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路德的职业观
发布时间: 2016-03-08 浏览次数: 745

第九讲 路德的职业观

(第一卷第三章)

职业、天职、志业(Beruf/Calling):使命(Aufgabe

如今明显无误的是,在德文的‘Beruf’这个字里,而且在或许更加清楚表示的英文‘Calling’一字里,至少提示着一个宗教观念:由神所交付的使命(Aufgabe)……”(第52页)


可能这个话题和每个一个同学的关联最为直接。

[大家按照什么标准来找工作?几乎没有同学将工作和使命联系起来。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使命意味着个人要和一个更大的传统联系起来。]


职业观念和圣经翻译:

这个字[Beruf]的现代意义反倒是源自圣经的翻译,尤其是来自翻译者的精神,而非原文的精神。”(第52-53页)

背景:宗教改革中路德翻译圣经使得现代德文产生,之前的教会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当时的一般民众几乎都不能直接阅读圣经;路德要反对天主教会对文化、知识和圣经解读的垄断地位(中介);结果:方言文学崛起

路德翻译《西拉书》(《便西拉智训》)

[背景知识:这卷书是所谓的“次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并不存在于目前通行本的圣经中(司高本或和合本);路德在翻译圣经的时代使用较多的是拉丁本(七十子译本),后面的附录中还包含了次经;宗教改革之后被删除;路德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原则。圣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有增有减]

《便西拉智训》主要介绍了一些人生的道理:插图说明:我宁可与狮子和龙在一起,也不愿和一个恶妇在一起(Ich wollte lieber den Drachen und Löwewohnen, als den einem böse Frau[当时的欧洲文盲率非常之高,教堂被的浅浮雕主要用来介绍耶稣生平和圣经故事]

(20)坚守岗位,持之以恒,工作到老。”

(21)不要羡慕罪人的强势,而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忠于主。主使穷人乍富,此乃极易之事。”

伴随路德的圣经翻译出现了新的职业观:

如同此字字义,就连其思想也是新的,是宗教改革的产物……有一点是全新的,那就是:将俗世职业里的义务履行,评价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内容。这是承认世俗劳动具有宗教意义的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且首度创造出此种意涵的职业概念。……经营为神所喜的生活的唯一手段并不是借着修道僧的禁欲来超越俗世的道德,反而是端赖切实履行各人生活岗位所带来的俗世义务,这于是也就成了各人的‘天职’。”(第53-54页)


传统基督教的工作观

人为什么要从事工作?失乐园的隐喻: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从此不得不从事辛苦的劳动。——象征意义:人的自我意识诞生;工作从此成为了人类祖先原罪的惩罚;女性需要生育;宗教改革的变化:从惩罚到神所喜悦的天职。

新约圣经中的“反商情结”:“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马太福音19:24;马可福音10:25;路加福音18:25)——使徒时代的观念:穷人容易进神的国;工作仅仅用来满足人基本生活——知足的传统主义情节;积聚财富是负面的


中世纪的职业观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3世纪的神学家,著有《神学大全》

世俗劳动属于生物性的事,是信仰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但无关乎道德。——人是为了信仰而活,但不是为了活着而信仰

路德:世俗的职业劳动:邻人之爱的外在表现。


修院的工作和俗世的工作

“双重道德”:

praecepta(commandments) 命令——对所有人都适用;

consiliaevangelica (counsels)劝告——仅仅针对神职人员、修道士;

福音的劝告(consilia evangelica):清贫、贞节、服从

针对修道士(追求“完德”的人)——预设了社会等级,修道士具有特权,更为重要;普通民众从事生产以满足一小批人的敬拜神

[补充:希腊Meteora的悬崖修道院;与世隔绝从而划分出世界的两个部分——苦行、禁欲;神圣与世俗的划分——通过物理空间的隔绝来创造神圣空间;类比中国:悬空寺]

宗教改革之后:消除“命令”和“劝告”之间的区别;修道院之墙被打破,整个俗世都成了修道院;中世纪的不平等职业观被打破;

路德:世俗的职业劳动:邻人之爱的外在表现——职业蕴含了分工的意思;某些人特别擅长一些技能,所以要发挥出神所赋予的能力,然后进行交换,达成和谐社会——亚当·斯密《国富论》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只不过放弃了神的前提


“蒙召”——分工的神学基础

各人蒙召的时候是甚么身分、仍要守住这身分。”(哥林多前书7:20

Every one shouldremain in the state in which he was called.

