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课堂发言和点评)
发布时间: 2014-06-04   浏览次数: 142

专题1.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翻转课堂发言与点评)


1、王雪舟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首先,我认为整个问题阐述的核心是:在资本主义和现代科技发生之时,中国一以贯之发展路径的约束条件,及其发展主体——人的行为逻辑。农民家庭,特别是小农家庭,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行动的单位主体。而这个主体所面临的各种约束,在社会经济层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阻碍了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具体约束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自然约束——生态:

基本情况:我国以温带、亚热带为主;降水量适宜;日照充分;土壤条件好;

分析:农业进入门槛低;农作物维护成本低;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率高。因此更多农民选择留在土地上,以耕种为生。

2.社会约束——制度:

(1)土地制度:私有制。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其从事其他行业的成本提升;农业生产回报率差异不大,社会相对公平。(2)继承制度:诸子均分制,区别于西方长子继承制。(3)向上通道:科举制度。削弱了优秀的人力资本向其他部门流动的客观激动。社会的约束阻碍了中国优秀的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转移,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形势。

3.个体逻辑——家庭:

我国一直存在着父母对年幼子女抚养,成年子女对父母赡养的传统。这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家庭成员收入再分配模式。这种机制使我国生产性活动的承担者——农民家庭对外部经济激励的敏感度下降。

综上,我们看到,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农民家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作用,只能按照既原定的原轨迹发展,无法适应近代科技的冲击和变迁,转型失败,进而导致中国逐渐落后西方。从这点出发,我们便可从一个新的层面解答李约瑟的千古难题。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主题贴近民众生活,如家庭经济制度等。能博采众家之长,着重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影响,表述清楚。

观点清晰,具有深度,深入浅出,层次明了。但意识形态过于主观化,站在社会层面分析,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总体感觉落落大方,但是给人感觉准备过于充分,没有自己的感情。观点如果能更加浅显就好了。

准备充分,ppt精美,观点很全面也很新颖,但过于专业化,非经济学的同学难以理解。


2、童威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李约瑟认为,自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一直以来比西方更先进,可到了近代却被西方远远反超,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可循。在其著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第一、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现代科学的迅速崛起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兴盛。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就是谋取利益,而实用科学的发展暗合这一目的,因此两两相得益彰。第二、中国之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完善的资本主义,主要由于其完善的封建官僚体制。早在宋明时期,中国是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可马上就被统治者扼杀。一个成熟的封建体制绝不是哺育资本主义的土壤。而西方并不完善的军事贵族封建体制反倒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破茧而出的良好环境。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李约瑟难题的前提是承认中国科技在古代超过西方。在这一点上值得商榷。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中国应用型科学较之于西方更加发达,而在理论科学领域,西方自古希腊时期以后就一直兴盛不衰。在中国,理论科学得不到很好发展的原因也有两个方面:第一、理论研究枯燥而艰涩,需要一颗沉静、执着的心,需要有强大的新年支撑,而西方的宗教正好扮演起这样的角色。第二、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儒学,讲究经世济民匡扶天下,这样的精神与理论科学需要的心性背道而驰。此外,其带来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自由辩论、自由思想的诞生。

综上所述,中国完善的封建体制以及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均遏制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观点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提出了西方科学相较于东方科学理论性更强的特点,但是回答同学提问比较有争议。

风趣幽默,有立场有观点,深入浅出,信念宗教的解释很有创意。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对现代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有理有据,每个观点都有支撑的实体,生动的比喻使复杂的理论一目了然。

