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 2014-03-30   浏览次数: 37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最新国内外实践与科研成果。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与传统的“电子政务”课程相比有很大革新。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在实践和科研领域,传统的“电子政务”概念已开始向“电子治理”转变。“电子政务”主要关注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提升政府自身的行政效率和效能,而“电子治理”则强调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来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公民参与,扩大社会包容,调整信息政策,从而改变政府与公民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善治。

本课程以“电子治理”为主线,讲授和探讨政府治理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全新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课程涵盖信息政策制定、行政效能提升、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提供和公众参与等主题。教学内容引入国内外最新实践和研究成果,兼顾中国实践与国际前沿。由于该领域发展迅速,所以每年的教学内容都会基于最新的实践和科研成果,更新15%-25%左右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基于基础理论,结合当时发生的真实案例和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运用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并拓展视野。

曾使用过的案例和情景包括打车软件、余额宝限额、微信收费、微博实名制、铁道部网上订票系统与抢票软件、表哥与房嫂事件、空气质量信息PM2.5发布、工信部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黄浦江猪漂流信息公开、跨部门信息共享分角色谈判模拟、沪港粤门户网站分析、各地政务微博分析等。

 

(3)强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进行“参与式”和“合作式”教学

电子治理项目通常面对复杂形势与多种利益,参与式决策对于项目的成功尤为重要。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模拟谈判、团队合作等方法。将教学过程由“我进你听”的灌输式转变为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由师生“合作”完成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也由内容的“讲授者”转变为互动讨论的“主持者”和“引导者”;教学内容由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 转变与时俱进的“多元观点”,学习方式也由学生向老师“单向学习”转为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向学习”。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各种观点,积极互动谈论,尊重程序与规则,避免压制意见,并对各种观点进行全面呈现、分簇归类、系统分析、解决分歧、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切身感受到参与式决策的质量和团队合作的效果,避免盲点思维和片面决策。

 

   (4)运用实践分析工具,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系统讲授电子治理核心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训练,让学生运用一系列分析和决策工具,掌握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具体讲授和训练的分析工具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法、目标确定法、成本收益分析法、MAU选择法、SWOT分析法、期望顾虑分析法等。在讲授不同的主题时,分别运用一两种分析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练。例如,在讲授电子公共服务这一主题时,要求学生运用目标分析法来进行公共服务创新;在讲授跨部门信息共享这一主题时,让学生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各部门的利益,厘清各方诉求。

 

    (5)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开放式”课堂。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包括实景模拟演示、互动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随时调取互联网上的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例如在有关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的教学中,直接在互动触摸屏上打开多个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在师生互动和分组讨论中,鼓励学生运用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信息化工具,查找互联网信息和实际案例,使学生虽然坐在教室里,却能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料,使其为课堂教学所用,从而将只有师生和教材的“封闭式课堂“,转变为信息化时代的开放式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的角色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寻者” ,学会主动查找、辨识和分析各种信息。

课程还精心制作了课程网站和云端共享文件夹,与课程相关的资料都可从网站获取。

同时,经常特邀国内外行业专家来课上做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曾邀请过的专家包括新浪政务微博主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