各人应坚守在神一旦安排下来的职业与身份上,并且要把各人在地上的营求限制在这个既定的生活地位范围里。”(第61页)

天意信仰Vorsehungsglaube):倾向保守,维护现有秩序;中世纪欧洲等级森严,很难跨越职业的等级

[“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刘少奇接见时传祥]

路德和传统主义——路德呈现出保守性: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担心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

宗教改革的这等成效其实仅止于:和天主教的见解相反,使得现世内的职业劳动在道德的重视与宗教的奖赏上大为提升。……路德认为自己的天职思想是源自于圣经的,但圣经原典本身整体上却有利于传统主义的倾向。”(第59页)

路德的职业概念无从摆脱传统主义的束缚。职业就是人应将之视为神的旨意而甘愿接受且‘顺从’的事。此一色彩的强调,掩盖了天职观里的另一种思想,亦即职业劳动本来就是一种或唯一那种由神所赋予的任务。”(第62-63页)


加尔文教派的“另一种精神”:清教徒严肃的现世关怀:将现世内生活视为任务的态度

米尔顿(1608-1674)《失乐园》Paradise lost(圣经中劳动的起源:劳动作为对原罪的惩罚)

整个俗世横在他们的面前,

那里他们可以寻找

安息之处,并以上帝为其引导。”——现世也可以成为一个安息之处,打破了中世纪的二分,肯定俗世的价值

清教徒严肃的现世关怀:

将现世内生活视为任务的态度

不能简单归结为“国民性”


资本主义精神-加尔文教派

未曾想见的结果

只是,这不可能被理解成,我们期望在这些教团的创建者或代表人物的身上,发现其中任何人曾是一唤起我们此处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为其终身事业的目标。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他们当中有任何人会认为,视俗世财货的追求目标即为目的本身这件事是有伦理价值的。我们尤其要谨记在心不可或忘的是:伦理的改革纲领从未是任一宗教改革者……的中心着眼点。……灵魂的救赎,而且只此一端,才是其生涯与事业的核心。他们的伦理目标及将到的实际影响全都锁定在这点上,亦即不外乎是纯粹的宗教动机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老实承认,宗教改革的文化影响有大部分……是改革者的事业未曾想见、甚或正非自己所愿见的结果,也就是往往和他们自己所想的一切颇为隔阂,甚至正相悖反。”(第67-68页)


资本主义精神不是宗教改革者的目标;救赎vs.宗教动机的结果

意图和结果的背反:“未曾预见、或正非自己所愿见的结果(Unvorhergesehene und geradezu ungewollteFolgen)

主观意图和客观结果的差异:

Unintendedconsequence:例子:阿司匹林治疗心脏病;非洲蜂在巴西

人文的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杯具;

为何会出现意图和结果的背反?人不能穷尽一切可能性,在现实中不能控制框架条件。

韦伯的核心问题:理念是以何种方式在历史当中发挥作用的?(Wie werden die ‘Ideen’ in der Geschichtewirksam?


简短的说明:

在此研究中,我们绝无企图……对于宗教改革的思想内容加以价值判断……”(第68页)

我们所企求的不过是弄清楚,在我们这个由无数历史个别因素所形成的、近代特有的‘此世’取向文化的发展之网中,宗教动机曾经提供了什么丝线。换言之,我们只是要问,这个文化的某些特色独具的内容中,有哪些可以归因于宗教改革——作为历史原因——的影响。


反对简单的单因论(mono-causation)

与此同时,我们当然也必须从这样的观点脱身出来,亦即认为可以从经济的变革中推衍出宗教改革这个‘历史必然的’结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对无意主张荒谬而教条式的命题,譬如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只能够是宗教改革的某些影响的结果,甚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某些重要形态,比起宗教改革,老早就存在的这个历史事实,已断然驳斥了如上的主张。”(第68页)


第二篇的研究计划:

宗教改革的影响ð文化的某些特色

……我们只想明确指出:此种资本主义‘精神’在世界上的质的形成与量的扩张,宗教影响力是否曾参与发挥作用,并且发挥到何种程度?还有,奠基于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这种文化的哪些具体层面可以溯源于此一力量?”(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