提出了应用性科学与理论性科学所需的社会环境差异,还提到了宗教的原因,个人认为很有道理,因为这是影响社会主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3、杭程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大部分的历史事实与技术进步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完成的,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其文化生活和政治领域的特殊性,恐怕有着除却制度构建或者是引发制度建立的其他的一些因素,我们将这些原因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的时候,我们得出的结论或许能够更加基本。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以耗取自然资源为生的经济水平之上,只有在远离雨水农业的强大中心之外,只有在没有达到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的水平之下,对水源不足有特殊反应的人类才会朝着特殊的治水生活秩序前进。而身处轴心时代之后的中国古代社会,恰恰在同一阶段同时拥有了形成治水的集中管理模式与大一统的社会形态的诸多基本条件,也就是专制的治国手段更加能够适应国家层面上对于水资源的防洪、贯通、引流与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尚处于薄弱状态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的早期农耕文明。而李约瑟难题则可以看做是历史和文化所构建成的社会意识的综合,是历史的地理的必然选择的结果,也同样是轴心时代中国治水的层层负责的社会原始形态的演变方式和外在表现的重要特征和印证。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发言者提出治水这一关键要素对中国政治制度构建的影响,这一制度在早期促进了国内的整合和传承,封建体制的根深蒂固决定了中国发展道路与科技发展道路相左。但个人感觉发言者避开了核心问题不谈,即为什么中国政治阻碍了科学。

内容全面,分析全面,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语速过快,让听众难以理解他的观点。但总体语言与论述逻辑都不错。

着重从地理、水资源利用、文明演进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形式的原因,但忽略了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的直接原因。不过,观点新颖具有启发性。

4、倪佳峰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东方文化,强在人文文化,其人文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深深地印刻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里。西方文化,强在科学文化,其科学文化不仅主导着世界的科学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人文文化。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经验式的思维方式让演绎法在中国欣欣向荣,于是便有了元气论,便有了勾三股四弦五,而由于缺乏实验和总结式的归纳,原子论勾股定理却没有先出现在中国。但是,若单单看到这些,那么对于东方文化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在承认这些诸多弊病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人文文化是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而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呼吁的。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在这个时代,我们固然需要科学家,同时也需要艺术家,当我们的科学家以一种人文关怀去揭露真理的时候,当我们的艺术家以一种自然之力去表达人性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而这可能才是李约瑟难题真正想告诉我们的。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发言者过于注重李约瑟问题的当下意义,提倡东西方文化即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也提到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内政的失调,分析深入,但是角度过于单一。

在文化层面探索,辩证清晰,观点具有特色,强调人文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缺乏的担忧,总体来说,个人思考很多,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不够。

从“科学方法”“文化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到了李约瑟难题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角度与前几位发言的同学有所不同,但是言之有理。


5、曾沐冬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我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近代西方所定义的,用西方定义的词汇来衡量古代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中国人的思维是经验式的思维。很多自然现象,古人不会去把它们抽象形成数学公式,只会去记录这种现象,并把已知现象的规律运用到处理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本身的道德修养。我们从许多自然现象抽象出修身养性的方法或行为准则。。我们抽象思维的方向与近代西方科学抽象方向不同,我们把事物规律往人文社会方向进行抽象。所以,古人就有较全面完善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人际交往学、道德学、社会学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虽然这些学科不符合近代西方定义的科学的概念,但是并等于这些学科不属于科学,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认为是中国式科学。

再次,中国古代有算命、有风水,如《周易》等,这些理论至今仍无法用已知的科学技术来解释,但是这并不等于算命、风水是迷信或者是伪科学。我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领域专家通力合作,将来世界人会意识到中国古代科学的存在,其存在价值是远远超出西方近代科学对人类的贡献。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通过多方面的细节来论证他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看法,能引用个人的例子,引经据典,是的整个陈述很有趣,很丰富。

提出中国古代缺乏抽象化和理论化的研究,但发言者对于风水算命的过于宣扬,表示很不赞同,而且并不合理,前后没有严密的逻辑。不过思路是好的。

提出中国式的东方思维,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但是有类似“双闰年”必有大灾的观点,具有一定封建迷信思想。


