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韦伯与中国
发布时间: 2016-03-08 浏览次数: 1174

第十二讲韦伯与中国


一、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的研究框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5ð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1911-4写作)

-《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1916):宗教社会学概要、儒教I-IV、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等级与倾向

-印度教与佛教(1916

-古犹太教I1917

-古犹太教II1918

-前言(Vorbemerkung,《宗教社会学·第一卷》,1920


《宗教社会学》第一卷·前言(Vorbemerkung):“生为近代欧洲之子,在研究世界史时,必然且应当提出如下的问题:即在——且仅在——西方世界,曾出现朝着(至少我们认为)具有普遍性意义及价值方向发展的某些文化现象,这到底该归诸怎样的因果关系呢?”(第1页)

科学(段2);艺术-音乐(段3);建筑、绘画(段4);学术、官吏-官僚制(段4);政治(段5);资本主义(段6-11


资本主义:不等于无止境的营利欲

“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基于利用交易机会而追求利得的行为,亦即基于(形式上)和平的营利机会;资本计算(Kapitalrechnung)

‘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的’企业……根据我们所知的经济文献,确曾存在于世上所有的文化国度: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古代地中海、西洋中古以及近代。”(第6页)


西方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

西方在近代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未曾发展出来的一种;此即(形式上)自由劳动的理性-资本主义的组织,在其他地区则只有初步萌芽而已。”(第8页)

重要因素:家计与经营的分离;理性的簿记

理性的劳动组织:市民(Bürger)、资产阶级(Bourgeoisie)、普罗大众

核心问题:“具有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之市民的经营资本主义的形成”(第10页)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理性主义-西方科学:精确计算;可计算性[ð厨房和餐具]

社会秩序:法律和行政的理性结构

核心问题:西方文化所固有的、特殊心态的“理性主义”

韦伯问题:“何以在这些国度(中国和印度),无论科学、艺术、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皆未能走上西方独特的理性化的道路?”(第12页)ð李约瑟问题

首要任务:认识西方的、尤其是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的独有特质,并说明其起源——经济条件+生活方式


二、韦伯的中国研究:《儒教与道教》(Confucianism and Taoism)

推荐:谢和耐《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主要资料《梦梁录》)

《儒教与道教》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社会学基础:城市、君侯和神

社会学基础

第二章 社会学基础:封建俸禄国家

第三章 社会学基础: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

第四章 社会学基础: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五章 士等级

正统

第六章 儒教的处世之道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异端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中国的社会特征:传统主义(理想型)

家产官僚制(Patrimonial bureaucracy):“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央集权:洪水和外族入侵的威胁;

皇帝家族的绝对权威;

金字塔式的官僚结构:对皇帝效忠——“家臣”;

维护既得利益的“同质特权团体”;

例子:王安石变法失败;

利弊:高度稳定,反对变革;


城市:

帝国行政中心,缺乏政治和军事自主权;

缺乏市民中产阶级;

未能摆脱宗族的羁绊;[例子:春运]

和乡村比较:城市缺乏自治;

原因:古希腊罗马城邦——海上贸易城市;中国——内陆国家


()-血缘组织势力

宗族团体的凝聚力和延续性:“坚不可摧”、“无所不能”

家族领袖的卡里斯马(Charisma)权威

士人阶层:高贵的俗人教育

利弊:

开放性 vs. 自主性低

君子不器 vs. 缺乏专业能力

垄断:官僚缙绅凭借身份地位的特权获得——保护性团体

寄生在政治特权之上的经济特权:“内政性的剥削资本主义”

弊端:政府无所不在、软弱无力;官员敛财


“巫术花园”:中国的宗教(Zaubergarten/magic garden

泛神论:皇帝-国家祭祀;祖先崇拜;民间宗教

没有宗教先知和强大的僧侣阶层

儒家的理性主义

精英与民众的冲突:儒教 vs. 民间宗教


结论:儒教 vs. 清教;各世界宗教的理想型


积极的:苦行/动态的生命

消极的:神秘主义/冥想的生命

否定此世(世界)

主宰世界

(基督教)

从世界隐遁

(印度教、佛教)

肯定此世(世界)

适应世界

(儒教)

从理论上把握世界

(古希腊哲学)

批评:非历史的研究方法,理想型,中国各朝代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三、儒家伦理与东亚文明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特征: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本地劳动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生平:1930年生于天津;1950-55就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钱穆;1956-61就读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背景:20世纪50年代大陆史学界“资本主义萌芽”讨论

以新教伦理解释东亚经济现代化的现象

贝拉(1957)《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

韦伯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1985初稿刊于《知识分子》月刊;1987年单行本;

中心问题:儒释道三教伦理对明清商业的发展是否发生过推动作用?

中唐以来新禅宗、新儒家和新道家的“入世转向”

心性论:天理/人欲、理/气之间的紧张

“此世”不是适应,而是积极的改造态度

敬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明清儒家的“治生”论;

新四民论:商人地位上升;

商人伦理:勤俭、诚信不欺、天、理;贾道


杜维明:儒家伦理(Confucian Ethics

生平:1940年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8年毕业于哈佛

1981年任哈佛东亚系教授、主任

“孔夫子哲学及其跨时代发展”(1982,讲演)

背景:新加坡把儒家伦理列为中学选修课

《今日儒家伦理——新加坡的挑战》(1984英文版;1989北京三联版)

儒家:东亚核心价值


儒家伦理(Confucian Ethics

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能否证明韦伯错了?

资本产生是否有另外的途径?

儒家伦理:

义务感:自我约束、修身、取得一致意见和合作

重视教育与礼仪

注重社区和政府的领导

儒家:政治化的儒家 vs. 儒家伦理

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焦点:做人的观念

“适应世界”说可能是错的,而是挑战世界:通过积极的个人参与改造现世,并把它纳入道德的秩序

企业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


海外新儒家的论证和问题

儒家伦理:新教伦理的功能等价物(functional equivalence

“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 vs. “外在超越”

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共同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现代化≠西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阻碍还是资源?

什么是“中国文化”?



余论:西方中心主义 vs. 多元文化主义;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