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本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 对科技史首先要有清晰的历史概念,即明确每个专题所讲述的内容是属于哪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成就。

2. 要把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即要注意不同的科学成就(科学概念、定律、理论)之间的联系,注意它们承上启下的关系。

3.要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科学成就)、重要科学学说(包括科学概念)和重点科学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古代的自然知识,这些知识基本上是零散的,尚未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东西,有时是和某种哲学学说结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自然科学,也没有分化为后来的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因此,对古代的自然知识不是按学科来区分,而是依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成果来叙述的。另外,对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在科技方面,其实主要是在技术方面的成就,同学们一般比较熟悉,重点结合科技起源,对中国古代原始和奴隶社会期间的科技情况做些介绍。

    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即大约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科学成就。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已分化为不同的学科,人们着重分门别类地研究不同的自然现象。在学习这一部分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不同学科的科学成就相混淆。不仅了解科学成就,而且要分析蕴含在这些科学成就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20世纪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大多涉及到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直接借助于感官就能认识的现象。为解释这些现象而提出的理论通常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同时,这些理论往往带有综合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常常是彼此渗透、交叉,相互借鉴。

通过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的讲授,要了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本课程主要采用了研讨型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上课精讲基本概念和线索,结合PPT、教学多媒体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专题形式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代表点评。针对问题,通过课外阅读,文献搜索,撰写论文。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术讲座相结合(2004年,在开设本课程的同时,我们发起组织了科技史学生社团:“三思社”)。每个学期至少安排3-4次讨论课,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从中培养团队精神。

研讨主题的设计根据同学最关心、最疑惑的问题(如我们曾开展解读“李约瑟难题”的讨论),科技史上特殊的日子(如我们曾开展了“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周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前沿最新进展的社会伦理问题(如我们曾开展“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的讨论)等。

 

 

 

 


版权所有 © 复旦大学科技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