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课堂讨论交流2)
发布时间: 2014-03-21   浏览次数: 129

专题课堂讨论

 

点击查看原图

 

在我的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这是我当时面临的基本问题……我们在稍微熟悉了一下情况之后,心中又都产生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我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又怎么可能在15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能够更有效地把这些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回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李约瑟

 

 

 

 

 

《科技简史》专题1: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

课堂讨论交流(2

 

我的基本观点:

我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农业在国家中占着主导地位,这种自古传承的农业文明使中国人能够自给自足,甘于封闭保守的安逸生活。在这种社会风气中,人们没有进行科学创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局限在实用性上,故中国近代的技术可以说是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而科学却止步不前。

而且我还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没有出现一个有远见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对于这一看法,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与中国自古植根于人们心中的儒家思想和保守风气有关。但是回想中世纪的欧洲同样的愚昧与封闭,当时的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在这样的黑暗保守的环境下,当时的欧洲仍然有像哥白尼一样的科学家与思想家大胆地与守旧思想抗争,提出自己正确的见解,甚至愿意为了科学事业献身。所谓思想力决定行动力,大多数群众的思想需要一两位这样杰出的思想家与科学家去唤醒。中国却没有出现像这样的伟人,使得科学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人们所认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束缚,儒家思想提倡顺服自然而非改造自然,当时的人们崇尚的是读书出仕,而他们所读的都是哪些封建思想浓厚的四书五经,从小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们很难培养起创造力。这种世代袭传的儒家守旧思想扼杀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发现与创造思想,当然也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盛若凡(临床医学专业)

 

首先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想一下遥远的古代,古代的中国和古代的欧洲文明的起源。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内陆河流域,而欧洲文明的起源则是在爱琴海区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套用一些电脑游戏的词语,我们可以称两者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

可以想见,中国文明的起源位置适于发展,扩张,而且在大范围内环境相对闭塞,很少有外部文明的侵犯,人口数量得以在一开始就远远领先于西方文明,但是安定安宁的环境就逐渐形成了中国文明保守传统的性格。西方欧洲文明则与之相反,由于面对大海,发展空间上就收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再加上有外部文明的不断侵犯,没有办法发展数量,就会转而寻求质量。而且动荡的环境反到促生西方民族侵略性的性格。从东西方文明的图腾上来看,也不难看出这种差别,东方的是一个太极图,而西方则是十字架,我们注重圆滑,而西方则是锐利。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国的国画讲究的是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大量的留白反倒增加了整体的美感,西方的油画则十分细致,讲究精确。所以,我觉得是最初的民族性格差异导致我们没有选择科学,因为科学太“锐利”,有棱有角,太不像圆。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是因为我们么有选择它,而走向了另一条路。

首先,我们应该想一想,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它的目的绝不是造福人类生活,也不是发展出技术,推动生产力,而应该是认识这个世界。从最初科学的诞生领域——天文学上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可以说,天文学对于当时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影响。西方的文化性格使他们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这种方法始终都有一个致命的敌人,那就是误差,这是一个无穷尽的悖论,无论西方的测量多么精确,多么先进,始终无法摆脱这个敌人。这是科学的方法造成的,建立模型,通过试验论证,总结出公式,但是,公式永远也不可能包含一切次要因素,这也就是误差的来源。这就好比一个高明的工匠,想要通过作模具来毫无偏差的得到某个物体的形态,可是再高超的技艺也避免不了缝隙。这实在是令人十分的无奈。科学本身存在的外在性,使其始终在以这种“模具”的方式来解读这个世界。

反观古代中国,我们的“科技”是领先于西方的,但是,这种“科技”,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是来源于实践经验,中国文明初始条件比西方要好很多,不断地扩张疆域,连续人口的增长,使其有着巨大的实践劳动积累总量和经验,以此不难产生领先于当时西方的“科技”。但是我们的祖先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浪漫的通过穷究自我而认识世界的道路,正所谓一花一叶一世界,以小见大,来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这是一种内在的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应该觊觎“外部观察者”的地位,而应该安于本分,在世界之中“感受”,最终合一而终。但这种感受又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中国的古人崇尚静思与悟性,没有严密的推理,有的只是灵光一闪的顿悟。

所以,现代科学是西方文明性格下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与东方文明格格不入的,所以,它自然而然的没有产生在中国。这是没有悬念的。

最后,我们应该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个李约瑟难题,其实不难得到答案,那就是在西方科学技术的指引下,西方的生产力已经远远领先于我们。作为后来居上者,他们锐利的性格会促使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科学演化出了先进的技术,技术则改进了生产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可以说技术是科学的副产品,这是西方科学奠基人们(伽利略,哥白尼等等)所根本没有想到的,是上帝的“恩赐”。凭借于此,西方领先了。而中国的道路上,尽管浪漫,但却没有上帝的“垂青”,也许有,在不远的将来会显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道路的话。