6、钱晨扬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科学的发展是为了使社会稳定平等,所以当社会环境出现一定情况的混乱时,科学发展的活力才会被唤醒。从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后的发展与欧洲在文艺复兴、圈地运动后的发展,核能、电脑发源于二战这几个历史事件可以论证这个结论。观点:科学爆炸没有发生在中国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过于稳定。就中国来说,使得中国的科学发展动力不强的原因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的发源地,没有前人的经验,所以要靠摸索发展科学,这样减缓了发展速度,使得政治体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善,对新科学、新思想所产生的社会混乱起到很强的抑制作用,使社会稳定,但也抑制了科学发展。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度,众所周知,就是这种制度减慢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封建制度对科学发展的抑制:1.拥有极强的等级观念,使得人安分守己,社会上稳定和谐,把人推入一种享受安定生活的惯性,压制欲望,使新的科学思想不能萌发2.封建统治者利用集权状态下强大的政治力量,改进初生的科学思想,使其便于统治使社会稳定,进入科学发展的恶性循环。与中国相类似的是希腊,作为欧洲科学的发源地,同样没有成为科学爆炸的发生地,原因与中国类似。反观欧洲,文艺复兴,大量科学思想一下子涌入,政治制度跟不上科学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发展失去了许多约束,社会环境出现混乱,使各种思想互相斗争,涌现更多思想,进入科学发展的良循环。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个人认为社会动乱导致科技进步的观点没有说服力,难以解释中国的朝代更替却没有带来大的科技进步。但是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读出了一些忧患意识。

“中国社会过于稳定”是他对于近代科学技术创新受阻的观点。想法特别,但是对于个别论据有失偏颇,不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大多观点能自圆其说。

该同学其实抓住了药店,但是由专业的原因,并未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导致逻辑有些不通。其实古代中国的问题不是社会过于稳定,而是社会体制——封建体制过于稳定。


7、宋敏珠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从经济上的原因说,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薄弱的小农经济仅限于自给自足,无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清朝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小农的发展,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政治上来说,近代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方确立了统治地位并繁荣发展,相反的,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专制统治不仅抑制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严重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阻碍维,也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启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了达到奴役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目的,它们遏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从历史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力。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晚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近代中国封闭的环境削弱了创新思维。“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人与外界的接触,还阻碍了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作为留学生中文很好,从“科举制”“经济制度”“中国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三个角度来解释原因,简洁有力,逻辑清楚,值得鼓励。

留学生大胆发言,勇气可嘉,而且观点丰富中肯,提及的讨论点比较全面,但可能论述的不够细致,总体来说,观点新颖清晰,

留学生可以对中国的历史以及政治制度欧这样的了解和认识很不容易,对中国的教育科举制度也有较深的了解,表现很好。


8、仇泽彬同学课堂发言摘要:

1. 李约瑟难题的真伪及其真正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不能用一把“西方近代科学”的尺子去衡量各种不同文明的科技文化,反复讨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李约瑟难题前提是否错误等问题其实意义不大,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示是多元价值观和科学平等观。即科学不是西方的科学,我们对于各种文化中不同形式的科技要采取多元价值的观念。

再有,李约瑟难题具有衍生效应,激发了诸如社会史、经济史、科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且这一难题将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放在世界文明背景下,也启发了研究科技史的一些新模式、新方法。因此,提出这一问题可能比求解更重要,我们要重视的是思想方法的启示,而不是对一个陈旧问题的具体反复求解

2. 从两个小的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绘画风格:

西方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崇尚写实绘画风格,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其实是一批艺术家,正是他们对素描、写生等“真即是美”的极致追求导致了解剖科学的诞生。图文并重、互相印证的一直是西方的研究传统,几何学、函数等的发展均与此有关。相比之下,我国古代推崇写意画风,并且从秦汉时期起就产生重文轻图的倾向,因此中国古代绘画与科学技术、农牧生产严重分离,对科学的诞生、发展、传播都非常不利。

“数”的观念:

中国古代,数一经产生就被赋予“定数”等自然法则的神秘涵义,后来又观念深受儒家“治道”传统影响,蒙上“圣王”(君主)的神秘色彩,“神性”大于“理性”。数的应用始终强调功利目的,仅用于占卜、礼节、官制、历算等,注重“公约化”而非“公理化”。中国古代对数的认识始终未能超越封建制度的思想束缚,最终陷入了“数术”的框架,未能真正开创“数学”的科学理论。


同学们提问点评摘录:

讲述内容丰富,而且标新立异,对我有很多启发,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注重从数学和艺术上去谈,切入点小而精,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阐述不够清楚,有待提高。

从很小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讲得很丰富,例子很多,从小处入手,而且绘画风格来说明西方医学的发展的发展有一定的新颖性,观点有特色,值得肯定。

以小见大,强调中国传统科技的现实主义、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绘画和数学角度精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