样化的,会随着社会、时代、潮流等的推动而改变,那么艺术建立在美的基础之上的标准也会改变,正如你所说的,古典绘画达到极致后,后来的艺术家意识到按照古典的标准去做艺术不再有意义,于是他们成了了印象派、野兽派等等流派,从具象描绘走向抽象。

3) 我认为,现代艺术的精彩之处在于建立了自己认为的美的标准,而且这种建立是有效的。杜尚、毕加索、沃霍尔等人的意义在于不断推出他们认为的“美”来改变世人的认识,甚至是通过破坏原来的美的标准的方式,也不去构建新的标准(事实上他们也无法构建与古典大师一样的体系),所以要按照古典绘画的标准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也是我们无法讲述的。

4) 因此,有没有必要补充、修改各种《字典》上的解释,我认为对美学家以及艺术史家提出了问题。你的批判态度是对的,我很欣赏,你提出的《鲸》的创作当然成立,如果你生活在杜尚《泉》的年代,那么杜尚就不会成为杜尚。

还有若干问题留待以后课程上讨论。

谢谢!

周进

 

l  主题:毕加索油画《亚维农少女》感想

周老师,我对这幅画挺感兴趣,回去仔细观察并思考了一下。这幅画乍看并不美,第一眼我是这样觉得。

根据所查的资料,据说这幅画的背景是毕加索家乡小镇上街头拉客的妓女。

从绘画形式上来说,毕加索用的几乎全是几何图形来拼凑,有些肢体形象还因此可以被扭曲。但是几何形状总能给人一种特别突兀,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我自己是比较喜欢这种感觉的。

从绘画手法上看,这幅画有种介于例题与平面之间的美感。它超出了平面化,但又不完全像现代成熟的立体化风格。它所采用的都是一种黑色很薄浅的阴影。

内容上,其实我看不出来它表达或者批判了什么。或者,这幅画重在表现形式与视觉上的美感,内容其实不重要。

但是,我又想任何一副艺术作品,总是艺术大家内心对美的一种情感反应。他画的这些街头妓女,大多以一种夸张、扭曲或者丑化的形式来表达。人物眼神里透出的是一种麻木和蒙昧。行为上也透露野性和动物性。这也是一种方面的美吧,而另一方面,我想是不是能理解为以一种反衬的形式表达对人类文明和精神美感的追求。

李亚红11307120276

 

李亚红:

你好:

很高兴你来信,对《亚维农少女》的解读。

我欣赏你的观点。如何看待一幅画其实与这幅画本身的艺术价值有关,这个艺术价值就是:创作中的某种突破,观念上、色彩上、构图上、用材上等。这幅画的突破之处在于确立了“立体化风格”,用这样的观念与技法与描绘世界,给人一种全新的启示,原来美是这样的“麻木和蒙昧、野性和动物性”。

如果从作品产生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来看,也许还有更多。期待你的课堂发言,与大家一起分享噢。

周进

版权所有 © 视觉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