一切都为了认识这个世界,其实也不尽只有东西方两种方式,还有美学角度,宗教学角度等等。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不否定自己的前提下,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的领域,完善自我。

 

 

首先,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对所谓的科学的不同理解。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除了自然科学又产生了社会科学的分支。但在工业革命刚在欧洲发生时,只有自然科学是被关注的这一点不可否认。近代科学指的是近代欧洲诞生的那样一种看待自然、处理自然的知识形式和社会建制,在哲学上是指由古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从一点来看,近代科学并没有将中国的科学发展包含在内,当然,这里并不是否认中国在近代科学发展的缓慢,只是从某些角度来讲,近代科学的发展本就以将中国排除在外。这样一来中国与欧洲的近代科技发展的对比就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又怎么能够将其比较呢?

其次,还是要来说真正的原因,就是是什么原因使得近代科学的定义从根本上就将中国排除在外呢?第二点不可忽视的我想是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当然,社会制度可以影响许多方面,而在这里我最想强调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的不同的经济状况。

中国的经济形式使得大部分国民都处于满足自己的生活温饱上,在基本的生活状况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又有多少人会置身于所谓的科学研究之中呢?满足于生活现状的中国国民并没有花多于的心思去思考是否还有一个叫科学的东西可以来提升生活的境界,当然,这也并不代表我国国民没有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来总结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这与科学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除了以上两点,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差异本身的原因,而是说中国的思想使得国民的创新意识并不强烈,而即使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也会被现实的社会抹杀,这种抹杀并不是像西方教会式得压迫,有些时候压迫引起的时抗争,而这些抗争正好能够提升发展的速度。存在于中国的抹杀是一种存在于中国国民本身思想中的儒教的意识,它使得中国的发展并不会像西方那样进行,而是在随着自己的心行进的浪潮中向前推动。这样看来,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缓慢似乎就变得必然了。

以上三点是我想谈的内容,大致就是如此。

霍丹青(心理学专业)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昌明,令人叹为观止。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段漫长的历史,那么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史只能算是这段历史上的启蒙阶段,古人的创造力与智慧开创出中国历史上这一段鼎盛的科学发展史。历史长河流经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便停滞不前,李约瑟问为什么。科学技术的启蒙阶段需要的仅仅是创造力,之后若寻求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很多的外力辅助。如果所谓的创造力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内因,那么显然中国近代史上存在众多阻碍科学进步发展的外因。

中国近代史上内忧外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夺,泱泱大国千疮百孔,清朝政府无力或者说无意支持科学技术,军事的发展对清政府来说是更为迫切的议程,政府因而不遗余力地支持军工厂,如为了海战而建立了江南造船厂,以及安庆军械所,发展军事势在必行,而科学技术在此当口显得可有可无。而比较同时代的西方,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热潮中的西方各国,拓宽了科学的领域打破了原有科学的局限性,从宏观到微观,电话,汽车,飞机,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层出不穷,短短数年就与中国拉开近乎百年的差距。

作为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存在着深深的危机感,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将其作为第一要旨,对于发明专利的保护在近代已深入人心,美国亦是如此。对比同时期的中国,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一直处于暧昧不清的状态,更不用说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抽象的对于发明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

处于这种不受保护不为扶持的状态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得不到凸显,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或作用于生产力而造福于个人,人们的创造力得不到激发,科学技术也就无法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效应。

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那群巧夺天工的发明家,他们多是不为生计所忧且有闲情逸致的官员和太监,如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而转到中国近代,在鸦片战争的荼毒下,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人们寝食难安,早已无雅兴致力于得不偿失的科学发明,原有的热情也早已被压抑的战争气氛所冲散。

在我以上的叙述中,未将科学与技术作明晰的界定,并非是故意混淆视听之举,我认为这是一个已经糅合在一起的概念,李约瑟在他的难题中也未特定地要将科学与技术划清界线,他所指向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清晰的事物都不成为难题。将科学与技术完全隔离开也不能改变这个问题的性质或者指向另一种解释,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最本质的东西,思想层面上的东西。

中国有“玩物丧志”一说,从仕途读圣贤之书是为一正途,沉迷于技术发明无疑等于玩鸟斗蛐蛐一般没志气,儒家历来不欣赏这种所谓的“粗活”,中国也不是历来就盛行这种观点,自汉朝独尊儒术,至宋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统治工具,儒家所持的观点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这显然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温床。

尽管我们有墨家提出事物分两半可以无穷无尽分下去的类似西方原子论的观点,很接近最为先进的科学理论,但是墨家从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观点,也从未形成完整体系,有人说,精英创造历史,然而社会环境创造精英,中国近代社会不具备这种环境。如果说,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那么儒家学说不足以在科学思想方面启蒙中国的芸芸众生,所以,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我们探讨李约瑟难题如果不仅止于好奇,而相反我们试图以这段历史作为借鉴的话,我觉得对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认同和保护是我们可有所作为的领域,当然,我们也已经开始在做了,宪法的修改、物权法的制定与实施就是明证。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在我看来,近代科学发生于欧洲文明而非中国在于以下原因:

1.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导致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

2.科技人才的缺失和外流是主要因素。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3.历史政治经济因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培养科技人才的国力。回溯历史,我们科技发达的宋朝(拥有四大发明之三),和其富庶的经济支撑和宽裕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联。当列强践踏我们的国土时,政治经济受到很大摧残,国力衰弱,缺乏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保障。

4.正如李约瑟所比喻的那样,东西方好比带动人类科技文明向前的两列火车。法国人说:注意!一列火车也许会遮挡另一列火车!也许属于东方的时代轮回又将到来!

杨丽天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李约瑟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孕育了灿烂技术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出近代科学?”也即,作为曾引领世界十几个世纪,唯一有历史延续的中华文明,为何会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西方科学的出现是因为“‘物”(Thinghood)之概念之创造。只有把“实证”、“自然之齐一性”、“实验法”和“因果”这几个概念连缀在一起才能产生科学,这些概念是互相关联的一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古就没有这一组的概念,所以后来不会发展为科学。

中国根本上没有因果观点的科学文化,但却确有辨证观点的史观文化。前一种是由实验而出的,后一种则是诉诸“经验”(即阅历)便可成立。所以后一种比较上容易些。不过一个民族苟其历史愈长,则其对于史观上的变迁公式更容易有所发见。一个民族倘能根据其所发见的这些历史公例以对付一切而竟能绰乎有余,则这个民族决不会感觉另开辟新文化的必要。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乃是由于中国人从历史上得来的知识甚为丰富,足以使其应付一切,以致使其不会自动地另发起一种新的观点,用补不足。中国人不是没有学习科学的能力。换言之,就是由于中国自有其固有的一套文化。而在这一套文化上,中国人不必更换观点却能应付其环境,则便不生有创新的需要。所以外国学者批评中国文化有自足性,想来就是因为如此。至于西方则不然。科学的产生虽不是偶然的,然而科学却始终在斗争中而兹长。所以西方文化是一个内部有冲突的文化,而冲突的发动力就是科学。

钟 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谈到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事实上可分解为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在明代之前遥遥领先于西方,而在明清之后却不能励精图治,达到更快的发展速度?第二,为什么欧洲新兴的近代科技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发展?第三,为什么中国没能在明清之际也诞生一个类似的近代科学?

首先,拖不了俗地必须谈到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大家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科学发展的过程, 就是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因而它要求人们必须具有思想上的自主性,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强调伦理,等级,秩序,这与科学精神在本性上是根本对立的。

有不少人认为科举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科举制度本身并未制约中国科技的发展, 因为中国从隋唐就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但是隋唐宋依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历史事实是从元明清开始中国科技才开始停滞不前的。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度到八股取仕,这就很致命了。知识分子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很少有人愿意去攀登科学的殿堂而那些搞科学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除极个别外, 大部分都是社会地位低微、出头无日, 甚至遭受政治迫害。这种制度大量埋没科技人才、严重摧残科技人才, 使大部分知识分子几乎完全失去了创新和进取精神, 完全失去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任何兴趣。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基础,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社会生产得不到发展,所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也提不出迫切的要求与需求。

就思维方式来说,与中国农耕文化相适应的僵化固守的观念形态,表现出重道德而不重自然、重人伦而不重科学的特征,直接限制了人们对外界客体的不断追问这种思维方式所塑造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必然会抑制科学的发展。

比如说,中国古代有灿烂的数学方面的造诣,但没有西方数学那样严密、完美的理论形式。古代中国科学传统限制在实用科学范围内,既没有出现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也没有在理论思维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也就不可能去创造理论自然科学的形态了。以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大批科学家出现,伽利略、开普勒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形成的重实用、轻理论的传统至今仍然在发挥强大的惯性影响,我国历年开展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绝大多数为技术性项目, 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很少。这对以后咱们确定了做研究方向的同学颇有启示作用,不要急于在结果上的快收益和快成效,而要夯实基础,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些基础理论的储备。

邬崇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